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进口美制炮兵侦察雷达那点事(组图)

(2010-12-07 14:06:48) 下一个
中国进口美制炮兵侦察雷达那点事


 08年1月3号,CCTV军事报道里,我军炮兵某部训练的新闻,出现一个陌生设备的边角,外形很令人费解,想了半天也不能跟任何国产装备挂上号,把上面这个截图研究了很长时间。后来经过对比,才突然灵感发现,原来这是车载炮兵侦察校射雷达,而且是原装进口的美国造“火力发现者”AN/TPQ-37炮侦雷达。20年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这次是在CCTV和中国公开媒体上首次曝光。于是用业余时间对这种雷达在中国军队服役的情况作了些小小研究,未必正确真实,欢迎批评指正。本文内容均使用公开材料,并不涉及机密!

 1987年,处于准盟友蜜月阶段的中国和美国,签署了“友好军事援助”协议,内容很复杂,有好多种武器装备的交易,譬如“和平典范”歼-8Ⅱ战机的改进。这些协议的其中一个,就是《美国陆军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售四部AN/TPQ-37雷达装备以及随机备件和技术保障》协议书,1988年美国陆军根据协议向我军交付两部该型雷达。 



 1989年爆发“6.4事件”以后,美国佬悍然单方面中止了协议,一直到1992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离任前,为改善中美关系,下令“简单了结”中美原有的防务合作计划。于是“和平典范”工程的2架歼八II战斗机和歼八II实做模型,还有MK46II鱼雷,以及黑鹰直升机备件都陆续交付中国。而尚未交付中国的后两部AN/TPQ-37雷达,也是因为老布什此项指令得以继续交付我军。关于这件事,最为有力的证据是老布什的回忆录,上面就记载了后续交付雷达和中美合伙在黑龙江东宁县和新疆合作建设对苏电子监听站的事情。本善认为从这件事,以及6.4后美国继续交付黑鹰直升机和鱼雷等武器中能看出来,美国佬做事从来都是从利益出发的,而不是从他们标榜的什么所谓民主自由人权出发。相对北方的俄国佬,从重合同守信誉方面观察,美国佬办事还是比较厚道的。

 AN/TPQ-37型雷达进口后,全部装备在我军总参兵种部炮兵局炮兵电子对抗雷达大队(本善怀疑,有一部可能分给了宣化炮兵学院,不过目前尚未有书面证据),该雷达进口后全都由美国陆军部技术人员负责组装、调试,并于88年在南京汤山靶场进行了首次实弹射击试验。作为高技术部队,该雷达大队深受军委领导重视,多次参加演习、试验、表演和教学保障任务。2000年前主要完成的任务有:1988年10月宣化雷达战术试验;1989年全军新武器展;1994年全军夜战、夜训新武器展;1994年保障总参四部军用卫星试验;1994年底宣化炮兵演练。

我军通过部队使用和大量试验认为,AN/TPQ-37雷达具有相当好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侦察范围大,发现概率高,定位精度高,速度快,机动性能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高。该雷达抗干扰能力特别强,1994年总参炮兵局曾在黄羊滩靶场专门试验,发射30发不同类型和高度的箔条干扰弹,均未能对该雷达产生干扰效果,未达成掩护弹丸的任务。使用国产10cm雷达干扰机(与AN/TPQ-37雷达雷达波长相同),连续波功率100瓦,架设高度5米,只有在距离雷达30~40米的范围内,才能对该雷达造成有效干扰和掩护空中弹丸(正常情况下的战术要求是干扰机至雷达的最小距离为15公里以上),所以,可以基本确认,以上世纪末之前解放军的技术手段,无论主动干扰和被动干扰,都无法干扰AN/TPQ-37雷达作业。而且该雷达还有个独特功能是探测敌方的干扰源,方位精度可达10密位,甚至可以使用两部雷达对干扰源进行精确坐标定位,精度可以满足反炮兵火力的要求。

 该雷达性能优异,我军似乎很满意。90年代初的实弹射击和演习表明,该雷达对我军152毫米加榴炮的侦察距离达27公里以上,捕捉概率95%以上(高于85%的指标要求),定位精度54米(高于94米的指标要求),而且这数据是受演习场地和地图图幅限制条件下测得的,由于雷达、火炮阵地和落弹区难以拉开距离,所以最大距离只测试到27公里,所以有理由相信这种雷达的探测距离还可以更远。在靶场实弹射击捕捉定位试验中,该雷达一般确定炮位坐标的时间为7~12秒,在山地可采用数字高程修正,直接输出坐标。

 我军认为AN/TPQ-37雷达的缺点是多目标能力不够强,对于阵地距离相差200米以上同时发射炮弹的情况,距离坐标侦察可满足要求,但在方位坐标辨别上就未达到美军吹嘘的指标。还发现该雷达对加农炮一类弹道低伸的火炮阵地定位精度不够高,譬如对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的低伸弹道,外推火炮阵地时的坐标精度就没有侦测加榴炮时高。另外雷达比较笨重,密封性能差,在我国高温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故障率容易升高。

