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幕后英雄:中国海军各型试验舰详解 2"开封"舰(组图)

(2009-08-11 13:59:31) 下一个

 ◆承上启下的"开封"舰

  "开封"舰(舷号109)原是051型驱逐舰中很普通的一艘后续舰,80年代初期服役,配属于北海舰队,80年代中期开始承担一些武器试验任务,首先是"海鹰"1甲舰舰导弹的定型试验。

中国海军109开封号导弹驱逐舰侧视图

  051型驱逐舰原使用的"海鹰"1号舰舰导弹是在"海鹰"1号岸舰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飞行速度、射程、抗干扰能力、制导精度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海鹰"1号舰舰导弹的战术性能,海军于1983年开始"海鹰"1号甲型导弹的研制。该型导弹主要是换装具有较好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突防能力的新型频率捷变雷达导引头,换装了新型无线电高度表,使导弹的平飞高度下降到20米以下,射程进一步增加到了95千米,具备了一定的超视距攻击能力。这些改进使"海鹰"1号在现代战争环境中的作战能力大大加强。从1985年7月开始,"海鹰"1号甲型导弹首先在"开封"号上进行试验,在随后的几个月内进行了4次发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证明导弹的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1987年,改进型导弹在"开封"号上通过技术鉴定,被命名为"海鹰"1号甲,随后开始逐步对现役051型驱逐舰进行改装。除舰用外,该型导弹也可作为岸舰导弹使用,是中国海军导弹系统通用化的第一次尝试。

中国海军166珠海号导弹驱逐舰侧视图

  "开封"舰上最重要的试验要算80年代末改装法制"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系统试验,这次试验使"开封"舰成为中国海军中第一艘具有真正现代防空能力的水面舰艇。为全面试验"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系统的实际性能及装舰的适应性、可靠性,"开封"舰在布局及雷达系统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装。

  中国海军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己开始研制,当时计划在陆基"红旗"61防空导弹的基础上进行改型,但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难以完成研制工作,一些技术瓶颈仍有待突破。本应在70年代中期就该投入使用的国产第一代舰空导弹,不仅在进度上无法满足中国海军的实际需要,同时在性能上也明显落后。而当时的中国海军对海上防空系统的需求是非常急迫的,缺乏有效的防空武器已严重影响到了海军的远海作战能力。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第二代驱逐舰上很可能同样会面临"无弹可用"的窘境。因此,从提高中国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研制水平以及保证、提高中国第二代驱逐舰防空能力两方面考虑,中国在1987年花费巨额外汇从法国购入了2套当时较为先进的"海响尾蛇"8Ms型舰载防空导弹系统。

  109"开封"号导弹驱逐舰是中国海军第一艘装备引进的"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的水面舰艇,并在该系统的海上试验及国产化型号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中的109舰已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舰上的雷达、武器及电子战系统都得到了更换和加强,作战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海响尾蛇"舰空导弹属于80年代较先进的一种近程防空导弹,系统采用了模块式结构,火控系统与发射装置独立配置,发射装置重量轻,体积小,适于舰艇的安装及改装。系统还自带有测试设备,可对系统的状态进行全自动检测,设备的维护也较为简便,而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其所具备的较强反导能力。就技术及作战性能而言,"海响尾蛇"比当时中国还在研制中的"红旗"61舰空导弹至少要先进一代,所以,对于80年代中期的中国海军来说,"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的引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安置"海响尾蛇"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及装弹箱,"开封"舰拆除了舰尾平台上的76式双37毫米舰炮,将"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的8联装发射装置安装在此处,其后为再装填弹箱。这样,在不大幅度改动舰体结构的条件下,使"海响尾蛇"具有了一个较好的安装位置,同时在射界方面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作为"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系统的一部分,"开封"舰的后桅上改装了一部"海虎"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用于为"海响尾蛇"舰空导弹提供空中目标数据。同时,舰上还首次全系统安装了已在"济南"舰上进行过试验的舰载作战指挥系统的改型,可与防空导弹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以便进一步检验引进的防空系统性能。这套舰载作战指挥系统和"海响尾蛇"舰空导弹将作为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主战装备,所以要在"开封"舰上与舰载武器、雷达、电子战系统等进行全面的系统调试。从这一点上看,"开封"舰也可看作是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先导试验舰。

