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班加西至艾季达比亚的高速公路上,政府军车队遭联军的空中打击。路透社
人体盾牌VS精确打击 在利比亚亲历空袭
利比亚局势并未像当初所设想的那样:西方发动攻击后,政府军节节败退,反对派武装乘胜追击,很快就一统利比亚
《国际先驱导报》特派记者李腾、辛俭强 记者梁嘉文发自的黎波里、北京 政府军与反政府军、西方军队与利比亚政府军,不对称战争在多条战线上展开着。
利比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胶着的东部前线,尤如一场皮卡车之间的战争。不论是政府军,还是反对派武装,除了少量的装甲车辆外,士兵和平民都是开着背后架着机枪的皮卡车或者家庭小轿车前进。
在艾季达比亚前线,有中国记者看到,反对派武装多以家庭或亲戚朋友为单位,开着私家车,拉着毛毯和弹药,兴奋地往前线跑,一旦遇到政府军的狙击,就盲目放枪,然后一窝蜂撒腿往回撤。这位中国记者形容反对派的打法很“浪漫主义”。
西方针对利比亚政府军的空袭,则是一出“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在法英美等国战机的轰炸下,利比亚政府军丢盔弃甲。3月23日,在艾季达比亚前线,一个利比亚装甲团遭到法国战机的空袭。赶往现场的中国记者描述:全团70余辆坦克、步兵战车、指挥车和雷达车,在20分钟内被法军全歼,其中有先进的俄制T-90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无一能逃脱。
战争目前仍然在持续。利比亚政府军依然顽强,反对派始终一盘散沙。据报道,在东部艾季达比亚和班加西,政府军化整为零,潜入城内与反政府武装,展开了街巷战。一些坦克更是开入居民密集区,以躲避西方战机的打击。西方的打击目标,更是扩大到了首都的黎波里。 兵营前的数千人体盾牌 “胜利之林”是的黎波里市内为数不多的涉外饭店,也是利比亚对外新闻总局新闻中心所在地,世界各国的记者大多云集于此。饭店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与阿齐齐亚兵营相邻,这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官邸,曾经在1986年遭到美国战机的轰炸。
19日下午2点,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突然出现在身后,神秘地靠近本报记者耳朵说,“今天给你们一次特别的采访,请即刻出发。”这是难得的采访机会,因为至进入利比亚并下榻这家饭店以来,利比亚官方严禁外国记者私自外出采访,甚至外国记者都不允许出饭店的大门,哪怕到对面的小卖部买瓶矿泉水,都会被饭店保安制止。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安全考虑。
等待将近2个小时后,利比亚新闻官才通知上车,三辆中巴载着70余名外国记者以及当地记者出发,在车上才打听到目的地是阿齐齐亚兵营。
记得5年前,本报记者曾进入兵营,并在帐篷里采访过卡扎菲,兵营的围墙有4米高、半米厚,全部由钢筋混泥土建成,占地达4公顷。兵营里如同迷宫,道路弯弯曲曲,还有不少路障,进入兵营核心至少要经过3道门,每道门前都有警卫和便衣把守。
但是,今天的阿齐齐亚兵营与昔日不同。尽管这里依然戒备森严,每隔一两米就有一名站岗士兵,路边还停放着诸多搭载有重型机枪的武装车辆。但是安检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兵营里早已挤满了民众,支持卡扎菲的民众高呼口号,争先恐后地往里挤。
显然,利比亚政府意图是,让外国记者感受民众支持卡扎菲的热情,以及对西方的愤怒。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的数千民众,聚集在兵营的广场上,发誓要抵抗西方的侵略。他们告诉记者,他们要整晚呆着兵营,做人体盾牌,保卫他们的国家,保卫卡扎菲。
卡扎菲的女儿阿伊莎,戴着头巾,更像是位年轻的大学教授,她站在敞篷车上来到广场中央,鼓舞民众的士气,顿时蜂拥的民众情绪高涨到了顶点。广播不时播放着卡扎菲呼喊口号的声音,狂热的民众则跟着一起呼喊。 近万米厂房被彻底摧毁 就在当地时间3月19日晚,法国战机飞临利比亚东北部领空,率先发起攻击;两个多小时后,美英军队跟进,它们在地中海上的军舰和潜艇,发射了112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打击了利比亚西部沿海的20处防空目标。
这一天,正好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8周年。19日开启的“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由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联合参与,卡塔尔、比利时、荷兰、挪威和丹麦证实有意加入。
