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雨妹来访

(2008-10-04 06:20:39) 下一个

雨妹来访

作者:张戟

回家的第二天,着着实实地睡了一个懒觉,醒来已近正午时分,是让母亲乒乒乓乓剁鸡食的声音吵醒的。在家里睡觉和在外边就是不一样,感到无比的踏实。起来以后,洗了一把脸,胡乱地擦去脸上的水,就走过去和母亲凑热闹。昨天和母亲唠叨了大半夜,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

母亲养的几只鸡光鲜油亮,在高高的渔网围起的高墙中,着急地等着午饭,我的肚子也有点饿。母亲养的是来亨鸡,通体雪白。在早春换毛季节,清一色的白中透着鲜亮,很有一些神高气昂的样子,惹人喜爱。母亲养鸡还是很有些技术的,曾经创造出每只鸡一个月二十八个蛋的高产纪录。这时的母亲正在和她的宝贝对话。每一个鸡都有一个拟人化的名字。

母亲在继续着她们的对话,不断地扬起手中拌鸡食的木棍,向那只长着高高的红冠子的、和母鸡争食的公鸡打去。气哼哼地,口中念念有词。母亲见我走来,还是一副深仇大恨的样子。对我说:

“这公鸡和你爸一样,一点不体谅人。和你一样,一点不照顾妹妹。”

“哎,别含沙射影好不好?”我有些脸红,想起了上次回家和妹妹吵架的事,心里有些歉疚,嘴上却不愿服输。

母亲狠狠地瞅了我一眼,叹了一口气。一点也不给我留点情面。

我和妹妹关系还是不错的,磕磕碰碰也是常有的事。在母亲看来,我们长大了,不能再像小时一样任性妄为,要有些涵养。而在我们,觉得兄弟姐妹之间就要直来直去。这样时间久了,有时会伤害得很深。有一次,我和妹妹相拥而坐,在一起看电视,一副很温馨的样子。母亲喜上眉梢:“瞧你们俩,象一对小猫小狗,这个样子真让人高兴。”在母亲眼里,莫非是猫的群体、狗的群体,也比人类之间相处得好?

我的心里受到了些许伤害。和母亲话不投机,向院门走去,信手推开了街门。一个女大学生模样的女孩,亭亭玉立地站在门前。她笑着说:

“老宅子的黑漆门很有风韵及味道。 它脱落了一些油漆,却脱落不了历史曾经的痕迹。”原来是文学城的旧相识雨妹,我们家的房子吸引了这位博学多才女子的注意力。

"那壁垒森严老宅子的大门, 关不住里面的故事。”女孩子笑嘻嘻地说,几分沉思,几分顽皮。

这房子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三个朝代,有许多故事。在这所房子里生活过前清的举人,辛亥革命时期的县长,共和国的部长,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革命。

看到雨妹和其他几位朋友,我有些喜出望外,忙招呼他们进屋。

我把客人一一地介绍给父亲和母亲。已经是正午时分,母亲忙着张罗午饭,打发父亲到冷藏厂去买些海鲜,招待客人。我们几位就和母亲一起准备包饺子。

北方的饺子是有些特色。在我记忆里最好吃的饺子是鱼饺子。鱼饺子的原料是八月份特有的针鱼,在鱼头上有一根长长的针,身体修长,通体银亮。把这种鱼去鳞去刺,剁成馅,用上好的面粉擀成的、薄如蝉翼的皮,包成铜钱大的饺子,管保你满口生香,永世难忘。

我们家的饺子有两种,一种父亲饺子,一种母亲饺子。父亲饺子就是一面折一面平的那种,捏得紧紧的,就怕露了馅。吃起来皮多馅少,口感不好。母亲饺子是那种圆形的饺子,不是捏成的。母亲把饺子皮放在手心里,放上馅,四指一紧,就成了。包饺子招待客人最省时,最省事。拌好了馅,大家在说笑之间,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就上桌子了。

母亲这时包的是猪肉白菜饺子。调好了馅之后,几位朋友嚷着要帮忙,母亲说:“不用,我一个人就成。”于是,我们几人就在客厅聊天,无非是些政局国策、文人雅士。几个穷酸文人的闲聊,大家可想而知,我就不再累叙。

说话间,父亲回来了,买来了黄花鱼,鲅鱼,牡蛎。一筐牡蛎把父亲累得不轻,有五十斤重的样子。我忙去接了过来,问牡蛎多钱一斤。父亲说:“便宜,四毛钱。”