  "海红旗"7已成为目前中国海军驱护舰上最主要的近程防空武器,其性能较"海响尾蛇"导弹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随后的几年中,"开封"舰进行了多次"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的实弹发射试验,对高、中、低空及掠海等不同目标进行了拦截试验,都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相关科研院所也在摸透"海响尾蛇"系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仿制工作,90年代中期研制出了"红旗"7地空型和"海红旗"7舰用型两种防空导弹系统,其中,"海红旗"7型舰空导弹系统在某些性能上比"海响尾蛇"系统还要更为先进一些。在国产第一代舰空导弹系统"红旗"61无法满足作战要求的情况下,"海红旗"7系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海军在经历近30年的时间后终于拥有了一种可靠、实用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从此,中国海军90年代后建造的新型驱、护舰都将其作为主要的防空武器。"海红旗"7导弹系统对提高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防空能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051型驱逐舰的作战性能,使其满足现代海战要求,"开封"舰在90年代中期又进行了重要的现代化改装,主要项目包括将原有老式、笨重的三联装舰舰导弹发射装置拆除,用4座四联装新型"鹰击"83中程舰舰导弹取而代之;用新一代76A双37毫米自动舰炮取代了舰上的3座老式76式双37毫米舰炮,增强了对近程低空飞机及掠海反舰导弹的拦截能力;对一些新型电子战设备进行了更换和加强,使其整体电子战能力基本达到了国产第二代驱逐舰的水平。

  经过上述改进后,"开封"舰的整体作战性能有了巨大提升。多年的实际使用证明,这种改进方案是合理、有效的,舰体结构的改动也较小,很适合其它051型驱逐舰的改装。后来,中国海军中服役的051型驱逐舰有多艘进行了与"开封"号相同的改装。由此可见,"开封"舰为051型驱逐舰的改装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使得这种老式战舰在新世纪中又焕发了青春。

  现代化改装后的165号导弹驱逐舰。舰上的防空、反舰系统及雷达电子设备都进行了更换,作战性能明显提高。这种改装方案已在多艘051型驱逐舰进行了实施

  除"开封"舰外,90年代服役的两艘改进型051G型驱逐舰同样具有较强的试验性质(西方认为该型舰是中国海军第一种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驱逐舰,在设计及武器配置方面更接近西方标准),它们就是在1985年12月开工建造、1989年服役的"湛江"舰(舷号165)和1986年4月开工建造、1990年10月服役的"珠海"舰(舷号166)。051G型虽是051型驱逐舰的改型,但除了舰体及动力系统基本相同外(但舰体及上层建筑采用了全封闭结构,首次具备了整体"三防"作战能力),舰上的武器、雷达及电子系统几乎全部进行了更新,而这些系统的大部分也是第二代驱逐舰上的制式装备。所以,这两艘舰也可以认为是国产二代驱逐舰建造前各型武器及系统的前期试验舰。

  相对于"开封"舰,"湛江"舰和"珠海"舰上的新型武器及雷达系统更多,具体表现在新型76A双37毫米自动舰炮、新型,"鹰击"8型舰舰导弹、反潜系统及雷达、电子设备。

  双37毫米小口径舰炮一直是中国海军水面舰艇上的主要装备,在驱、护舰上作为副炮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而在小型舰艇上则作为主炮使用。但长期以来,中国的双37毫米舰炮在技术上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最早研制的61式基本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技术,火炮不仅重量大,射速低,而且需要多达5人在敞开式炮塔内操纵,自动化程度很低。70年代中期定型的76式双37毫米舰炮比第一代61式更先进,投产后全面取代了61式双37毫米舰炮,但与西方80年代服役的小口径舰炮相比,技术上至少还有1代的差距。

