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装甲车发展的秘密报告

(2009-10-29 10:57:20) 下一个


2009-06        作者:潘杰 来源:看世界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陆军装甲化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建军方向。此前,中国装甲车基本上都是仿造苏联的,自身没有长远的研制计划。

    西藏反伏击战死伤无数——震惊军方高层

    建国初期,中国陆军基本上是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阶段,谈不上什么装甲兵作战,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装甲战车之说。20世纪50年代末陆军在西藏平乱遇到了反公路伏击的难题,才推动军工开始自行研制步兵作战的装甲车。

    1951年解放军入藏后,根据“十七条协议”保留当地原有制度,然而当地农奴主害怕自己的特权受到触动一直准备动乱。1956年3月,四川康区藏族头人得知民主改革试点在彝区开始,便在理塘县发动动乱,打响全国藏区动乱的第一枪。动乱武装除围攻县城,还频繁袭击公路道班并伏击汽车。解放军进剿后康巴乱军窜入西藏,又把袭击矛头首先指向军队。

    1958年7月,乱军在格桑以西伏击了西藏地方武装动乱军区门诊部的一辆汽车,打死全部16名医护人员。12月中旬康巴乱军在山南又两次埋伏,打死解放军副团长以下官兵和地方干部93名。由于西藏公路多在山间,动乱分子便于依托公路旁边的制高点设伏,其射击又比较准确,没有装甲防护的军车外出遭受伏击就只能处于挨打的窘境。

    为防备乱军伏击,军委向驻拉萨部队派驻了一个配备进口旧车的装甲汽车连。1959年3月中旬拉萨发生暴乱,藏军、武装喇嘛和康巴乱军控制了主要街道,切断了市内中央机关和解放军各驻军点的联系,西藏军区装甲车连便担负起沟通各点联系并从城北当雄机场接运人员的任务。当时乱军只有步机枪等轻武器且只长于游猎,还缺乏使用地雷的知识,因此无法摧毁装甲车。看到装甲车具有这些优越性,618厂和成都金属结构厂马上以改装方式制造出国产的第一种轮式装甲输送车,编号为533式,并于同年夏秋投入西藏的平乱和运输。

    军工部门应急赶制出的533式轮式装甲运输车,以苏联嘎斯一157汽车的底盘为基础,再焊k6毫米钢板作为防护装甲。该型车配备一挺12.7毫米机枪,可装载10人,装甲能防护远距离发射的步机枪弹穿透。不过该车型投入高原使用后,很快暴露出动力不足、装甲薄且越野性能差的弱点,只能临时使用而未作为军队的制式装备。

    西藏反伏击战的鲜血教训让军方高层震惊,同时也看到装甲车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于是中央军委下令仿照苏联BTR-50装甲输送车进行研制,于1963年定型了63式装甲输送车装备步兵试用。该车在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实战中也暴露出弱点——车载机枪置于车顶外,射手将上半身探出车盖外才能操作,作战时易受伤,因而只适合战场运输而缺乏载员作战能力。

    客观地说,军工很重视发展坦克,却迟迟未能推出符合国情的装甲车,除了工业水平较低和军费不足,还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没有制空权,通常把坦克当成自行火炮配置于己方阵地内使用,不存在装甲步兵伴随作战的问题。此后20多年间国内演习中确定的步坦协同,都是让步兵爬到坦克车体上随同前进,实际是沿用二次大战时苏军的办法,反映出缺乏机械化战争经验的老一代军人还不大了解如何有效使用装甲车。

    仿制和创新——改革开放推动装甲车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防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让军方看清了自身跟欧美发达国家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军工在研发新型装甲车在保持苏式战车重火力和制造简便等优长之处的同时,也采用美国和西欧战争重防护和操作方便的设计理念,以“东西合璧”的方式推出适合国情的装甲车。

