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现代艺术(七)共鸣

(2008-01-28 20:49:56) 下一个

现代艺术(七)

看了张大中的《流金的岁月》(《现代艺术(四)》),很少有人不赞美其笔下红卫兵的天真烂漫、意气风发,由不得你又一次身处曾经少年的浪漫之中。那些女红卫兵仿佛是邻居漂亮的女孩,仿佛连作者的友情和爱情都融化入其中了--这是作者创作的全部吗?

让我们看看作者创作这个作品的大环境,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当年的女红卫兵在人们思想里几乎是洪水猛兽--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掩卷深思,这是什么造成的?政治的引导是一个原因,文攻武卫煽动人们阴暗、邪恶的一面--善良的人,也难以再善良了,在那样的环境里,洁身自好太难了!中国文化里的匪气、痞气一经煽动,就会酿成大的祸患。这就是文化为什么要提升人们的人格和情操,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人们人格和情操的过程。所以说,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是一个长长的故事,含意深远,余味无穷,发人深省。

情感上的共鸣的创作,就是艺术。艺术有三个要素:表达、形式和承载,这是笔者对艺术的理解。表达就是上面所讲的情感上的共鸣,作品的某一部分,象手指敲击钢琴的键盘,触动着观众的心灵。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则没有表达。作品引起读者某种情绪的这一部分可称作意象。一个意象可以是绘画的一部分,一个故事情节或一组音符。一个作品通常有多个意象,称作意群,形式就是指意群的结构,意群结构明显的作品在艺术上称作“形式主义”的作品。在文学上,这种意群结构,称作“文学性”。然而,并不是作品的形式--意群的结构引起读者情绪的跌宕起伏,给人美的享受。每一个意象,必须有内容,可称作“承载”。表达、形式和承载的有机结合和演进,才赋予作品音乐般的层峦叠嶂。

西方的艺术理论,多见于文艺批评,往往把艺术作品的这三个要素对立起来,片面地追求某一个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要比西方早得多,成熟得多。就书法而言,每一个字的功力,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篇章的结构布局,文章的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书法审美的基础,在很久以前就有论述。就绘画而言,中国水墨画在世界艺术种类之中,也是一枝独秀。国外许多人至今不能欣赏中国书法,他们确实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涵养,这对他们很难。读者情绪(表达)、情绪的跌宕起伏(形式)和作品的人文价值(承载)的高度统一,也不是西方人所轻易能理解的。绘画语言、文学作品和音乐之间的表达的统一,结构的借鉴以及作品对提升人格和情操的作用,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课题。所有的艺术是相通的,在人的审美感上转化成同一种情绪符号。

《人生》是毕加索艺术的一个顶峰,这个作品有四个重要部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最左边的幸福的裸女和几乎是淫荡的性,再就是男子满脸的冷漠和敌意,右边是另一个抱着婴儿的女子,同样是敌意和冷漠。背景里是一对男女的哀怨,然后同样在背景里,是一个女子的绝望--这近乎是一幅《婚变》第三者插足的直白。怎么就成了艺术的顶峰了?多浮浅啊。如果说顶峰,唯一可能就是--裸体!这张裸体打破了那个时代的禁区!中世纪的绘画,通常要在裸的部位放一朵花。毕加索后期的作品确有创新,早期作品不敢恭维,宁愿看看郑板桥的书法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