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国防部长”的历史轨迹 | |
2010年02月 来源:人民网 |
在首都北京西长安街军事博物馆的东侧,有一幢庄严肃穆的灰白色仿古建筑,建筑的正面高悬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这里就是解放军举办军事外交会议、欢迎外国军方领导人、举办高级将领晋升授衔仪式等活动的“八一大楼”,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国防部大楼”。
可以说,国防部是我国最重要的军事行政机关之一。它对内号令百万雄兵,对外则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军事形象。国防部的政策、行为和对外形象,又主要集中在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国防部长身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防部的命运也几经波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防部长所肩负的使命各有不同。如今的国防部,是国务院系统的军事工作机关,负责中国的各项国防事务和军事外交等事务。建国以来,先后担任过我国国防部长的有彭德怀、林彪、叶剑英、徐向前、耿飚、张爱萍、秦基伟、迟浩田和曹刚川,现任国防部长为梁光烈。作为国家防卫力量的重要象征,国防部长们都经历了哪些令人难忘的关键时刻?他们演绎过哪些精彩动人的国防故事?
“国防部长”的历史轨迹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李大光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政府,都设有军事行政领导机关,多数国家称之为“国防部”,少数国家称之为“人民武装力量部”或“军事部”等。多数国家的国防部全面负责国防事务,以及各种武装组织的建设和作战指挥;少数国家只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或只负责军队的行政事务;还有些国家仅仅负责外交事务。目前,我国的国防部隶属于国务院,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防部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防部长职能、责任的变迁,相应地也走过了一条特殊的历史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防部”并未进入政务院计划设立的“25个部委”的名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在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中增设国防部,作为国务院的军事职能部门。与此同时,党中央改组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毛泽东任主席。这一时期的国防部,基本上就是中央军委的执行机构,虽然权力很大,但履行的都是中央军委的决议。
1958年7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规定中央军委是中共中央的军事工作部门,是统一领导全军的统率机关,中央军委主席是全军统帅;国防部是中央军委对外的名称,中央军委决定的事项,凡需经国务院批准或需用行政名义下达的,均由国防部长签署。
20世纪60年代,国防部经历了一个先“急速膨胀”、后“名存实亡”的阶段。其源头是1959年9月的“庐山会议”。那次会议后,林彪开始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防部长。这一时期,除了兼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和兼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廖汉生外,其他8名国防部主要成员,都是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因而几乎成了中央军委的“翻版”,其权力随之急剧“膨胀”。1966年5月,“文革”开始后,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先后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和中央军委办事组接管,对外直接使用“中央军委”的名义,不再出现“国防部长”的字眼,国防部的职权随之消失。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防部逐渐恢复职能,我国也开始在军事外交活动中重新使用“国防部长”一词。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确定了新的国防领导体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中央军委”),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继续存在,其职能和国家中央军委的完全相同,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在这一新的国防领导体制下,国防部不再是“中央军委对外的名称”,而是国务院负责军事事务的组成机构,承担军事外交、兵役、国防教育等工作。
目前,我国国防部的主要职能是,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肩负国防动员、军事外交、兵役征集、对外军事宣示、国防教育等任务的命令发布;国防部长则成为代表中国军事形象、防卫力量的重要象征。
我国现任国防部长是梁光烈。200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2009年,是中国彰显军事外交大国姿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梁光烈等中国军方高层频频出访,到访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并与美国、德国、越南等国开展了10余场防务磋商;中外军队联演联训的组织方式,在这一年也有了创新;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拓展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军事合作。
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军事外交已经成为预报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国防部长作为国家军事行政机关的第一负责人,成为外交行为中最敏感和最具指向性的“风向标”。在中国综合实力与军事实力全速发展的今天,国防部长通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缔造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军事外交新格局。 人民网《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