    根据军方对装备新一代装甲车的要求,军工开始研发中国第一代新式轮式装甲车。201所(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等单位采用比较强劲的铁马2030汽车底盘和F8L413F柴油机,并吸取了国外的火控技术,于1988年初步定型了国产第一代轮式装甲步战车,命名为551式。1992年,军工又在此基础上推出性能更加出色的92式轮式装甲车(外销称wM7551型)。该车战斗全重5吨,乘员2人,载员11人,最高车速90公里,可水陆两用。车上安装有25毫米炮的单人炮塔,在发动机冷却器、变速箱液压管线等重要部件上加装了装甲;采取全六轮(6×6)驱动,三防和夜视功能齐备。92式装甲车达到了世界20世纪80年代轮式装甲车辆的水平,成为中国步兵引以为豪的第一种成批量装备部队的轮式装甲作战利器。

    92式军用装甲车的作战性能要求和市场定位都是成功的。军工还在92式的底盘适应性好的基础上研制出运输、抢修、救护等多种专用车型。北方工业公司还在此底盘安装上国产105毫米低压线膛炮,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制成坦克歼击车推向国际军火市场。这种车型在国内装配100毫米滑膛炮,是轮式火炮突击车,是快速反应部队的重要支援火器。

    过去中国陆军师实施机动时,牵引拖曳重型火炮越野是一大难题,前进速度大受影响。如今步兵乘坐轮式步战车,支援火力也由突击炮担任,可以高速投入战场,并能在行进间进行战斗。

    苏联瓦解后不久,俄罗斯军工界为摆脱困窘向中国推销其最新型的BMP-3型履带式步兵战车。该车号称“既有装甲车的轻巧,又有坦克的火力”,全重不过18吨,却在一个小炮塔上并列配备100毫米两用炮、30毫米炮和7.62毫米并列机枪,名符其实是“火力世界第一”的装甲车。中国军方高层认识到这是加快发展国产先进装甲车的难得机遇——鉴于国内有庞大的军工生产能力,步兵战车的需求量又成千上万,因此决定重金购买俄罗斯的技术,再结合本国实际进行研发。

    1997年军工企业研制并定型97式步战车,成为国产的第三代履带式装甲车和第二代步战车的典型。该型车虽仿照俄制BMP-3的标准炮塔,却采用国产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和30毫米机炮,坚持俄式战车的一贯风格一先敌先发,火力强大,并使用国内设计的新型装甲底盘。新车采用更先进的液/气悬挂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空运,车载电子设备也优于俄式原型车。在作战中,它主要执行防爆及一线进攻的作战任务。由于配备了先进双稳式火控系统,97式步兵战车可以在5500米的距离内攻击移动或静止的装甲目标,在7000米的距离内攻击暴露在掩体和战壕外的步兵,在4000米的距离内攻击直升机,也可以在行进间“动对动”射击。2007年北京军事博物馆举行大型装备展时,97式步兵战车公开亮相,国际军事评论家就此认为中国陆军终于也有了世界上火力最强的装甲战车。

    由于冷战结束后多数国家一时停购军用战斗车的“休眠期”已经结束,不久后将迎来一个新采购高峰,今年中国又向国际军贸市场推出了轻、中、重型的几款新型装甲车。如4×4轮式(即4轮4驱动)VN3装甲车,载武重量只有5.6吨,除正副驾驶员外可载4名战斗员,车载武器是一挺14.5毫米大口径机枪与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装甲可防护12.7毫米机枪弹,国外客户看到后反应非常好。

    北方工业公司还向国际武器市场推出一种新式8×8轮式装甲步兵战车,编号为VNl,这种重量超过20吨的重型装甲车还实现了车族化,可作为步战车,或装载120毫米低压滑膛炮作为突击炮,能对付国际上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此外,国产6×6的轮式装甲步兵战车VN2也已亮相,正好与前两款装甲车形成了轻、中、重的完整系列。

    笔者认为,最新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已经透露,中国未来陆军发展的方向是追求精干和机动,当年那种一次投入几十万、上百万徒步兵员进行大会战的场景不可能重演。机动部队想迅速完成任务,又必须实现“履带化”、“轮式化”和“装甲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发展各种装甲车与发展坦克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提高技术含量——中国未来装甲车发展方向