母亲在厨房了吆喝:“快来盛饺子。”有位朋友说:“你母亲真快呀。”我友好地向他笑了笑。

其实母亲包饺子并不快。我大舅曾经说,他在南京当兵时,有一个北方大嫂,一人可以包给百十人吃。连队里过节,请大嫂去。先把两锅水烧开,馅拌好,再找四个手快的战士擀皮。大嫂一人,左右开弓,全连战士排着队等在锅边,饺子就像一群鹅,稀里哗啦下了河。等第一锅饺子熟了,炊事员就开始给大家盛饺子。盛完了第一锅饺子,第二锅也熟了。这包饺子本不是细工慢做的活,包饺子不但要皮薄,馅匀,还要快。慢了,就失去包饺子的意义了。母亲包饺子,要把饺子整齐放在盖帘上。盖帘是用高粱秸穿成,圆圆的,大得像椅子面一样大,小的比手掌大一点。

在我们吃饺子时,厨房里就传来了哗啦哗啦炒牡蛎的声音。雨妹要去看看。厨房里蒸汽弥漫,油烟四起。在油烟中,父亲挥着大勺,在八印的大锅边挥洒着汗水。父亲炒了二十斤牡蛎,用了一斤多甜面酱。

牡蛎、海鲜之类,我小时,在我们家乡很便宜。那时运输不像现在一样方便,也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冷藏设备,渔市的鱼成筐、成堆地臭了,烂了,用拖拉机拉到周围的生产队,做肥料用,称作“腥肥”。有时,鱼市的鱼太多,只有几分钱一斤。我们家常买些时令海鲜,这顿吃不完,下顿吃,部分喂了鸡。我们家的鸡不但“奥甘尼克”,而且营养好。可这种好景没有几年,海里的鱼虾就没了。现在的海滩,是一片滞泥塘。偶尔看见一个在海里游泳的人,蹬踏上了岸,身上就像长出了兽皮--每一根汗毛,都附着一线黑黑的油泥。当然,这是后话,我上大学时,还可以花十块钱,买五十斤牡蛎。墙角里堆积着小山一样的海贝的壳。

父亲炒好了牡蛎,大家围着一盆牡蛎,吃得满嘴流油,叽哇乱叫。我趁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北方的民居结构。我们家房子坐北向南,厨房(灶坑)是在三间房的中间,东间是父母的卧室,东为大。西间和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卧室,厢房有东厢和西厢。古时富人家院落很大,厢房离正房较远。《西厢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西厢房。据说我们家也发生过《西厢记》的故事,不过这毕竟是丑事,有些不知详情。

我们家原是离海边很近的。据传,我姥姥小时候,乡下来了客人,把锅里盛满水,提着篮子到海边挖些海鲜,等海鲜挖回来,锅里的水就开了。后来我看英美文学,也有类似的情节--美国西部的神枪手,先搂动扳机,再把抢拔出来,打死敌人。我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现在我们家离海边有二里多远,而且越来越远了。先是围海造田,又是竭海而渔,再是填海建厂。海边被高高的围墙围着,海里是工业废水、废物,连一丝鱼毛都没了。欲哭无泪呀。

我们家的灶坑还是很考究的,锅台有两个,分东灶和西灶。锅台是用青砖砌成,上安八印大锅,直径一米有余。锅台上方,在与东间或与西间的隔壁上,各供着一尊灶神--就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那位。在远古时代,灶神地位显赫,由炎帝亲自担任,但从周代起,被贬为一个居于末位的小神。做饭时锅灶里的火穿过东间或西间的火炕,给火炕供暖。火炕是用土胚砌成,竖立的细长土胚做立柱,上面是扁平的土胚做炕面。北方的冬天,因为有火炕,比南方的冬天家里还要暖和。这本是最普通的北方民居,现在除了乡下,已经是不多见。摩天、霓虹影西窗,何处东方?

后来,在上黄花鱼时,大家只是象征性地吃了几口,一个个饱肚圆圆地,走到厨房间,围着父亲的金鱼缸指手画脚。那可是父亲的宝贝。平时我们多看一眼都不行,怕掉进什么,污染了一缸水。母亲说:“吃饱了,你带他们到海边转转吧。”我们一行人,向海边走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