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驻藏军人每天坚持跑5公里 进行“三个100”训练

(2009-08-11 10:56:49) 下一个

2009年08月11日 10:18解放军报

西藏军区摩步团进行高原地区实战训练。 赵海波 摄影

■本报记者 高 飞 本报特约记者 赵丕聪

8月3日晚,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团长郑卫国、连长张春雨、指导员胡君、班长张恒参加中国军网嘉宾访谈,与网友对话,解答尖锐问题,袒露真实心扉。

履行使命是天职

后勤岂能不入阵?

镜头回放:2002年7月,胡君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分到某摩步团。跨入营门的那一刻,看到的是清一色穿迷彩服的官兵。“这是一个时刻准备打仗的部队!”这个团已连续11年被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网友:听说个别单位在战备演练中搞“花架子”、形式主义,不按规定全员额抓好战备演练。报道说你们团也出现过演练不见后勤官兵的问题,这样怎么能打赢未来战争呢?

郑卫国:你说的只是个别现象。从我们团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记戍边卫国的使命,稳步推进部队建设,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提高核心军事能力,随时准备打赢明天的战争。

去年,团里的确出现过后勤官兵不按规定实施战备值班的情况,团党委发现后严肃查处,并对每个官兵在战备值班中所担负的任务进行细化和分工。去年10月以来,团里按照战备要求,多次对每个建制单位进行战备拉动演练和点验,全部符合要求。

张春雨:在我们团,战斗力建设实施全员额覆盖,因为我们明白任何一个人的掉队,都会对全团战斗力的提升形成短板。团里组织战备值班和分队进行演练,所有后勤人员都要参加,所带装备要完全符合战备要求。

在我们团,文书、炊事员、卫生员等,野战生存食品和生活用具均按个人的战备编号进行编组划分,演练和拉练时按照规定携带。

郑卫国:“如果现在面临战争,我们该怎么办?”“明天要打胜仗,今天还缺什么?”这是全团官兵经常讨论和思考的课题。这样就能把大家的意见、反映的问题及时收集上来。

在务虚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体能训练和专业训练,着重突出战时的负重训练以及平时的5公里长跑。还有就是高原的组合练习,以及高原抗缺氧训练,帮助官兵增强适应高原战斗的能力。每年,把全团官兵拉到海拔4500米到50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进行高原针对性训练。

张恒:我们是高原部队,在未来的战争中,我们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所以部队在各种海拔高度、各种复杂地域进行针对性训练。每年在高海拔区域进行两个月的实兵演练。

高原训练难度大

谁言在位就建功?

镜头回放:由国家体育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成都军区等单位投资兴建的全军首个“高原官兵综合健身中心”,2007年元月1日在西藏军区某摩步团正式建成开放。

网友:听说在高原当兵服役是不出早操的,据说是因为这里的气候地理会影响官兵健康。所以有人说,能在西藏高原当兵本身就很不简单了,只要在岗在位就是建功立业。是这样吗?

胡君:这个说法不属实。我们高原军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严格遵守部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大纲要求训练出操,而且难度大,要求高。早操是我们一日生活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当然,高原气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影响,但我们必须克服这些影响,努力适应。运动员要想拿冠军不是还特意进行高原训练吗?!我们要打赢高原战争,不仅要出操,还要保持每天5公里长跑、“三个100”训练。具体来说就是100个俯卧撑、100个负重下蹲、100个仰卧起坐,从这些具体训练中增强和积累打赢能力。

张春雨:驻地海拔3650米,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在那里徒步行走就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对此,我们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视官兵体质而定,让他们逐步适应,最终达到大纲要求和部队特殊要求。

张恒:在进行这些训练的同时,也是对我们战斗意志的培养。进入新世纪,新装备陆续装备到位,新兵种相继诞生,我们在搞好人与装备结合的同时不忘老传统,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来鞭策我们做好各项工作。

环境恶劣人有志

装备亦被赋“人性”?

镜头回放:某新型轮式装甲车到位,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按钮与电子仪表,官兵们犯了怵。一名战士误操作导致战车出现故障,众人束手无策,致使该新装备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形成战斗力。

网友:西藏高原因为严酷的地理气候环境,被人们称为地球“第三极”。人可以靠精神、意志品质去战胜恶劣的环境,但是装备是死的,你们如何让装备适应环境条件呢?

郑卫国:西藏高原缺氧,气压低,很多装备功能发挥不稳定。其次就是风沙大,对装备的磨损较大。日照时间长,对装备也会造成损害。我们自行攻关解决了一些装备上的问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说通讯手段、负重轮更换等等,已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还有几个项目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奖。

张春雨:装备的使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我团组建之初,只有一小部分是装甲兵专业的干部,我们通过到内地培训,邀请军工企业和军队院校专家到团指导授课等,加快人才培养。目前,全团官兵不仅都能适应高原气候,而且均能熟练掌握装甲兵专业技术。

郑卫国:很多媒体给我们加上“高原铁骑”的称号,在我看来,“铁骑”除了指铁的战车、铁的装备,更重要的是铁的官兵坚守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部队。只有熟练驾驭装备,人机完美结合,装备也会体现“人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铁骑”,先进的装备才能形成战斗力。

高原服役终无悔

谁说“经历”是跳板?

镜头回放:军校毕业可以到驻京某部任职的郑卫国自愿来到西藏部队,一干就是17年。二姐心脏病发去世,他没来得及送一程。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郑卫国前两年在吉林洮南老家买了房子,女儿在那边上学,随军没随队的妻子跟着陪读。郑卫国结婚15年,夫妻俩如今依然两地分居。

网友:有人认为,高原条件这么艰苦,环境又闭塞,而你们选择留在西藏部队,是因为看重这一“个人发展”平台,不仅补助高,享受优惠政策,还多了回内地提升当官的机会?

郑卫国:说实话,这个问题让我“很不舒服”。我们很多老西藏,转业回到内地一身高原病,还当什么官?我们有一个副团职技师叫陈建新,转业到武汉做了一名警察,老婆有病需要他照顾,女儿在成都上大学,家里经济比较紧张。

今年6月,我在成都见到他,快50岁的人了,又瘦了一圈。在岗巴营,好多干部结了婚却因为高原环境一时不能安排生育计划。哪一个西藏军人没有这样那样的家庭困难或不幸?但我们选择了在西藏报效国家,就不可能忠孝两全。

张恒:2003年母亲去世,我不在她身边;2008年9月孩子出生,我不在妻子身边,直到6个月后,我才第一次见到孩子。在我们团每天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

胡君:老西藏精神中有一句话叫“特别能奉献”,其中就包括军人家庭的奉献与牺牲。我们新时代军人,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自从我穿上军装来到高原那天起,就从没想过要离开西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