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婚姻制度的演进趋势
(2007-07-06 21:49:40)
下一个
Hmm..有点意思。前半部分说得不错,后面关于未来婚姻将是“自由人联合体”的估计有点玄。
什么是“社会道德”?谁说了算?这是关键。
真正统治社会的是暴力,包括监狱,警察,法庭,以及军队。
----------------------------------------------------------------------------------------------
论婚姻制度的演进趋势
有报道说,目前美国单身成年女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已婚女人。这条消息虽然反映了广大老中青妇女感情生活的悲惨状况,但对她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我不如意,跟我一样不如意的很多呀。在一定意义上,共同贫穷才是和谐社会的真谛。
鉴于目前离婚率越来越高,单身成人越来越多,婚姻中各类出墙行为的泛滥成灾,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不禁开始思考婚姻制度的走向问题:等到有一天单身成人女性不是51%(今天的美国数据),而是71%、81%、91%的时候,婚姻制度还会存在吗?如果存在,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呢?
现在有点理智的人都愿意承认,维持婚姻的动力绝不仅仅是“爱情”,那些哭喊着“我不够爱他/她,所以不能跟it结婚”或者“我不够爱他/她,所以要跟it离婚”的人,经常被耻笑为“幼稚”、“琼瑶小说看多了”以及“吃饱了撑的”。那些发出此类耻笑的,也自得于自己的“成熟”、“冷静”以及“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显然,除了“爱情”这样的美好情感,婚姻的动力还包括:第一,孩子的抚养;第二,“亲情”――据说爱情时间长了,就会发生某种化学变化,从而产生“亲情”。第三,经济上的相互揩油扶持;第四,生活上的互助添乱帮助。就是说,即使没有“爱情”,一般来说,人们也往往会因为以上四个原因而维持婚姻。
但是,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第一,就孩子的抚养来说,随着法律在抚养费、监护权方面的发展健全、DNA亲子鉴定技术的发展、以及儿童保育工作的社会化,孩子的抚养越来越不依赖一个稳定的一夫一妻家庭结构。虽然据说一夫一妻家庭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成天鸡飞蛋打的一夫一妻很可能倒不如各自轻松快乐的单身父母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二,就“亲情”来说,众所周知,亲情固然美好,但亲情并不是“排他性”的。除非你爸教唆,你不能因为爱你爸就不爱你妈了。同理,如果一夫一妻婚姻充满了“亲情”,“二夫二妻”、“一夫二妻”、“一妻三夫”也可以是充满“亲情”的。
第三,就经济上的相互扶持而言,婚姻的必要性也在衰落。当经济发展使得单个人(尤其是女性)工资提高到了大多数人都能养活自己的程度,当社会的保险福利养老制度完善到大多数人都能“老有所终”的程度,当法律上婚前财产协议、离婚财产协议都成熟到“谁也不可能通过结婚离婚占谁便宜”的程度,当全世界女性变得不再象李湘那么好骗的时候,实在看不出婚姻在经济上还有什么不可或缺的功能。
第四,就生活上的相互帮助来说,妻子需要丈夫抬煤球、丈夫需要妻子打毛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越来越多的家务被社会化,男人可以去餐馆吃饭,不结婚不至于饿死,女人可以找搬家公司搬家,不结婚不至于累死。
综上所述,那些深刻地看出“婚姻和爱情不是一码事”的人,其深刻性已经开始受到历史的挑战了。虽然纵观历史和现状,他们是大体正确的,但是在将来,他们将越来越不正确,因为人们将越来越难找到“爱情”之外的结婚或者维持婚姻的理由。虽然他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但是本质越来越会是:你懒,你懦弱,所以你才好离不如赖婚着。
Like it or not,这个世界真的越来越“琼瑶化”了。
如果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接下来最显然的问题是:爱情这个东西,保质期很短啊!不可否认,总有一些相爱一生的伴侣,但是更多的人,一生n次地坠入爱河和坠出爱河,有些摔成了肉饼了都。甚至有人说,一般来说那种热烈的、还没有转化为“亲情”的爱情,往往只能维持六个月左右。
因此:
事实一: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
事实二:爱情往往是短暂的。
结论:婚姻会越来越短暂。
推论:婚姻的平均长度将会短到人们觉得“得不偿失”、“结婚太麻烦”的地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
问题是,虽然婚姻这个上层建筑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但多数人对“亲密关系”又有不懈的渴望和追求。多么矛盾啊,既想得到,又不想为得到所束缚。鉴于多数人不想被一棵树吊死而希望五马分尸而死,我预计,将来的“婚姻”,会变成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我说的不是“n妻n夫”,因为“夫”和“妻”这种概念还是“婚姻”的产物,我说的就是n个男男女女(可以是一男一女、也可以是两男两女,一女三男、二男三女、四女、三男……)由于彼此欣赏而组成的、开放性的“和谐公社”。他们不一定住在一起,也不一定一起上床或者财产共享,更不一定要永远在一起,至于怎么在一起,权利义务如何,可以根据八荣八耻的原则当时的道德准则自行签约。
有人可能会说,那“嫉妒”呢?人是不可能摆脱嫉妒心理的呀!
