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关于枪支管理的一纸判决,又一次打响了“禁枪派”和“持枪派”之间的大辩论。九名最高法官,以5:4的投票结果,一举推翻了首都华盛顿特区实行了22年的“禁枪令”,给予个人持枪的权利。
“持枪派”在欢呼。“禁枪派”在愤怒。因为,他们失去了这个国家唯一的一片净土——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特区拥有美国最严厉的禁枪政策)。
全美公开和隐蔽持枪规定分布图
这个判决,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那么,大家又欢喜什么,忧愁什么呢?
有人说,“持枪派”们一定是那些富有的军火商们。不错,有钱的军火商以及他们的员工,是铁杆的持枪派。毕竟,这是他们的饭碗。然而,军火商不能光是三更起舞般辛苦的劳作,马不停蹄般的生产,他们必须要找买家才行。
买家在哪里呢?名正言顺的卖给伊朗这样的“无赖”国家不行,危害国家的安全;卖给中国这样生机勃勃的新兴国家也不行,这是增强潜在竞争对手的实力;卖给太平盛世许久了的西欧北欧也不成,人家那边生活宁静,枪支需求不大。总之,在国际贸易中,和卖鞋子,卖汽车相比,卖枪,不那么容易。
军火商们于是转头盯上了国内市场。比如,美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就是“持枪派”的主要游说团体。
军火商有意卖,老百姓有意买才行。可是,玩枪,不像打高尔夫球那样悠闲,也没有打网球那般高雅。要是不小心玩走火伤人了,还要以“过失罪”关进大牢。那百姓买枪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保护自己,保护家人”——“持枪派”坚定的说。(《经济学家》称,白人,居住在农村的人和居住在美国南部的人,一般是“持枪派”的支持者。)
理解“持枪派”的宣言,还要从美国的国情说起。典型的美国人会住在一幢单门独户的房子里,门前还会有些草坪。如果是居住在更加广阔的乡村的话,很有可能的是,你去邻居家串个门,也要开着车。另外,不像中国人居住平房那样,美国人的房子大多不用带有钢筋的窗户,通常就是一张大玻璃就是一个窗户了。有些人为了安全起见,会安装警报系统,直接和警察局或者保安公司相连接(这是有偿服务)。但问题是,小偷小摸的事件并不是每天都有,罪大恶极的杀人事件更是罕见,所以,不少人虽然装了警报系统,经常会疏忽打开。这种情况下,犯罪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破窗而入,或者干脆从忘记锁了的后门大摇大摆的走进屋里。
这个时候,在穷凶极恶,身强力壮的犯罪分子面前,也许,一把枪就是捍卫自己,捍卫家人最好的武器了。
简单的说,这就是作为平民百姓的“持枪派”支持拥有枪支权利的理由。他们的论点,不是空穴来潮,而是有鲜活的持枪自卫事例和数据来支撑的。
在美国步枪协会的一次大会上,麦凯恩动情的讲起了一位74岁老妇人的故事。面对抢劫者扬言要火烧她的车库,这位老太持枪保护了她自己,保卫了她的家。
据《华尔街日报》的数据,虽然每天平均有34名美国人丧命于枪口之下。然而,用于枪支自卫的人要远远多于枪支的牺牲者。1990年所作的12个调查估计,每年有70万到220万持枪防卫事件,其中的40万自卫者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53%的案件包括2名或更多的袭击者;46%的自卫者是女性。
这组数据表明,“持枪派”的论点确凿,论据充分。似乎,公民以自卫的目的而持枪,是正当的权利。最近发生的Joe Horn事件,表明了“持枪派”的观点在美国民众之中,影响之深刻。
Joe Horn,德州人士,牛仔的故乡;61岁,是位退休在家的爷爷。2007年11月14日晚间,Joe Horn看见两个小偷正在邻居家行窃,马上打电话给911. 在和911接线员的通话中,Joe Horn称要出去用枪对抗这两名偷窃者,保卫财产不受侵害。在中间,911接线员不停的安抚Joe Horn,让他呆在自己的家中,出去会有危险,并告诉他,警察正在赶往事发现场。不一会儿,Joe Horn发现两名小偷从邻居家出来,正在往他家的前院走。这个时候,Joe Horn再也呆不住了,他拿着枪冲出去,以牛仔的风范,干净利索的“砰砰”干掉了两个小偷。
一名便衣警察目睹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在证实了两个小偷死亡之后(事后证实,两个小偷是来自哥伦比亚的非法移民,在该国有犯罪前科,非法入境美国之后,是休斯敦当地的一个犯罪团伙成员。但,非法移民的问题不是此案的焦点),并没有当场逮捕Joe Horn。
Joe Horn一案在美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禁枪派”认为,美国的法律并不判入室抢劫为死罪,在Joe Horn已经通知了警察,警察马上就要赶到事发现场的情况下,Joe Horn用枪来结束了两条人命,绝对是滥用枪支。而“持枪派”坚决不这样认为,因为两名小偷已经在Joe Horn的前院里了,这就是Joe Horn的家。对于破门而入的犯罪分子,当然有权利拿枪自卫了。
今年6月30日,德州的大陪审团做出决定:不起诉Joe Horn先生。这就意味着Joe Horn先生打死这两名小偷,是持枪自卫,合法。
“持枪派”的金字招牌是:安全——家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
“禁枪派”也不例外。他们奋斗的力量源泉也是来自对安全的祈盼。看来,不管是“禁枪派”还是“持枪派”,大家最后的归宿都是——安全。毕竟,平民百姓,平安是福。只是,双方的路径却迥然相异。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让“持枪派”振振有词:如果这个时候,学生中有人带把枪多好,一枪毙了这个杀人恶魔,30多条人命也就不会命归黄泉了。
