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松 子 部 落

《 渔 歌 子 》 : 江上行船险处多, 青山两岸对相过。 渔父唱,有欢歌, 浪打风吹雨一蓑。 一 古 松 子
个人资料
正文

摄影时空大师施特鲁特

(2011-08-07 11:00:23) 下一个




摄影时空大师施特鲁特


利兹•乔比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托马斯•施特鲁特(Thomas Struth)的摄影作品开始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那时,他已经在街道系列摄影上花了十多年时间。街道系列的拍摄,始于施特鲁特就读杜赛尔多夫艺术学院(Düsseldorf Kunstakademie)期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他先师从画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而后转投摄影学新教授伯恩•贝歇(Bernd Becher)门下。当时伯恩与妻子希拉(Hilla Becher)一同拍摄了水塔、炼铁高炉、矿井口卷扬装置等许多战后工业建筑和设备,那些一丝不苟的黑白摄影作品,连同伯恩的摄影教学,影响了他的一代学生对摄影的态度。伯恩的学生包括施特鲁特、安德里亚•古斯基(Andreas Gursky)、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阿克塞尔•赫特(Axel Hütte)和坎迪达•霍弗(Candida Höfer)。

纽约Dey street, 1978


在纽约花了一年时间继续拍摄街道之后,施特鲁特毕业了。之后,他将该系列扩展到了东京以及爱丁堡等欧洲城市。1987年,施特鲁特在爱丁堡举办了在英国的首次个人摄影展。施特鲁特的黑白摄影作品,大多没有人物出现,但人类存在的痕迹清晰可见。这些作品都是采用大幅镜头以中央视角、面向街道拍摄的,随着街道逐渐延伸到消失点(vanishing point),街道两侧的建筑物也同样逐渐缩小。这种直视的效果是毫不含糊的,迫使观看者研看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将街道的整体结构置于相片的框架内观察,继而随着目光沿街道的延伸向前移动,逐个研究每一个元素,并始终抱着审视和评判的态度。

“为什么城市是如今的这幅模样?”——这是施特鲁特内心最大的疑问。“我们不能总是说,这是建筑师的责任,或市长、政治家的责任。归根结底,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施特鲁特说,这个问题“是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者意识构成的核心部分,是与父母那一辈以及德国过去的对质,是对独裁历史、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结构与现实的拷问,这一切最终不可避免地指向一个问题:个人和群体对实际存在物所担负的责任。”

7月在伦敦白教堂画廊(Whitechapel Art Gallery)将举行施特鲁特作品展。展览共同负责人之一、艺术史学家詹姆斯•林伍德(James Lingwood)认为,施特鲁特的摄影作品始终贯穿着一个“双重主题……(他)拍摄的是特定的地点和人物,但同时也是一些精神的空间,是塑造了这些地方、又反过来被塑造的一些意识形态。”展览的另一名共同负责人是阿希姆•博尔夏特-胡默(Achim Borchardt-Hume)。

德国杜塞尔多夫,1979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那不勒斯和罗马都居住过以后,施特鲁特对外部空间的强烈兴趣转向了一个新的对象——公众表达崇拜之情的地方。这种崇拜可以是世俗的,也可以是宗教的。他开始在博物馆和教堂内拍摄。这一次,施特鲁特研究的是一群群普通人(大多是游客)之间的关系,他们前来感受已经成为某种象征的艺术作品,但这些艺术作品一度也与其创作年代存在一种同时代的关联。施特鲁特表示:“本质上,我想把作品创作的年代与参观者的年代放在一起。”

上海浦东,1999


上世纪90年代晚期,施特鲁特的拍摄对象由世界各地的城市转向了热带雨林。最近,他的注意力集中于那些外形为新科技所决定的建筑,如韩国的一座半潜式近海钻井平台,或是慕尼黑北部加兴市的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physics)内景。同时,施特鲁特还在继续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拍摄的家庭肖像系列。这个系列如今已经涵盖了施特鲁特工作过的许多国家的不少家庭,包括中国、日本、一些南美洲国家,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施特鲁特说,家庭肖像系列的作用如同一个标尺,他能够通过这个标尺衡量自己的进展。“拍摄的家庭越多,这个系列就变得越迷人。我喜欢这个系列缓慢的拍摄速度,我也很有兴趣透过这些照片的氛围,了解其中所反映的自己的成长。”

《托马斯•施特鲁特摄影展:1978-2010》7月6日至9月16日在伦敦白教堂画廊展出。由Schirmer/Mosel出版的作品目录,在展览上将以29.95英镑的优惠价格出售。


首尔三星公寓,2007


罗马拉斐尔画室,1990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2005


上海一户普通人家,1996


无题,纽约,2001




译者/吴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