    客观地说,中国装甲车乃至多数军品,过去的竞争优势在于价格低廉,其关键又是劳动力便宜,原材料成本也相对较低。在技术含量并非特别高的装甲车生产上,更容易显示出造价低廉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外销其陆军现役装备M2“布莱德雷”步兵战斗车的单价就高达200多万美元,与俄罗斯最好的主战坦克同价,令多数国家为之咋舌而不敢问津。中国外销的86式履带式步战车和较新式的92式轮式步战车,其单价不过30万美元(对泰国等友好国家还可有更低的优惠价),却只有亚非十几个经济水平较差的国家购买。这些堪称世界上最低价位的装甲车销路未得到多数军品外购国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军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特别是发动机、材料和车载通讯设备乃至可靠性都低于欧美及苏俄产品,这说明只有“价廉”而不“物美”仍不能有效争取客户。

    笔者认为,国产装甲车的作战性能如何提升,关键在于强化苏俄和西方产品两方面的长处,重视“人一机”设计。西方装甲车和坦克一向讲究乘坐舒适,车内空间宽敞且有保证空气清新等配套设施,这虽增加了吨位并相应降低了火力配置,却有利于远途作战时保持乘员的战斗力。俄式战车偏重于节约空间以增强火力和多载人员,乘员空间狭隘且缺少附加配置,平时行军索性让步兵坐在车顶上面,作战时再挤进车内。中国新近研制的装甲车的乘坐标准虽不能攀比西方,但是改变了过去那种让乘员尽量忍耐的苏式模式,用“以人为本”的要求适当改善人员的操作和作战条件。例如车内都安装了空调,操纵装置尽量考虑节省体力,这不仅利于步兵长途行军作战,也有利于促进外销。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财政收入和国防费的大幅提高使研制和采购新型装甲车辆具备了条件。以中国现有的军费来看,大量采购单价不过一两百万元的装甲车已属轻而易举,如此价位的战车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也会成为欧美产品的有力对手。近来一些西方军事评论家也感叹,今后欧美生产的装甲车辆因其价格昂贵,在多数国家已难以再同中国产品竞争。

    差距——我国的步兵战车尚待改进

    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发展轮式装甲车辆的热潮。相比于世界轮式装甲车的发展,我国轮式装甲车辆的起步虽然较晚(在80年代以前,我国几乎没有装备轮式装甲车),但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技术水平较高。目前,我国研制和装备的WZ551系列轮式装甲车在技术性能上已经达到国外同类先进装甲车的水平,而92式轮式步兵战车就是该系列装甲车族中的杰出代表。

    但是92式步兵战车与西方主流步兵战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从92式轮式步兵战车的单位功率、最大行程等性能指标上看,其优于国外同类车辆,但最大公路时速要低(国外许多轮式步兵战车的最大公路时速都在1 00公里/小时以上)。从火力上看,92式步兵战车与世界先进水平大体相当,但火控系统还是有些简单,尤其是夜战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作战能力的发挥。

    92式轮式步兵战车与世界先进轮式步兵战车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程度上,如美国的“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已经将信息化能力列为该车必备的主要能力之一。法国、德国等国也在加强轮式步兵战车的信息化能力,以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艰巨的工作要做。

    2004年初出版的《汉和防务评论》刊登了一篇《由新步兵战车研发看中国陆军装甲兵器设计思想》的文章,其文章称我国已经少量装备了最新型的97式步兵战车,其官方名称为z B D97型步兵战车,随后这一代号被包括《简氏防务周刊》在内的诸多西方军事传媒广泛引用,国内相当部分军事书刊也采用了这个未经证实的称谓。

    从网上流传的各种数据推测,97式步兵战车主要借鉴和吸收俄罗斯BMP-3型步兵战车技术的优良因子,并根据中国自身战略目标而研制的。该车基本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在地面武器发展上的成就,迎合了当前地面部队机械化作战的国际思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ZBD97步兵战车上还存在着迁就登陆作战和南方水网地区作战致使被动防护能力有限的弊端,在设计思路和制造工艺上更有诸多亟待改进之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ZBD97步兵战车应该只是一个“阶段车型”,而非“目标车型”。也许在其基础上的改进工作已经陈列在设计师们的案头。

                                           摘自《看世界》2009/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