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战争的果实:伴随战场血腥味的汽车成就美国霸业

(2009-08-06 09:09:06) 下一个

2009年08月05日 08:17青年参考

::作者 [美] 迈克尔·怀特

::译者 卢欣渝

汽车是工业文明的结晶,也是现代社会的符号。在汽车的发展史上,军事需求同样贡献良多。正如本书所描述的那样,两次世界大战催生的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精明的汽车制造商迅速投入民用领域,最终促成了整个汽车产业在20世纪的空前繁荣。

战时发明被用于民用车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汽车变得越来越普及,其设计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与人们在前线得到的教训密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向汽车产业贡献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例如电子启动器,复合发动机油的使用,防冻液的推广,为得到纯度和燃烧效率更高的燃料而开发的石油提纯技术等等。当时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头禅,足以说明人们对机械装置和陆路运输的重视:"石油送盟军奔向胜利。"

战争对人力资源层面的冲击更是不可限量的,尤其是对机械师、设计师和工程师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顶着压力拼命工作,通过改善机械装置,找到了从智力方面超越敌人的方法。结果,双方的战后幸存者都收获了巨量的经验。在敌对状态结束后,这些经验很快被应用到了民用领域。

对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方而言,汽车和装甲运输工具是必须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组建的机械化作战部队成了各次战役的主力。二战消耗的汽油量是一战的80倍。形势最严峻时,每星期从美国海运到欧洲的石油达到了5000万吨。据称,为保障装甲部队动起来,一个师的汽油消耗量就有每小时18000加仑。

和一战相比,二战使人们在汽车上所做的改革要深刻得多。如今非常普及的液压传动装置就是二战初期开发的。合成润滑剂以及防冻液,战后也成了各种民用汽车的必需品。这些发明不仅显著改善了汽车的整体工况,而且极大地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支撑美国霸权的中流砥柱

1942到1945年间,美国政府斥资200亿美元为制造业升级,并将汽车制造厂统统改造为兵工厂,以便大规模生产坦克和飞机。仗打赢后,这些工厂重新被民间制造商接管,成了大规模扩张的汽车产业的一部分。汽车产业的繁荣,给市场带来了廉价的,随时可买到的汽车,生活在工业化世界的普通人可以比从前更自由地旅行,出游价格也更趋合理,汽车销售增速极为显著。

军用吉普车也在战后迅速进入民用领域。当时,美国的威利斯机械公司垄断着吉普车市场,其身份也从军火商成功地转型为民品零售商,成为给中西部农民制造多用途耐用交通工具的厂家,每年有数十万辆新车下线。如今,各种4轮驱动的SUV(多功能运动型汽车)都是二战中吉普车和装甲车的后裔。想当初,采用4轮驱动和全路况驱动系统,不过是为了应付各种恶劣天气和复杂的路面状况。

尽管伴随着血腥,汽车还是成为支撑美国霸权的一大中流砥柱。冷战时期,为展现美国的优越和富足,汽车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粗犷,越来越鲜亮,越来越浮华--加长的尾翼、增大的马力、更艳的红漆……所有招人眼目的标志都昭示着美国的踌躇满志。随着冷战的结束,对政治的热情被关注经济、油耗、污染所取代,汽车设计也逐步返朴归真。

人类最初发动战争靠的是双脚,尔后是利用马和牛,接下来是装有机械动力的交通工具,其目的也变为双重:既为商业也为战争。驯化马匹6000年之后,人类的日常生活因为技术而彻底改变了。正所谓:不是人类开着车在前进,而是车子带着人类在前进。

(::节选自《战争的果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6月第一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