你嫉妒就不加入这个联合体、或者随时退出这个联合体呗,只要能找到你情我愿的伴侣,谁也不会拦着你跟他或者她单独白头偕老。如果找不到,那你只好追忆21世纪以前的黄金时代了。
其实,Friends里面那六个人、Seinfeld里面那四个人、Will and Grace里面那四个人,就有点“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意思,友谊、爱情、亲情非常有机地融为一体。试想,如果Friends里面只有Rachel和Ross两个主角,Seinfeld里面只有Jerry和Elaine,Will and Grace里面只有Will 和Grace,或者《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只有米兰和夏雨,那该是多么乏味的肥皂剧啊。
当然,“自由人的联合体”时代的出现,还需要相应社会条件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儿童抚养的进一步社会化、女性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孕育哺乳期间对女性福利的增加(比如给每个孕哺期间的妇女配备一个男保姆),等等等等。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那些感到婚姻是一个桎梏的人,庆幸你们的时代即将到来吧,那些感到婚姻是一个港湾的人,庆幸你们的时代还没有过去吧。
跟贴讨论:
Jxzsheng :
对人类社会来说,法律是外力,社会道德是内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既是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婚姻关系的迅速下滑,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急剧丧失。离婚率高不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是“社会道德水准失衡的标志”。
社会需要法律,更需要道德。道德来自于教育,尤其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的细胞坏了,道德会丧失殆尽。
HLDaXueShi :
这个“道德”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可以引出一系列的讨论。
简单的说,这关系到“法制”与“德治”的关系。
所以,就象目前主流思维推崇的“信仰自由”一样,不信宗教的,就不受宗教信仰的道德制约。道德,只有形成法律条款才有对全社会的约束力。
那么,这自然就引出下一个问题:法律条款是怎样制定的哪?与“王法”有什么区别?
Jxzsheng :
这篇文章写得混乱和概念不清,灰色的东西太多。人性的弱点和优点比例错位。
社会需要法律制度(法制),但更需要依法治国(法治)。任何社会都可以拥有前者,但要达到后者,就需要有道德的人去工作维护和监督。
道德不是像法律一样可以“建立”使之成为“制度”的,道德是需要依赖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培养的。
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标准也有所变化。发达国家人们的道德水准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的道德水准不尽相同,各自有被人们认同和不被认同的部分。
另外,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的东西,更不能生硬地将两者捆绑在一起。
道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是影响道德的一个方面。宗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故而,任何宗教的道德观都不能作为一个整体社会的道德标准。
HLDaXueShi :
道理肯定是对的啦。问题是,什么是“社会道德”?谁说了算?这是关键。
如果人人按圣经的要求去做,大概地球也早就是人间仙境了。
真正统治社会的是暴力,包括监狱,警察,法庭,以及军队。当然,人人都有道德自然好。不过,从人类有社会制度以来,只靠道德能有社会秩序的例子,有过吗?
问题又归结为:如何立法。执法会是问题,只是说明“法”没有尊严,形同儿戏。
这个转贴的文儿,不是圣经啦,就是一家之言。
祝日/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