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
太阳通红,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
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不,那已经不是停靠点,而是定都北平。
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辽沈大捷,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增至300万,翻了一番还多。而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士气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个辽沈战役,把5年打成3年。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电示“林罗刘”并东北局和华北局:“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1月4日,在给“林罗刘谭”的电报中,又说明了同样的意见。
而现在,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提前进关了。
因为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将黄伯韬兵团大部歼灭后,有迹象表明华北傅作义系的20个师可能退守绥远,蒋介石的中央军24个师可能海运江南,加强长江下游防线,从而延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是:务将华北敌军就地歼灭!
11月16日凌晨4时,毛泽东给“林罗刘”发电,征询意见: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第二天下午,“林罗刘谭”复电:
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因忙于战后问题的处理,还未正式向战士解释此问题,正布置通过各种方式解释此问题。同时新兵和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一大堆困难,都是实情。
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
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撤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以上两案何者为宜,望考虑电复。
依然是与“林罗刘”商讨,但毛泽东的态度是明显的。
第二天18时,毛泽东又发一电,在首先谈了傅系部队有可能起义后,口气变了:
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廿一日或廿二日全军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采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
19日上午,毛泽东收到复电:军委:
十八日十八时来电敬悉。我们决遵来电于廿二日出发,详细部署另电告。
林、罗、刘皓九时半辽沈战役伊始,东北野战军突然出现在北宁线。
而今,这支戴着狗皮帽子的强大的军队,就要闪电般亮相华北平原了。
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战争中最有效的打击就是出其不意。
共产党蒙起国民党来,一蒙一个准
林彪是1948年11月30日离开沈阳的。
车轮滚滚,载着“黑土地之狐”驰奔华北的黄土地。
只要醒着,林彪脑子里的那个车轱辘,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让我们看看1948年1月5日这一天,林彪发出的电报的标题:
1.关于歼敌四十三师等部,我各部攻击任务时间区分;
2.胺岭岗子等地作战部署;3.炮师应于本日十四时赶到川心店参战;
4.关于进至河套一带抗敌给二十九师的命令;
5.给骑师关于本日十四时赶到巨流河以北的命令;
6.给八、九纵关于立即向老边前进的命令;
7.给一纵关于力争在本日十四时赶到巨流河的命令;
8.黄家岭辛家店之敌由二纵担任迂回切断;
9.关于九师应向巨流河前进的命令;
10.望八纵立即向旗堡前进;11.四纵应全力向老边前进;12.望十六师随时抓住公主屯撤退之敌;
13.二、七两纵应立即出发;14.八纵仍须向大民屯方向前进;
15.炮兵应立即向川心店前进;
16.望十纵及三师抓住增援公主屯之敌;
17.关于包围敌第二师给四纵的命令;
18.十一师应进至马堡子一带防敌撤退与增援;
19.望三纵令九师首先歼灭敌一九五师;
20.六纵应正面抓住敌人;21.望一纵向老边方向派出有力部队;
22.关于歼灭由石佛寺以东向西增援之敌给十纵及三师的命令;
23.给独五师于明日进至调兵山以南的命令;
24.望四纵各师监视敌二○七师的行动;25.三十师应到东蛇山子一带协作二十师作战的命令;
26.给炮师关于向公主屯以南前进的命令;
27.关于第六、七纵、炮兵统归二纵指挥的命令;
28.关于歼敌五十五师给二十九、三十师的命令;
29.给骑师关于明日向沈阳近郊前进的命令;
30.同意关于二、七纵、炮师五日二十时关于协同作战的报告。
一封电报,少则几十、上百字,多则几百、千把字,这一天30封电报,该是个什么篇幅?
这些只是给下边各部队的电报,还有给上级的呢?而且,那是战争年代,是不是还有遗失的呢?
接下来的3天,分别是28封、27封、19封。同年5月24日的电报,竟达39封。
不知道是不是林彪的最高纪录。也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将帅的最高纪录。
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一天口述了多少电报,如何熬精费神,呕心沥血,而在于究竟在战场上收获了什么。
“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谈起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当年的四野老人津津乐道。
老人们都说,这些战术原则,别说师团干部,就是连排干部,甚至许多班长、老兵、骨干,当时都懂、会用。这是打胜仗的原则。林彪这人话语金贵,在这上头却不惜话语,各种场合有机会就讲,不厌其烦地讲,就怕你搞不懂,不按他的来。
国民党称东北共军战术水平高。对辽沈战役的评价则是:“对兵力之分配,完全符合节约与集中之原则”,“对大兵团之运用,时空力之分配,缓急先后,悉合机宜,决非幸致。”
1948年12月2日,林彪从喜峰口入关。
杜聿明、陈诚、卫立煌已是手下败将,黑土地辉煌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黑土地之狐”在琢磨黄土地上的对手了。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林彪到达喜峰口时,新华社和《东北日报》发表一则消息,说林彪正在沈阳主持东北局会议。
国民党情报部门就向蒋介石和傅作义报告:林彪尚在沈阳开会。
共产党蒙起国民党来,那是一蒙一个准。(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