summerbreeze的博客

summerbreeze's music blog and scrapbook
个人资料
正文

对现行婚姻制度的再认识

(2007-07-06 22:28:38) 下一个


开“一夫一妻”制的历史倒车 
      ——对现行婚姻制度的再认识

老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很多人都认这个理,但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我个人甚至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认真的想清楚的话,徘徊在城门之外的人要慎重的选择拿自己终生的幸福和自由去试验婚姻制度的合理性。

在云南有个摩梭族,是母系社会,婚姻制度也与众不同,男人必须“走婚”。所谓的走婚,就是男人在女人同意之下,夜宿在情人家里,到天亮,再回到自己家里工作。孩子由母亲抚养,男人则负责抚养姐妹们的孩子,如果双方觉得关系维持不下去,男女都会心平气和地协议分手,选择其它的对象。这个制度,目前还是摩梭族的主要婚姻制度。

有位记者到摩梭族采访他心目中“性关系混乱”的摩梭婚姻传统,反而被一个对一夫一妻制充满好奇的摩梭族少年问倒了。
少年问他:“你们那里的男人和一个女人住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不会很烦吗?”
记者:“嗯……有时候是有点烦……”
少年:“那你们一辈子真的只爱一个人吗?”
“这——不太一定……”记者苦笑。
少年又问:“你们把自己的姐妹嫁到别人家去,万一受苦了怎么办?”
“嗯……是常有这样的问题……很难解决。有时候她们也不是自愿嫁出去的,是奉父母之命嫁出去的。记者想起自己的姐姐。
少年:“奉命嫁出去?这不是把人当东西,要送给谁就送给谁?”
“……嗯,这不能这么说,这……”
“姐妹嫁到人家难过,你会不会心疼?如果后来才发现男人不好怎么办?”
记者说,不得已嘛,只好离婚。
“离婚容易吗?”
“不容易……”
少年大笑:“那你们的一夫一妻制问题很大喽”
记者无言以对。

这则采访令人会心一笑。我想:连我们一直以为“牢不可破”、“天经地义”的传统,在不同传统的人看来,竟然变得如此脆弱,禁不起辩证与考验。

这个小故事的释义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大家可曾想过:婚姻制度从何时开始?婚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婚姻制度会不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走向衰亡?

婚姻制度从何时开始大概已无可考证,但是婚姻的定义却有据可查。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郑玄接着又说,婿称为“昏”,妻称为“姻”。因为新郎在黄昏时迎娶,所以称他为“昏”,而新娘随着男方而行,所以称她作“姻”。这个解释和前一说法类似,意义却不相同,因为这个婚姻指的是夫妻关系。

另外,《尔雅》对婚姻一词还有比较复杂的解释:“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这是说,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新娘的父亲则称为“婚”。婚姻一词在这里的意义,指的却是姻亲的关系了。

时至今日,我们已很难指出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因为经过千余年的演变,不但婚姻的意义有了更完备的发展,甚至姻亲的关系也扩大了许多。现代有的社会学家给婚姻下的定义是:男女依照法律的规定或社会风俗,经过某种仪式而结合的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婚姻不但包括娶嫁之礼,而且要依照闷家制定的法律,或社会认可的习俗。男女经过婚姻关系而结成夫妇,双方家庭也因此结为则亲。

如果以上内容可以成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婚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应该这样说,婚姻制度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一定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制度化要求而产生的。

著名的婚姻研究学者陈一筠教授对此曾有过精彩论述,她说“在原始社会,人类与人类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婚姻模式,就是群居在一起,男女完全凭借性的本能欲望和要求,去宣泄、去排解,当然也有本能的驱动,要去传宗接代,要去繁衍、生育。但是当时并不是人类很自觉的要求,它是一个人类本能发泄性关系一个副产品,就是会生孩子。所以在那样的一个野蛮时代,我们也可以叫做野蛮时代,就是人类的原始时期,是公社群居的,当时的婚姻没有。人类开始有了婚姻是第一个婚姻的法令,就是禁止乱伦,但是为什么人类在那么自由、宽松的,随便你跟张三、李四发生性关系都可以,后来一定要说建立一种什么制度,是因为在那样非常长的时间里面,人类就发现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呢,使得他们的体质下降,使得他们无法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来培育下一代,那么好多孩子自生自灭,生下来死,一个女人要生十几个孩子能够活下来的,甚至说就只有一两个,有的甚至都没有,而且,大家想在这种没有任何规范和任何限制的条件下自由,极端自由的性关系中间肯定会有乱伦,肯定会有近亲繁殖,大家知道近亲繁殖出劣种,所以有些部族和人种,就在这样的一种性关系的极端自由没有规范的情况下淘汰了。那么人类毕竟是很聪明的动物,他一定要找到更好的方式,来保证人类能够一代一代的繁衍下去,而且他的体质要强壮到足以去抵御猛兽,打败敌人,保卫家园。要去寻找他自己生活的资料、资源,再加上养育孩子,所以人类就第一个婚姻法就是禁止乱伦了。禁止乱伦就反映在人类不许一个部族的人结婚,要族外的人结婚。族内婚到族外婚,就禁止乱伦的关系,就是有亲属血缘的人之间不能够结婚,我们现在的婚姻法还是规定了这一点的。然后逐渐的发展,那时候人类并不是一夫一妻,是多配偶的,只是不跟族内的人发生关系就行了,那么后来逐渐发展到单配偶婚,就是多配偶也不行,他也不能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来保护孩子的成长。所以后来多配偶婚到单配偶婚,那么最后演进到了一夫一妻制,这是在母系社会的末期。那么人类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一夫一妻较为稳定的婚姻制度,当然就有了规范、就有立法等等这些。那么这是人类经过上万年的痛苦的探索以后得到一个结果。所以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并不是哪一个皇上发明出来的,也不是哪一个智者他一拍脑袋说设计了这么一个制度,而是人类自身的实践,两性关系的一个最佳模式的探讨以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一夫一妻。它的历史大概有上万年,当然一夫一妻在它的上万年的几千年到万年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变革,发展、完善,比如说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男女平等、控制生育这些都是。教养孩子的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变化的一个结果,比如男人的角色等等。”