当地时间3月20日凌晨2点半,天空中听到导弹划过的声响,然后是高射炮爆炸的声音,本报记者看到一串串橘红色的防空炮弹,从海岸线方向射向天空。很快传来消息,利比亚国家电视台报道,法美英联军炸毁医院等多处民用设施,导致48人死亡,150人受伤。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22日下午,在西方联军发动打击的第三天,利比亚官方首次组织外国记者参观一处轰炸现场。被炸地点位于的黎波里北部艾卜·希塔区内,一处军港维修和培训厂房,与居民密集区仅一街之隔。驻守士兵告诉《国际先驱导报》,21日晚9时30分,地中海上的美国军舰发射了7枚导弹,整个厂房已经被彻底摧毁。
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厂房,只残留一些钢筋支柱,铁制顶棚完全洞开,里面的4辆俄制反舰导弹车载系统、一套雷达控制台,以及几辆军用车辆,均被完全摧毁。厂房外,一辆载有喀秋莎火箭发射器的军车,及3辆军用卡车也被炸成了冒着白烟的空架子。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西方联军的打击十分精准,被炸目标3米开外的民居,甚至连玻璃都未被震碎。当记者采访一名士兵,试图了解更多的伤亡情况时,陪同的新闻官立马打断,对着记者说:“首先,请你告诉我,这些设施是用来保护平民的,美国人为什么要轰炸?请你告诉我!”
对于是否有平民伤亡,利比亚政府与西方各执一词。利比亚政府指责西方轰炸目标针对平民,但法美英军方给予了否认。记者提出要前往医院采访平民伤员,但并未得到利比亚官方的答复。
据记者观察,首都的黎波里每晚八九点钟,或者午夜时分,都会听到高射炮清脆的声音,因为目前的黎波里的气象条件良好,防空炮弹交织形成的火力网相当耀眼。 卡扎菲的儿子已丧生? 3月21晚约9点30分,美军参与轰炸行动的一架F-15坠毁,两名飞行员跳伞逃生,一名被反对派救起,一名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升机接回。美国军方宣布,飞机因为机械故障坠毁。但利比亚官方则举行了庆祝,声称利比亚防空炮弹击落一架美军战机。
互相矛盾的消息不只这一条。几天前,在班加西坠落一架战机,反对派宣称击落了政府军的战机;而政府军则宣布击落战机是反对派一方的,并鼓舞士气说,48小时之内拿下班加西。消息传至的黎波里,民众欢欣鼓舞。
对于美军战机坠落的原因,外界观察家倾向于被击落,原因有两点:一是F-15E拥有两台性能良好的发动机,两台发动机同时故障的可能性很低;另外,利比亚政府军的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对低空战机拥有巨大威胁力;1986年美军战机轰炸利比亚时,曾有一架战机被这种单兵武器击落。
更具吸引力的消息是,卡扎菲的儿子哈米斯已经在空袭中丧生。反对派的这一消息,立马遭到了利比亚政府的否认。据传,当前卡扎菲有3个儿子正在前线带领精锐部队作战。
从东线传来的消息,那里的政府军部队损失惨重。据目击者称,从艾季达比亚到班加西的高速公路上,一路都是被轰炸得面目前非的政府军坦克和装甲车残骸,当中也有一些没有军方标志貌似平民私家车的车辆。观察人士认为,如果卡扎菲的儿子指挥了这些装甲部队,那他当时逃生的可能性为零。 卡扎菲还在强撑 3月20日夜间,卡扎菲位于的黎波里的官邸被西方联军的导弹完全摧毁。但没有消息证实,空袭时卡扎菲处于官邸内。当天,卡扎菲以给打电话的方式,通过利比亚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宣称要打开武器库,武装人民,跟西方打持久战。此时,卡扎菲开始隐匿自己的行踪,以躲避西方联军的“斩首行动”。当地分析人士认为,卡扎菲应该藏身于密集的居民区不起眼的建筑物里。
联军发动空袭已经数天,法英美称军事行动取得了满意效果,利比亚半数以上防空力量被摧毁,已经具备建立禁飞区的初步条件。但是,利比亚局势并未像当初所设想的那样:西方发动攻击后,政府军节节败退,反对派武装乘胜追击,很快就一统利比亚。
卡扎菲依旧强硬,政府军作战意志坚决,西部多数地区仍然牢固地控制在卡扎菲手中。一定程度上,西方发动的空袭激怒了利比亚民众,提升了卡扎菲的支持率。
3月22日晚11点半,利比亚电视台直播了卡扎菲在阿齐齐亚兵营接见示威群众的画面,当卡扎菲乘车离开时,示威群众群情激昂,围住车辆,高呼拥护卡扎菲口号。
这让记者想起3天前,在阿齐齐亚兵营,一位名叫艾什拉夫的大学生拦住本报记者,高喊:“我们爱卡扎菲,他是我们的父亲。是他,带领我们摆脱了意大利的殖民统治。法国人、美国人,你们来吧,我在这里,要炸就炸我吧!”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个接受采访者都众口一词,认为西方人发动的是新的“十字军入侵”,目的是为了夺取利比亚的石油资源。
而西方联盟内部对于下一步行动目标分歧未解,美国称军事行动很快就会缓和下来,而法国却不断升级打击范围和目标,英国甚至宣称要炸死卡扎菲。想必借助人体盾牌四处躲藏的卡扎菲也在紧张观望权衡,不知道他是否能躲过被“精确制导”的劫数。 西方打击利比亚决策内幕
