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印度“四招”控制中国藏南:强化军力大批移民(组图)

(2009-08-10 14:17:03) 下一个

印度军方人员在达旺所谓的“战争纪念馆”前合影

无论印度采取移民,或是加强军事存在的动作,都无法改变中国对藏南地区拥有主权的事实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冬发自北京 “鹦鹉知晓千情,千万不要泄密。杜鹃来自门隅,带来故乡气息。”1706年5月的一天,厌倦了流亡生活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途经青藏高原上的措那湖畔时,不禁想起魂牵梦绕的故乡藏南门隅。如今,三百多年过去了,仓央嘉措却依旧难以魂归故里——中国藏南地区正被印度以各种手段非法控制着。

尽管中国取得了1962年中印战争的胜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军事上的胜利并未被转化为中国对藏南地区的实际控制力。历史和政治的恩怨纠葛造成了中印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争议问题。

设“邦”强化行政管辖

“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30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军旅作家金辉在《墨脱的诱惑》一书中如是夸张地说道。

而印度历届政府反而利用中国的这份宽容,加强了对中国藏南地区的行政管辖。1954年,印度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管辖中国藏南地区,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首次把“麦克马洪线”从1936年以来注明的“未标定界”改为“已定界”;1972年,印度将该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又过了14年,印度议会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

目前,“阿鲁纳恰尔邦”不仅设有地方议会、警察、法庭等机构,还开设了近百所中小学校,教育内容也以印度传统教育为主。

向边境地区大批移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问题学者蓝建学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印度最新的2001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阿鲁纳恰尔邦”人口已达110万左右,在短短的10年间增长了26.2%,远远高于印度本国的人口增长率。据估算,这其中至少包括30万至45万印度移民。

“印度政府在有意识地向藏南地区移民,打破了藏南地区的人口平衡。”他说。这些移民来源非常复杂,大多来自印度本土,还有少数孟加拉人、尼泊尔人,甚至一批追随达赖喇嘛的“流亡分子”也被默许定居该地区。如今,这些印度移民已经有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子女,总人口接近60万。而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传统居民珞巴族、门巴族等,总人口只有35万人左右。

进行山地丛林战训练的印度士兵

强化军事占领

而印度加强对中国藏南地区控制的最直接手段,则是强化军事占领,不断蚕食这一地区。

40余年来,印度陆军第4军一直是侵占我藏南地区的主力部队。该军下辖全部经过特殊训练的山地作战,其中拥有1.65万人的第5山地师部署在“那加兰邦”,直接威胁中国边防重镇察隅。除第4军外,第33军作为“第二梯队”部署在锡金,第15军部署在中印边界靠近克什米尔地区,这两支部队以“钳”形阵势挟持着中印边界争议地区。

为增加中印边界谈判筹码,印度近来又“大炫军事肌肉”。《印度时报》此前透露,印度先后向藏南地区增派了总数约6万人的山地师,并调集了苏-30战机、俄制T72主力坦克以及新型装甲运兵车等先进装备,目前印度在该区的总兵力已有10万人之众。对此,《简氏防务周刊》分析称,“中印边界争端吸引了印度三分之一的军力”。

大肆公关谋求国际支持

印度暗度陈仓实施一系列侵占我藏南地区的举动之余,也不忘图谋获取国际承认。

拉拢国际组织介入中印边界纠纷是印度政府最常用的方法。联合国统计资料表明,印度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申请教育、扶贫或文化多样性保护等项目,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流入藏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

今年6月15日,亚洲开发银行也被印度瞄上。亚行在印度游说下,通过了涉及中印领土争议地区的《印度国别伙伴计划(2009-2012年)》文件,该贷款项目总额高达29亿美元,其中包括6000万美元的“阿鲁纳恰尔邦”水务治理和卫生改造项目。对此,《印度快报》等媒体喜形于色,声称“印度赢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

此外,印度还借助“旅游业”为侵占我藏南地区打“国际广告”。记者发现,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网”正对欧美、日韩等国的旅行社声称,“阿鲁纳恰尔保留着丰富的印度文化遗产”,欢迎外国游客前来观光。(于冬)

中印相约恪守边境安宁 边界问题谈判卡在哪?

1962年印度挑起的边境军事冲突证明,武力解决边界纠纷不应是双方的政策选项。双方应该耐心地进行和平谈判,而中印两国对此已达成了共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冬发自北京 喜马拉雅山脉脊线原本只是一条西起不丹、东至伊索拉希山口的普通地理坐标,却被英印外交大臣麦克马洪赋予了强权政治的色彩。1913年10月13日,在西姆拉会议上,英国擅自将该线作为中印两国的边界线。

这条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引发的争端,至今仍在搅动着中印关系。8月7日至8日,始于2003年的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进行了第13次谈判。

藏南被占地区的当地民众

中印相约恪守边境安宁

与之前一段时间印度在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大炫军事肌肉”造成的紧张局势相比,新德里的谈判气氛表面上还算缓和友好。8月6日凌晨,中印边界问题第13次会晤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一到新德里的机场,就受到了印度官员的热情欢迎。

此轮会晤结束后,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马朝旭表示,“中印将根据双方达成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努力推进框架谈判进程,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要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此轮边界谈判最重要的成果有两个:一是中印就避免边界地区出现军事对峙局面达成谅解,这在边境局势紧张的时候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会晤还重申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原则,双方表示将努力推进谈判进程。”

此前,曾有专家预测,“中印双方外交代表很可能在谈判期间交换各自主张的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地图”,但这一乐观预测未能如愿。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中心主任赵干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各国边界的外交谈判中,交换地图是一个很关键的技术环节。但目前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双方首先提出要维护边境地区安宁,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做法。”