  80年代,中西方开始军事技术交流,世界小口径舰炮的一些先进技术及设计思想开始引入国内。由此开始考虑在技术较为成熟的76式双37毫米舰炮基础上研制一种全封闭、全自动舰炮,要求具有更高的射速及射击精度,同时针对掠海反舰导弹的威胁要求具有一定的海上反导能力。这种全自动型双37毫米舰炮在80年代中期完成了陆上试验,随后装备在当时新建造的"湛江"舰和"珠海"舰进行海上测试,于80年代末期完成定型,命名为76A式双37毫米自动舰炮。

  76A式舰炮的特点是可遥控,能全自动瞄准射击,炮塔采用玻璃钢材料制造,全封闭式设计,下部设有大容量弹舱,内装有常规穿甲弹和近炸引信爆破弹,可通过弹药快速转换机构进行弹种转换,且射速上有较大提高-从76式的450发/分提高到了700发/分(双管)。同时,76A式舰炮还使用了全新的火控系统,由雷达及光电探测系统构成的指控系统保证了射击精度及目标摧毁概率。这种新型舰炮系统既可独立作战,也可与舰上其它防空武器组成综合弹炮防空系统,无论抗干扰性能、打击精度,还是全天候作战能力和系统反应时间都比76式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海军132号导弹驱逐舰,舰上的武器系统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对部分电子设备进行了改装。作为中国建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其性能虽然已明显落后,但对中国海军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76A式舰炮系统与国外80年代后大量装备的多管小口径近防武器系统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海上反导能力),但其性能在当时还是可圈可点的,是90年代后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一种较为可靠、实用的海上防空武器系统。

  90年代前,中国海军驱、护舰上的反舰导弹主要是"上游"1号系列和"海鹰"1系列,两者都是在50年代末从前苏联引进的SS-N-2舰舰导弹基础上研制的。其中"上游"导弹是SS-N-2的国内仿制型,性能与SS-N-2基本一致。该导弹弹长6.2米,弹径600毫米,翼展2.3米,弹重2090千克,战斗部重380千克,命中一枚足以摧毁一艘3000吨级舰艇。导弹采用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尾部还装有一具固体火箭助推器,最大飞行速度0.6马赫,最小射程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上游"导弹在80年代后进行了改型,其中"上游"1号甲换装了新型无线电高度表及新型末制导雷达,使平飞高度下降到20米以下,突防能力得到加强;"上游"2号进一步改进了导弹的动力及飞行控制和制导系统,减轻了弹重和体积,提高了制导精度及命中概率,具备了掠海飞行及"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海鹰"系列舰舰导弹除了在射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外,其它性能与"上游"系列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且其重量、体积更大,作战性能及特点没有什么太大不同。

  随着国外新型舰空导弹系统及近防武器系统的快速发展,"上游"1号和"海鹰"1系列这两类反舰导弹已难以保证有效地突破由现代防空系统构成的对空防御体系。例如对美国"海麻雀"舰空导弹系统和"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所构成的海上拦截系统,无论是"上游"还是"海鹰"导弹都很难突破。这使中国海军一向具有优势的海上反舰能力受到了很大挑战。
  这个时期,西方也开始研制多种反舰导弹,其中以美国的"鱼叉"和法国的"飞鱼"导弹为代表。它们与当时苏式反舰导弹有明显不同的设计特点,即以减小导弹体积和雷达反射面积为特征,同时降低飞行高度,使用高精度末制导雷达,难以被拦截武器命中,而且被雷达发现的距离也明显缩短,最后突防成功的概率大幅提高。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海战中,阿根廷军队使用了仅有的几枚法制"飞鱼"空舰导弹就击沉、击伤了包括最现代化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在内的多艘水面舰艇,首次向世界显示了这种小型反舰导弹同样具有强大的突防能力和对目标巨大的摧毁能力。应该说,这类小型反舰导弹已表现出比"上游"和"海鹰"等大型导弹有更好的适应性。

  70年代中后期,根据国外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中国开始了第二代反舰导弹的研制。第二代反舰导弹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研制方针,一方面研制大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代表型号为C-101和C-301),另一方面同时研制与"鱼叉"和"飞鱼"类似的小型反舰导弹("鹰击"8)。今天看来,这种研制方向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鹰击"8导弹的研制成功对中国海军是极为重要的。