 我军在90年代开始摸索试验反制这种雷达的方法,发现使用901型雷达侦察机,测向精度5密位以下,采用多站交叉定位,就可以很容易测定该雷达的阵地位置,而且定位精度能满足我方火炮射击摧毁敌此类雷达阵地的要求。由于周边很多国家装备有AN/TPQ-37雷达,例如对岸台湾就有2部,韩国有5部,另外印度在中国获得这种雷达18年后的2006年,进口了12部AN/TPQ-37雷达(这时候我军的同类山寨产品都问世好几年了)。因此我军寻找反制这种雷达的战术战法,在未来战争中,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雷达,也是海峡两岸不多的同样式武器之一,几乎是解放军采购该雷达的同时,在1986年对岸台军也从美国引进了2套AN/TPQ-37雷达,装备于第六和第八军团司令部的炮兵指挥部,相当于配置在我军的大军区一级。而我军的这种雷达平时主要由总部掌握,战时加强到集团军一级的炮兵部队。

 仅有四部AN/TPQ-37雷达,是远远不能满足我军需要的。所以90年代以来,中国研制出SLC-2车载远程相控阵炮位侦察雷达(即373型炮兵雷达,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比AN/TPQ-37雷达要先进),据电子集团自己吹嘘,性能全面超过美制AN/TPQ-37雷达。同时,90年代问世的的BL904型中程炮位侦察雷达(即704A型雷达),也采用相控阵体制,除了外形稍小,基本上可看作是美制AN/TPQ-36雷达的山寨型,已经配属在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中用于出口。中国炮兵,通过几种前沿动目标侦察雷达和三种侦察校射雷达,即SLC-2远程侦校雷达、BL904中程雷达以及371型近程雷达(乃是上世纪八0年代从英国引进的“辛柏林”迫击炮侦察雷达基础上的山寨改进型),构成了远中近程相结合的炮兵侦察雷达装备体系,实现了探测距离上的衔接配套。所以本善认为,中国在炮兵雷达装备领域,起点比较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产品比较多样化。

 “火力发现者”AN/TPQ-37炮侦雷达,是美国雷锡恩系统公司研制的炮兵侦察校射雷达。70年代开始研制,80年代初装备美军。主要用于侦察敌人纵深内火炮(火箭)发射阵地位置,能对多门火炮同时定位。对己方火炮射击弹着点位置进行校正,同时预测敌火炮弹着点位置。该雷达是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炮兵侦察雷达。可实现阵地工作过程全自动化(系统作业时唯一需要手动干预的步骤,是由操作手决定是否向指挥中心转发目标坐标数据),雷达采用相控阵体制,电子扫描,同时探测、跟踪、处理多个目标,一旦确定炮弹弹道,敌火炮发射位置的坐标即可通过音频数据通信网络自动传递给炮兵射击指挥系统,反应速度极快。缺点是相控阵天线体积较大,机动和伪装困难。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是依靠这种雷达和先进炮兵侦察指挥体系,用射程比较短的M109/M-198等火炮,轻易打垮了射程更远数量更多的伊拉克炮兵。

本文的参考资料:

  《火控雷达技术》1995年第二期

  《火控雷达技术》1999年第十二期

  《外军炮兵研究》1998年第三期

  《现代兵器》    1993年第十期

  《兵器知识》    2007年第七期

  《老布什回忆录》之重组的世界:1989-1991世界重大事件回忆

  Google

  百度

  本文来自:

http://gaosga.blog.163.com/blog/static/1064625102009526105819276/edit/

更多精彩,请关注网易军事频道  

 

                  科罗廖夫 

                  2009-01-04


 

我军AN/TPQ-37炮侦雷达原来都装备在总参兵种部炮兵局炮兵电子对抗雷达大队,现在是哪个部队装备不太清楚。  

 

 

牵引状态下的AN/TPQ-37雷达

 

AN/TPQ-37雷达的俯视图

 

 

中国在AN/TPQ-37雷达基础上,研制出SLC-2车载远程相控阵炮位侦察雷达,据电子集团自己吹嘘,性能超过美国原版。

 

 

相当于美制AN/TPQ-36雷达的BL904型(704雷达)的中近程相控阵炮位侦察雷达。

 

 

704A雷达的介绍,属于中近程炮侦雷达,一般装备在我军炮兵团(旅)指挥连雷达排(站)。

  解放军装备的704炮兵雷达

 

  国产371型雷达,属于近程炮位侦察校射雷达,主要装备团属炮兵部队,用于侦察迫击炮或短程火炮阵地坐标。其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辛柏林”迫击炮侦察雷达。我军1984年引进,并在老山对越作战中屡建奇功。

 

 

我军1984年从英国引进的“辛柏林”迫击炮侦察雷达,曾用于老山防卫作战。

 

 

用于炮兵其前沿侦察作业的LLP33活动目标雷达,也是我军炮兵侦察的有力武器。

 

 

AN/TPQ-37雷达控制舱,左侧是改进后的地图坐标显示器,右侧是AN/TPQ-37雷达原来的地图显示器,这种纸质滚筒式地图坐标仪,在国产ASN-206无人侦察机的地面系统上也有应用。

 

 

韩国军队装备的AN/TPQ-37炮侦雷达,照片拍摄于2000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