于是,“持枪派”更加满腔热情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理念,致力于“每位守法公民,在危险面前,都能拿起枪支保条小命”的宏图。这就意味着,枪支不能只是深藏在卧室的抽屉里,而是要让居民随时随刻都有枪支的保护。近年来,“持枪派”所推动的“枪支公开化”的运动就显示了这个趋势。今年6月1日,佛罗里达成为第四个允许居民可以携带枪支上班的州。只是,枪主必须得到许可,并且把枪锁在车里。这条法律不适用于工作在学校,医院,监狱和电厂的居民。
与此同时,德州的“持枪派”也正在蠢蠢欲动,朝着公开携带枪支的方向努力,就像过去的牛仔一样。该州目前的法律规定居民必须把枪支隐藏起来。
问题是,依据“持枪派”的这个逻辑,社会就比现在“扣人心悬”多了。场景一,如果A走在街上看到一位美女,多瞅了人家两眼。结果她血气方刚的男朋友或者丈夫看不下去了,“混蛋,看什么看!”A觉得很冤枉,“我不就是多看了两眼吗,欣赏一下美人,也有错?你不让看,我偏看”。就这样,双方你一来,我一往的。接下来,愤怒的“护花使者”一激动,掏出一把枪,“砰”的一声,了却此事。
场景二:老师让学生A好好学习,奋发向上。A正处于叛逆期,受不了老师三番五次的“训令”,想办法要“修理”一下老师。盛怒之下,A偷走了老爸的手枪,去上学了。后果也就不用说了。
场景三……
场景……
虽然这些都是设想,然而生活在“持枪派”的世界里,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却不能排除。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赶上张飞那样的火爆脾气,或者遇上赵承熙那样“沉默的羔羊”,谁又能拍着胸脯,保证他们手中的那把枪仍旧是“理智”的呢?美国目前的校园枪击案和购物中心枪击案,大多数是这部分人群的“杰作”。总之,不像警察那样自律,这个社会绝对不能让每个成年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枪支,携带枪支。否则,后果就是,本来想要达到“安全”的彼岸,却又奔向“混乱”的世界——一个想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的世界。
这里所设想的还不包括“持枪派”世界里的另外一种可能:犯罪分子在更加容易的得到枪支之后,也许会变本加厉,为所欲为。
“持枪派”的观点让“禁枪派”不敢恭维。他们的理想境地就是每个人都不携带枪支。就拿弗吉尼亚理工事件来说,如果赵承熙在第一时间就得不到枪支的话,那后来的血案也就无从说起了。居住在城市里的自由派是这一观点的主要拥护者。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一直是“禁枪派”的先锋。前些日子,在最高法院作出了倾向于“持枪派”的决定之后,布隆伯格联合波士顿市长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再次呼吁要严格控制枪支,加强对购买枪支人士的背景调查。没过几天,“持枪派”们就写信给《华尔街日报》的编辑,说,布隆伯格大呼小叫的禁枪,那是因为他不需要枪支。因为他被携带枪支的保卫人员成成保护着呢。言外之意,我们平明百姓,当然要自己拿起枪支保护自己啦。
“持枪派”还攻击“禁枪派”得不偿失。在前者看来,那些“禁枪令”束缚的只是普通的百姓,根本管不了那些作恶多端的恶棍!以华盛顿特区为例,1974年,也就是在该市的”禁枪令”实施两年之前,一半多的他杀案件涉及手枪;在“禁枪令”实施最为严格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杀案件却上升了一半。由此看来,单纯的“禁枪令”根本不能保护百姓!
为什么?
首先,美国各州的法律不同,对枪支的管理也就不同。犯罪分子完全可以在邻州的马里兰或者佛吉尼亚买把枪,跑到华盛顿特区作案。所以,仅仅一个华盛顿特区禁枪,不能确保其境内的安全。其次,犯罪分子有其它途径可以得到枪支。正如毒品一样,政府严厉打击,但是,毒品市场仍旧兴旺。枪支当然也一样。所以,虽然华盛顿特区政府实施“禁枪令”,但是,到头来被管理的对象只是遵纪守法的“良民”。
华盛顿特区的“禁枪令”,让人想到了另外问题:假如美国联邦政府“一刀切”得在全国境内禁枪,结果会是怎样?
法律实施之后,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平民百姓大概不会冒着违反国家法律的危险,跑到黑枪市场上买把枪。大多数人也许就乖乖的顺从了政府的法律。相比之下,犯罪分子可不会嫌到黑枪市场买枪麻烦。另外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回收社会上已经大量流通的枪支。同样的道理,老百姓可以乖乖的上交给政府自己的枪支,可是,恶棍们就指望手中的这把枪来过日子,他们又怎么会“忍痛割爱”呢?最后又会陷入恶棍对良民大肆骚扰,而良民却又赤手空拳,甘被欺负的境地。
这真是,禁枪不能保证安全;而持枪会有更多安全隐患。——骑虎难下的选择。
然而,文明在进化,社会在进步。为的都是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从这一点出发,政治家们,禁枪派们以及持枪派们必须联手工作,寻找一条真正能够达到安全彼岸的捷径。
在这方面,布隆伯格也许是正确的。政府必须加大力度,严厉打击黑枪市场,完善购枪人的背景调查制度,最大限度的防止枪支落到坏人或者精神不稳定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