萨科齐和卡梅伦最终还是把美国拉入了战争,而两个女人、三重压力则是改变奥巴马决策的关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卓、冉维、郭瑞发自巴黎、华盛顿、伦敦 法英搭台唱戏、美国追随其后——在19日开始的西方空袭利比亚的战争中,出现了近年来国际舞台上较为罕见的一幕。
随着法国战机在利比亚对一部车辆开火,西方国家针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正式拉开。从之前与英国一起呼吁建立禁飞区,到在巴黎有关国际会议的召开,直至军事行动展开,法国在整个过程中都显得十分主动。
“这是萨科齐自当选总统以来首次披上战争统帅的外衣。”法国《巴黎人报》如此评述。那么,这位一向惹眼的法国总统这次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前台的?萨科齐、卡梅伦和奥巴马这三巨头又是如何“互动”的呢? “战争统帅”背后还有“推手” 法国媒体对事件的回溯定格在了3月10日,萨科齐接见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派出的特使。那是一次关键的会晤。当时,在座陪同的人里没有外交部长朱佩,他已于头天晚间到达布鲁塞尔参加欧盟就利比亚问题召开的峰会。陪同萨科齐的是贝尔纳·亨利-莱维。正是在这次会见后,法国承认该委员会为利比亚人民的合法代表,使法国成为了第一个作出这一表态的国家。同时也正是在这次会见后,法国开始提出对卡扎菲实施“重点打击”这一说法。
亨利-莱维何许人也?他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记者。《费加罗报》评述说他是“刚刚出现的对利比亚的国际外交转向的重要推手”。他此前一直在为利比亚相关问题鼓与呼。《巴黎人报》3月13日刊登了对他的专访,针对“你在萨科齐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中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时,他回答说,“所有我能说的就是,我从班加西向他(萨科齐)打了电话。我到了那里,去看,然后回来,对他说这是些好人”……“他们值得支持”。
16日,萨科齐在向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首脑发出的信中已经在说,“一起拯救受苦的利比亚人民!时间在以天甚至是小时计算。”而17日,联合国安理会即通过了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
法国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基金会北非中东地区问题研究员巴拉·米卡认为,在突尼斯革命中法国犯下“错误”之后,“法国寻求表现出自己具有领导的能力,如果萨科齐赌赢了,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上他就拥有了一张很好的牌。”
萨科齐想通过一场战争,扮演世界领袖的野心也被法国人看得很清楚。 有法国网民说:“谢谢你,萨科齐,你让曾经黯淡的法兰西再次闪亮光芒。”也有的人认为,“法国冲在第一线,以民主为借口,并让轰炸平民变得合理。我们的一些同胞还相信这是一次人道主义行动而为此鼓掌。”
尽管如此,法国《费加罗报》网站19日登出的“您赞成或者不赞成打击利比亚”的网友投票显示,至19日深夜已投票的近5万多名网民中,同意打击利比亚的占多数,为68%。 卡梅伦借助舆论大搞外交 相比法国民意三分之二的开战支持率,英国国内支持对利动武的呼声可谓异常高涨,而一心想与“唯美国马首是瞻”形象拉开距离的首相卡梅伦,正好借由这股舆论风潮,大力推动建立禁飞区并主动扛起了军事打击利比亚的大旗。
英国国家虽然不大,但媒体业却异常发达,而且影响巨大。效忠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军队大举攻击反政府武装以及由此酿成“人道主义危机”的消息经各知名媒体和街头小报连篇累牍报道,使得英国政客、学者和普通百姓皆义愤填膺。
卡梅伦还获得了议员的广泛支持,议会下院国防委员会主席甚至称赞他显示了“惊人的勇气和领导能力”。而当年布莱尔准备向伊拉克派兵时,他自己所在的工党却有多达139名议员投了反对票。
卡梅伦因此乘势而动,不仅早就命令国防参谋长戴维·理查兹将军研究具体军事方案,而且展开十分活跃的外交活动。鉴于安理会通过在利建立禁飞区的决议,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至关重要,卡梅伦频频与沙特、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进行电话外交,并力争南非、尼日利亚等安理会成员国的支持。
一位英国内阁成员透露,当时,英国在没有得到美国支持,也不知道它会否支持的情况下推动安理会通过决议是一个“重要时刻”。事实上,这应该是英国和法国携手合作的结果。卡梅伦上台以来,英法成立“联合远征军”、同意互用航母,军事合作势头一直很猛。 两个女人三重压力 萨科齐和卡梅伦精诚合作,那么,奥巴马呢?
