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几天来,中美之间因轮胎“特保案”而起的贸易争端迅速发酵,几乎到了街谈巷议的地步。当局者、研究者乃至旁观者皆沉迷其中——一边是不管不顾、自娱自乐地将轮胎股炒得鸡犬升天,然后高台跳水;另一边则是怒火中烧、一意孤行地放大消息的负面要素,乃至国内已有某些自许主流的媒体高效启动了网上投票,并更高效地宣称“有98%的投票者认为中国应该坚决地对美国采取贸易报复措施,有90%的投票者认为,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与美国打一场贸易战”。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轻率地看待贸易战,以及如此情绪化地评价贸易战的前景,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一言以蔽之,在网上轻点鼠标抒发“爱国豪情”当然来得痛快,但是否这并不坚实的民意就能够完全替代国家经济实力,其中,又有多少喊打喊杀的“战争幼稚病患者”能够承受贸易争端带来的产业萧条、失业增加等负面后果,恐尚是未知数。何况,据笔者有限的见识,似乎在实际中,中国迄今也并未因经济原因发动或参与过双边或多边的全面贸易战,遑论“实力足够”。
“贸易战”云者,应算是贸易领域的“战争”吧。而战争即仿若赌博,赌赢当然爽呆了,但赌输了将一无所有。而举凡大千世界,动辄押上身家的多是逼急了眼的破落光棍,理性、负责的人实不宜凑趣掺和此类叫嚷或曰呛声。
在原理上,贸易是经济的一部分,经济的背后是政治,政治的背后又是军事、地缘、宗教……因此,对中美之间短期内的贸易争端,也暂不宜复杂化、扩大化。如今,一旦受迫,快速启动反制手段当然必要,但仅以目前阶段的情势论,还没到单挑乃至呼朋引类一起来掐架的地步。
一者,中美爆发贸易争端并不罕见。仅以最近五年来看,美方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家具、纸制品等都有过反倾销调查的案例。同时,中日之间、中欧之间也都有过贸易摩擦。在一个贸易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间有些不大不小的矛盾是正常的。作为一个打算参与世界经济航船掌舵的大国,犯不着因为一点矛盾,便要由着性子非要把仇家踢到海里不可。
二者,中国主动扩大贸易冲突并不明智。目前,目前我国国内除原材料外几乎所有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去年以来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仍只有出口毫无起色。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中欧双边贸易同比下降20.7%;中美双边贸易同比下降16.4%;中日双边贸易同比下降22.1%。对于美国挑起的贸易纠纷,中国给予适当的警告和反击是必要的,但如果扩大贸易战规模,无法起到拉动出口的根本目的,徒有快意恩仇的瞬时高潮。
三者,中美之间共同利益远大于矛盾分歧。客观地看,奥巴马此番选择对华轮胎设限,又选择在匹兹堡召开G20峰会,都有迎合、安抚失望情绪强烈的钢铁业界的意味,可谓是这个“危机总统”在国内经济困境中把玩的政治平衡术。但也要看到,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与旧秩序的中心国家之间仍需要进行广泛的合作和沟通。在当前阶段,无论是国家财富、科学技术、地缘政治等,中美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是多方面的,贸易领域的摩擦仅是局部矛盾。
这样,在G20峰会即将召开的前夕,中国正不妨善用中美贸易冲突的题材,督促美方及其他国家采取多种手段弥补、纠正贸易领域的不恰当行为,以此来争取广泛支持和同情,将未来潜在的、更大范围的贸易争端消弭于萌芽阶段。与此同时,也可以有限的几次贸易报复案例为借鉴,汲取识别争端风险、完善双方沟通管道、控制冲突范围程度等经验,防范世界经济震荡期延长、贸易矛盾多发等未来可能的不利局面,争取尽早为更大范围的贸易争端做好预案。在这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中,实有必要倡导坚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思路来解决代表性症结。
最后,亟需提醒的是,无论传媒或是学界,均有义务帮助民众厘清头脑,清晰地切割经济与政治、贸易争端与政治对立,肆意把小问题忽悠大、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做法,固然有吸引注意力的效果,但绝不是赢得尊重的长久之道。笔者迄今记得,在2007年11月某天,次贷危机已爆发并渐深化之时,美国当时的总统乔治·W·布什在其每周广播讲话中仍不忘告诫民众,切不要把对贸易争端的仇恨演变为民粹主义的敌视。
这一有些提前的劝告,此时或许正适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