侵占藏南地区的印度士兵

印度部分人怂恿增兵

不过显然,印度国内并非“铁板一块”。

近来,印度军方在中印边境地区军事动作频频,表现得异常强硬。路透社6月8日披露,印度向中印边境地区单方面增兵6万多人,其中包括两个特训山地师,印军还向提斯普尔空军基地调集了一批苏-30战机,俄制T72主力坦克以及新型装甲运兵车也配备到了边境地区一线部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问题专家蓝建学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道,印度军队等强力部门一直期望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获利,怂恿政府在边界地区大规模军事调动。

8月7日谈判开锣后,印度主流媒体相对客观地报道了中印边界谈判的进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印度时报》8月8日突然炒作“谷歌地图羞辱印度”:原来谷歌地图用虚线标示“阿鲁纳恰尔邦”属于“未定国界”。《印度时报》声称,谷歌地图使用的是中文,而非印度文,“这一做法简直是变相认同‘阿鲁纳恰尔邦’划归中国管辖”。

赵干城认为,印度国内“动辄发动战争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言论甚至比增兵行动更具有伤害性,印度放任民族主义的泛滥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还需更多外交官“白了头”

“中印边界问题久拖不决的根本症结在于印度顽固地坚持‘麦克马洪线’,这是中国绝不会接受的。”赵干城指出,印度于1987年设立“阿鲁纳恰尔邦”,企图在国内造成“木已成舟”的舆论形象,也限制了印度政府的政策选择。如今,只要印度国内一有人提出“阿鲁纳恰尔邦”不合法,一有人主张谈判,便会引来印度媒体和舆论的一片鼓噪和指责。

当然,印度国内并不缺乏主张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声音。印度防务审计局官员库马·辛格8月7日撰文指出,“与中国的谈判很艰难,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我们的谈判人员,保持耐心”。不过他坦言,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印度目前“还无法破译中国的大战略,印度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军事学者对谈判失败并没有备用方案”。

被印度侵占的达旺地区

赵干城也指出,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并非毫无进展,30年来已实现了三次大的跳跃。1981年,时任中国外长黄华访印,开启了和平谈判之路;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成立了“边界问题谈判联合工作小组”,可视为又一大跳跃,“说明双方高层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双方成立级别更高的特别代表会晤机制,该机制的设立目的就是为解决边界问题提供政治视角。

“事实上,世界各国的边界谈判都很困难,需要长期的努力。很多外交官都谈白了头。”赵干城说,1962年印度挑起的边境军事冲突证明,武力解决边界纠纷不应是双方的政策选项。双方应该耐心地进行和平谈判,而中印两国对此已达成了共识。

【链接】中印边界谈判卡在哪

中印边界争端属于历史遗留问题。191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中印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即中国藏南地区,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现全部被印度实际控制;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主要控制在印度手中;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指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整个中印边界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主要发生在东西两段。(于冬/整理)

被占下察隅地区的堰塞湖

媒体评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感情是谈出来

第13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已经告一段落。会议安排了三项内容,其中“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等两项严格说来与边界问题无直接关系,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北京和新德里并不打算在此次会议上取得所谓“历史性的突破”,在承认边界问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同时,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增添新动力才是会谈的题中之义。

相对于双方谈判官员的从容,两国不少人都显得有些耐不住性子。毕竟中印关系受制于边界问题在磕磕绊绊中进两步退一步,蹒跚而行了几十年,“特代”磋商就进行了13轮,具体划界依然遥遥无期。有格外心焦的媒体甚至预言说,中印两国将在2010年,也就是建交60年之际完成边界谈判——给大家一个痛快的。

其实,倒是没有必要这么急不可待。自中印两国就边界问题恢复谈判算起,今年是第28年;自中印设立“谈判联合工作小组”算起,今年是第21年;自“工作小组”升格为“特代”算起,今年才是第6年。客观地说,对于三段总共约12.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来说,中印的谈判历程并不算长。别说用边界问题的解决来庆祝建交60周年和痴人说梦相去无几,就是等待中印建交70年、80年时才取得“历史性突破”也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奇怪。英国人和西班牙人为了一个小小的直布罗陀谈了数百年,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办法,而中印早在4年前便确定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算得上动作迅速了。 

实际上,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双方要继续开展艰苦的外交谈判以外,还需要两国为有朝一日解决问题调试好心态。涉及争端领土面子太大,只是中印边界问题长期难解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是这片土地曾经以血与火的方式在两国民众心中深深地刻下了伤痕,1962这个年份在那个秋天后就化成了一道比喜马拉雅山还高的城墙。这使得对本国民众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成为解决边界问题的先决条件之一。在解开心结之前,斩断边界上的“戈尔迪之结”是不现实的。若是两国民众感情上不能接受,靠一纸协定可确保不了边界的长治久安。

被印度侵占的达旺地区的当地儿童

关于这一点,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一方尤其需要提高重视程度,至少是不能采取背道而驰的鼓动策略,比如采取总统、总理、外交部长、T72、Su30MKI、山地步兵师、炮兵师先后驾临争议领土之类的举动。除非他们根本不打算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只是希望用谈判这种形式把自己的要求毫无折扣地变成正式协定。问题是,这可能吗?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两国需要的是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的体贴、正视问题症结的勇气,而不是嘴上唱赞歌背后调兵遣将的言行不一、幻想单边军事部署不会引起对方同等反应的鲁莽冒进。同时,还需要相信后人可能更加聪明的信念,以及认识到合作、竞争和冲突在国家间关系语境下可以同时并存的智慧。唯有如此,以后的边界会谈才会让人有所期待。

感情只能是谈出来的,然而要是一边谈一边搞小动作,那可成就不了好姻缘。(叶海林)

在乃堆拉口岸的中印两国士兵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进行山地作战训练的印度士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