奥巴马曾公开表示,在目前美军正在阿富汗作战,同时逐渐撤出伊拉克之际,美国再次对别国发动军事打击将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然而,美国最终站到了积极推动军事打击的法英一边。
究其原因,首先是利比亚的客观局势使然。随着利比亚政府军站稳脚跟,卡扎菲的部队已经逼近反对派的重要堡垒班加西,如果没有外界干预,利比亚的反对派将很可能无法抵御政府军的进攻而被消灭。美国担心如果卡扎菲击败反对派,美国的信誉和利益将面临严重后果。
而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国家联盟开始表示支持设立禁飞区,这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至关重要,《纽约时报》明确指出,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强调这次军事行动不光有西方国家参加,还包括了阿拉伯国家,究其原因是为了避免对利比亚动武被描绘成西方为了追寻石油而进行的又一次殖民干预。
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防务和外交政策研究副主席泰德·卡朋特则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指出,促使奥巴马最终做出决定的因素除了他受到国外盟友的压力,也有来自国内的双重压力:美国新保守主义激进人士主张进行“军事十字军东征”,及美国“自由派”——人道主义干预分子的压力,这些人是奥巴马国内政治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个因素的结合让他无法继续抵挡。”
15日,奥巴马召集他的国家安全团队开会。美国《大西洋月刊》披露说,尽管身为国防部长的盖茨一再表示要谨慎,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话还是让奥巴马听着更顺耳。她说,如果美国及其盟友对利比亚坐视不管,会向伊朗发出这样的信号:美国不敢出动军事力量保护穆斯林和阿拉伯人,美国会让任何事情发生。
总统一旦下了决心,手下便开始密集的军事和外交准备:奥巴马在15日当天即指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推动达成禁飞区决议。接下来的24小时中,希拉里和赖斯对阿拉伯国家和安理会成员展开了车轮战;按照五角大楼提交的作战计划,美国空军特种作战部队第一时间空降到了克里特基地,从地面指挥空袭。
甚至还有媒体猜测,华盛顿有意让法英两国站在前台发挥“领导作用”,但总指挥棒还是控制在奥巴马之手。 斩首,不斩首,还是个问题 三轮空袭结束之后,西方普遍都认为,军事打击已经实现了安理会决议规定的两大目标,即基本上摧毁了利比亚的防空系统,也阻止了政府军对利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进攻。
但是,下一步呢?法英美的分歧再次呈现出来。
目前最为关键的是,西方究竟是否要对卡扎菲实施“斩首行动”?在此问题上,三国之间甚至各国高层内部都释放出了含混不清或自相矛盾的表态。
23日,法国外长一改之前的闪烁其词,表示若卡扎菲真正停火,联军可以随时停止行动——从表面上看,似乎法英美统一了立场。
泰德·卡朋特分析说,“美国真实的目标现在看来似乎是确保卡扎菲被赶下台。如果这个目标不能达到,那么华盛顿可能会接受利比亚实际上的分裂——一个愿意和西方合作的政权控制国家的东部,以班加西为权力中心,同时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的卡扎菲仅控制以的黎波里为权力中心的利比亚西部。”
卡扎菲的生死且不论,利比亚一国之命运,尚悬系在西方这三巨头的股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