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刘华清战斗中智虑深远为获邓小平重用埋下伏笔 |
2011年02月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刘华清将军 2009年3月20日,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时首次公开宣称:“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国外媒体预测,中国首艘航母可能将于2011年正式下水。在这一时刻到来之前,一位最早呼吁中国要建航母并将之付诸实施的高级将领,却带着未尽的夙愿离开了人间。他就是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 刘华清1916年出生于湖北大悟县。曾读三年私塾,善毛笔楷书。青年时代参加革命,由于粗通文墨,成为当时以工农为主体的红军队伍中难得的“知识分子”。红军长征途中,他曾刻印过宣传单,画过列宁像,编过《战士报》。1935年,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后,刘华清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与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嫁接”起来,并在《红色战士报》上刊登。没想到,此歌竟在庆祝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大会上唱红,而后遍传全军。 在战争年代,刘邓大军麾下战将如云,如“三陈二杨”(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杨得志、杨勇)等,刘华清显得有点默默无闻。1947年7月羊山集战斗中,已被兄弟部队夺下的西关阵地得而复失,时任二纵司令员的陈再道命令六旅政委刘华清立即率部夺回阵地。刘华清进入阵地后并未盲目行动,提出调集炮兵增援再发起进攻。陈再道大怒,但刘华清坚持认为不能硬攻,随即致电请政委王维纲商谈。王维纲到阵地观察毕,同意了刘华清的建议,当晚即夺回西关。这一仗,刘华清所部俘敌官兵2000余人,毙、伤敌495人。晋冀鲁豫野战军给刘华清之六旅记大功一次。也许羊山集一战,使刘华清凭借智虑深远的作战特色,进入了刘邓首长视野,为他晚年被邓小平所重用埋下伏笔。 长征路上,由于一条小河阻隔,刘华清和战友们眼巴巴看着政委吴焕先战死在河对岸。落后挨打的历史,一直是他的心头之痛。1970年,刘华清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组织过航母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2年8月当上海军司令员之后,刘华清力主造航母。1987年,刘华清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并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定要建航空母舰!”他身居要职时,促使许多与航母相关的预研项目上马,有媒体称刘华清为“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 与大多数开国将军不同,刘华清将军的军旅生涯在晚年才真正进入巅峰。1987年,71岁的刘华清已做好退休准备,却受到当时的军委主席邓小平突然召见,告知他被委任军委副秘书长。邓小平嘱咐,他的任务“就是抓现代化,抓装备”。两年后邓小平在辞去军委主席职务的同时,提名刘华清为中央军委副主席。1992年10月,刘华清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这就是刘华清常常在老战友面前讲的“三个意外”。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认为:“建国后数十年,刘华清与邓小平并无特殊交往。刘华清满腔正气,一身清白,对党的事业耿耿忠心。小平同志大概对此有过长期观察,暗中认可,才会在后来关键时刻,决定重新起用刘华清。” 刘华清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 (吴东峰 摘自《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