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北斗卫星完美实现多次变轨 节省星上燃料(组图)

(2010-03-19 12:39:33) 下一个

中国北斗卫星完美实现多次变轨 节省星上燃料

2010年03月        
解放军报

2010年1月17日 中国发射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新华社发(秦宪安 摄)

九天牧星 再创辉煌

——总装某基地注重提升完成多任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马 璟 通讯员 王朝社

灯火通明的航天测控指挥大厅内,测控技术专家在一次次修正测控方案,随着“九天牧星人”饱含深情的一组遥控指令准确发出,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于预定轨道,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又迈出重要的一步……

近年来,总装某基地以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成功地破解了测控技术复杂、测控资源紧张等难题,使航天测控综合水平大幅跃升。在他们的精心测控下,一颗颗“中国星”做客太空,一艘艘“神舟船”遨游天宇。

我国航天事业生机勃勃,测控任务日益繁重,组织指挥管理模式是因循守旧,还是革故鼎新?基地坚持向创新科学管理要战斗力——

创建高效运转的指挥中枢

前几年,该基地积极探索试验新任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可同时对两颗以上卫星进行实时测控的重要突破,官兵们为这一新跨越备感欢欣鼓舞。然而,随着大密度、高强度试验任务的接踵而至,指挥管理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这一现状,有的科技人员认为建立新的指挥体系成本高、风险大;也有的认为,任务重、时间紧,完善一下现行指挥体系能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不必下大力气。

是因循守旧,还是革故鼎新?是只顾眼前,还是放眼长远?基地决心以科学高效、规范实用、适应并行多任务为目标,创建起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并行多任务组织指挥管理新模式。

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大胆超常的先进理念与思维,更需要艰辛的努力和付出。在当今世界航天领域,美国、俄罗斯都是在全球布网,对航天器进行全时段测控

由于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我国测控网覆盖率还相当低。面对新形势严峻考验,基地科技人员紧扣高密度多任务特点和规律,自主研发出“航天测控网多任务管理中心”系统,不仅可以自动生成测控资源优化策略,还能优化设备任务状态切换程序,使系统切换时间缩短到原来的四分之一,从而缓解了测控网资源多任务状态下超负荷运行的矛盾,满足了实时测控任务和卫星长管任务齐头并进、穿插进行的高密度多任务需求。

总装某基地功勋着陆场站官兵圆满完成科研试验任务欢庆胜利一刻。霍 聚摄

近年来,由于该基地高度重视把全面提升完成多任务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使命,使得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多星管理、飞船回收”等五大历史新跨越。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基地建成的集测控、通信、搜索救援回收和气象保障于一体的新型着陆场系统,确保了神舟系列飞船在各类复杂环境下回收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我国顺利跨入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轨长期管控卫星数量与日俱增,是抱残守缺,还是另辟蹊径?基地坚持向质量效益要战斗力,加大针对性科研攻关——

多样化任务背景下练硬功

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一走进基地卫星长期管理室,迎面而来的都是这样一幅画面:简洁的口令调度声中,科技人员手指灵巧飞舞,一串串遥控指令迅即发出,太空中的卫星旋即完成姿态、轨道和转速等高难度控制。

恢宏壮观的发射场面过后,经过早期测控、在轨测试,卫星便进入漫长复杂的在轨长期管理阶段。近几年,在轨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卫星本体技术日益复杂,测控风险随之加大,卫星在轨长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基地党委分析认为,提高卫星长管能力必须转变观念,单纯地依靠增加人员来解决新矛盾的方式已经行不通,必须首先廓清在轨卫星数量增加便应相应增加管理人员的被动思想,同时靠科研创新拓展在轨卫星管理的新路子。

基地把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源作为挖潜增效、满足急需的重要途径,采取多任务中心直接指挥到测控站各套测控设备,从而减少指挥层次,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他们紧扣在轨卫星运行规律和管理特点,自主研发出高度智能化的《卫星管理自动化系统》,结束了传统的在轨卫星管理方法,使卫星总体指标始终保持在规范的精度范围之内和高效的工作状态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国卫星应用效益。

新系统运行以来,以其反应快捷、信息可靠、运行稳定等特点,有效地保证了在轨卫星的全时、高效、安全运行,实现了卫星长期管理由初期的“单星经验型”到现在“多星智能型”的重大转变。

同时,基地结合新任务不断加大以卫星目标快速捕获和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针对性训练,全面提升长管人员目标捕获和重捕、卫星与设备异常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达到了目标卫星发现及时、捕获迅速、跟踪准确的高水平,使应急快速处置能力达到了新水平。一位值班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基地科技人员认真探索在轨卫星运行规律,卫星管理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国在轨卫星的应用效益。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搭载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新华社发(秦宪安 摄)

截至目前,基地对我国数十颗在轨卫星成功发送指令千万条,准确实施了各类卫星的日常遥测监视、轨道控制等在轨管理任务,并及时排除卫星故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与实时测控任务是搞单打一,还是整体协同运行?基地全面加强提升核心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锻造提升战斗力的加速器

近来,通过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研究,基地在星座测控、多星共位等技术领域建设中均取得显著成就,不仅促进了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而且加速了高层次科研队伍的培养,为基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成绩面前,基地党委清醒地意识到,单纯依靠试验任务推动科研创新,很容易导致科研项目狭窄,缺乏前瞻性;而片面依靠科研创新完成试验任务,又往往会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基地形成共识:科研创新与试验任务只有并重运行,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认准的路就勇敢地走下去。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航天器轨道确定、预报和控制计算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挑战,基地成立了由卫星轨道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项目工程组,经过一系列集智攻关,成功地开发出先进轨道计算模型及软件系统,其核心功能在嫦娥一号、神舟七号等试验任务中均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佳绩。

为早日建成中国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定位系统,如今航天测控官兵心系北斗,枕戈待旦,不断历练决胜千里的过硬内功。年初,我国发射的某型号卫星由于携带燃料少,要完美实现多次变轨,风险很大。测控专家经过多种情况组合计算,确定了多次点火变轨控制、定点捕获控制方案,节省了宝贵的星上燃料,有效地延长了卫星寿命。

而今,基地通过全面加强提升核心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走开了一条加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以科研谋发展、上水平、创特色的新路子,使得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研发能力稳步发展提高,促进了各项测控任务的圆满完成。

北斗导航卫星太空飞行工作模拟图(资料图)

















http://news.ifeng.com/mil/2/201003/0319_340_1580567.s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