  "鹰击"8反舰导弹从1977年开始立项研制,1979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1984年建国35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向外界公开,随后在1985年投入批量生产。"鹰击"8导弹的特点是高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体积小,重量轻,远射程,威力大,可以采用单、多联方式装备在各种类型的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和快艇上。

  "鹰击"8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先进的飞行控制、末制导雷达系统及可靠性较高的控制电路,作战可靠性达94%,命中概率在90%以上,射程比相近的"上游"1号导弹明显提高。"鹰击"8导弹投入生产后,首先装备在新建的"江湖"Ⅲ级导弹护卫舰上,数量增加到了8枚,超过了当时装备"上游"1号反舰导弹的"江湖"级护卫舰和装备"海鹰"2号反舰导弹的051型驱逐舰。但"鹰击"8导弹的射程只有40千米,与国外同类导弹存在着较大差距,舰艇的攻击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在"鹰击"8服役后,其增大射程型"鹰击"8I甲型导弹的研制随之开始,该型导弹同样将作为二代驱逐舰上的主要反舰武器使用。

  中国海军第二代驱逐舰"青岛"号上装备了大量引进的雷达及武器系统,而在多艘第一代驱逐舰上进行的相关雷达、武器系统的前期试验工作对其顺利建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鹰击"8I甲型导弹的弹翼改为可折叠式,采用中段惯性制导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
新型无线电高度表使导弹的末端飞行高度降到5米,增加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装药量,导弹重量和长度虽有所增加,但射程却提高了近1倍,达到85千米。该型导弹在1990年完成测试,首批装备在051型的2号舰"珠海"号驱逐舰上(051G型舰首舰"湛江"号在建造完成时,"鹰击"8I甲型导弹的研制还没有最后完成,因此服役时仍使用老式"海鹰"2号反舰导弹)。此举目的有二,一是用于替换老式的"海鹰"2号反舰导弹,提高"珠海"号的水面攻击能力(舰上共装备4座双联装导弹发射装置);二是以"珠海"号为平台对导弹系统进行测试和完善(主要是与舰上的雷达、火控及指挥系统进行系统联测),以保证在二代驱逐舰上使用时实现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兼容。

  此外,051G型舰上还首次装备了完整的反潜武器系统,其中包括引进的轻型反潜鱼雷、高精度舰首声呐及拖曳式变深度声呐系统,加上051型舰上原有的反潜火箭,051G型舰已构成了相当强的系统作战能力。在二代驱逐舰服役前,该型舰是中国海军中反潜能力最强的。轻型反潜鱼雷虽然在"四平"舰上首次装备,但也只是试验性质,装在驱逐舰上与大系统组合在一起还是第一次。拖曳式变深度声呐系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比舰壳声呐具有更好的探测能力,与改进了信号处理系统的舰首声呐一起为舰艇提供较好的水下区域探测能力。这套反潜系统也同样在二代驱逐舰上配置,系统实际性能及操作都需要逐步探索和掌握,051G型舰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雷达和电子系统方面,051G型舰同样有很大的变化,舰上装备了大量为二代驱逐舰研制的新设备,如火控雷达、探测系统、主/被动电子战系统及作战指挥系统(该型舰的作战指挥系统仍不是全系统体系,只实现了作战系统与雷达系统和副炮的系统融合,其它系统仍是独立设置,因此说只有二代驱逐舰才是中国海军第一种具有综合舰载指挥作战系统的驱逐舰)。该型舰更多地是测试各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和系统兼容性问题,最主要的是验证从国外引进的雷达系统与舰载作战指挥系统间的接口与协调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保证二代舰在这些方面尽可能地完善(从后来二代驱逐舰服役的实际情况看,舰上个别系统间仍存在一些系统及电磁兼容性问题)。

 

  051型驱逐舰上装备的76式双130毫米舰炮。该型舰炮虽然射程远、威力大,但体积、重量过大,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较低,难以在小吨位舰艇上使用

  正在发射舰舰导弹的051型驱逐舰,舰首可见体积庞大的76式双130毫米舰炮。目前,在部分051型驱逐舰的改型上,130舰炮已被新型双100毫米舰炮所取代

76A式双管37毫米舰炮


中国海军鹰击8反舰导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