她还说“美国有一个历史学家,是一个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家叫考伟,他就说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创造出来,而是大自然、大宇宙,到人类两性生活的规律所决定的。有一个社会学家很有名叫米德,他说在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记录上看,家庭一直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整个社会的基础、整个社会的基石,我们还找不到哪一个民族在有效地破坏了一夫一妻这种两性关系模式之后,它还能保持持久的兴盛,他所说的这个家庭,就是指的父亲、母亲跟孩子在一起的这样的家庭,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核心家庭。所以这样的一个学者的看法我想也供我们做婚姻改革和疑问当中我们来思考,怎么去能够寻找在一夫一妻制的范围之内,来找到更佳的两性关系、生活、情感表达以及性满足的这种方式。”
人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追随着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环境治理,创造性的制定出了婚姻制度,进而制定了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如是,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婚姻制度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敦促人类本身制度化体制化,从而直接为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化大生产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这种“一夫一妻”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类婚姻制度的主流制度,并且还将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主宰社会两性关系。

婚姻,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化、安全性、健康化、法制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这就是婚姻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但是,它给人本身带来了什么好处了呢?

萨特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实际上“存在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而可能恰恰是婚姻制度的本身。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要结婚?约41%以上的人说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不结婚别人当自己是怪物或者嫁不出去(娶不到媳妇),约25%的人是为父母结婚,5%左右的人是因为喜欢孩子,15%左右的人说是因为爱情,10%的人说不清楚为什么结婚,还有4%左右的人是因为其他原因结婚。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很多人对为什么结婚和结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并不确定,他们更多的是为了结婚或者社会道德和秩序体系中的稳定分子而结婚。有一个奇怪的数据是:在被访问的100个人当中有80%以上的女性对结婚有强烈的渴望,而男性对婚姻观念相对较淡薄。问及原因时,大多数女性的答案同出一辙,她们希望家庭给她们及其后代带来安全和保障。

恩格斯在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段经典论述,他说“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他把影响婚姻自由的因素归结为两个,经济和感情。迄今为止,人类研究最薄弱的就是对自身这一本体的研究,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而婚姻正是这两种属性都表现得同样强烈的社会现象,经济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的全部内容,恰恰只是社会关系的子项,因此,除了经济关系之外,还有其它社会关系影响婚姻自由,既道德环境和法制环境。

说到这里,道理似乎已经很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结婚?答案如下:1、这是统治阶级为稳定社会、巩固自己统治所提倡的2、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3、人们传宗接代的愿望4、传统势力和观念的惯性4、女性为了自身及后代安全所要求的5、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结果之一。
 
婚姻制度在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对人性也产生了一些不可估量的损害。即,人类个体在为了维护这个体制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同时,牺牲了个体的选择权、自由意志。简单说,就是为了维护婚姻家庭的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很多个体放弃了选择怎样生活的权利。

如果说婚姻制度和先行的“一夫一妻”制对个体存在损害,那么或许有人会较真地追问,这损害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我认为,其一它压抑了人性本身多配偶(非婚性质)的本能需求,现在随处可见的“嫖娼”“一夜情”“情人”“二奶”“二爷”“试婚”现象的猖獗证明了这一点;其二它扼杀了体制内人类对配偶的自由选择权,道德和法律都认定婚外情有罪或者违背道德应该受到惩罚;其三“一洞制”或“一秆制”对社会“性文化”意识形态的严重误导影响深远,造成极端狭隘的、极其丑陋的贞操鉴定行为标准,产生了对情爱本身非动物性认知的偏离和扭曲。

从人类建立婚姻制度本身说,婚姻为了制止近亲相奸、宗族相奸、人种进化、杜绝恶性性传播疾病、社会秩序安定铺设了一条安全、流畅的良好轨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不得不逆向对人性本身进行了阉割,从而确立起了成体系的婚姻文明。但此文明是反人类、反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更多的是来自统治阶级对子民的要求,而不是人自身的愿望,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全球化的社会大生产,要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不相适应的。就是说在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有能力、也需要追求更多的个人感受,来体现其社会价值。而这种人性的追求被现有的婚姻制度约束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存天理,灭人欲”建立了家庭,也建立了维护婚姻的一套文明。未来人们会不会高叫着“存人欲,灭天理”的口号去粉碎家庭,建立起一套无家庭的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这样,在约束人性的口号下求生存,在解放人性的口号下求发展。有人说“现行的婚姻制度肯定不是最好,但还没有更好的能取代它”,此话有理,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积极的探索和寻找更好的婚姻制度和家庭模式,它未必是“一夫多妻”制,也未必是“一妻多夫”制,而应该是一种顺应时事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阳光的、科学的多边组合。 这不是破坏,而是建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青溪 回复 悄悄话 这个问题我最近也在想。
婚姻制度必定有消亡的一天,现在这个时候应该算是尾声,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对这个制度质疑,当然一直以来都有人质疑,但是这个时代发出这种声音越来越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