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学者:危险的差异(下)(图)

(2009-07-08 11:00:22) 下一个
<>

中美双方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差异很大,因此很有可能在未来台海危机中出现各行其事的场面,那时稍有误判就有可能真的演变成一场浩劫。

危险的差异 (下)

―― 中美两国因军事理论和学说差异引发战争的前景

(美)克里斯托弗 · 图米 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助理教授  毛翔 杨晓波 编译

当中美两国又一次相遇于台海之时,两国会如何看待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如何解读对方的军事信号呢?无论在常规力量还是核力量方面,中美两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对双方的危机管控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中美两国似乎都有些高估各自的实力

根据我们的理论,危机双方因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差异导致的第一种危险是双方容易对各自的真实力量对比产生过高的估计。那么两国在台海危机发生后,会如何评估两国、两军间的均势呢?而事实上,中美两国对对方的判断不会都完全符合现实,两国似乎都对目前各自的常规力量充满信心,而出现误差较大的一方肯定会经历更多挫折。

在一些特定领域,比如海上战场方面,这种过分自信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比如,目前美国海军很少正视新技术与战术的发展对航母构成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拥有这种能力并精于算计的国家。其实,用于取代巨型航母的方案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如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过的武库舰计划、轻型航母、“海狼”潜艇计划等,越来越大的航母只是美国海军抱残守缺的一个侧面。在潜艇战和反潜战方面,我们也同样如此。自冷战后期美国海军最后一次迎来核潜艇下水高峰以来,近二十年间美国海军的潜艇数量和质量始终处于极低速的增长中。“海狼”级潜艇被当作冷战遗物,以不适应在浅水作战为由只造了一艘,“海狼”的替代者“弗吉尼亚”级也为数不多,而上世纪 70 年代建造的“洛杉矶”级也在一艘接一艘地退役;而反观中国,无论是核潜艇还是常潜艇,都在经历井喷式的发展。当中国、俄罗斯的核潜艇再次进入大洋角逐之时,我们最适合大洋作战的却只剩下一艘孤独的“海狼”,这难道不是对海军战略规划的莫大讽刺吗?至于反潜战方面,我们也在吃老本,无论技术上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无法与冷战高峰期相比,美国及其盟国目前所依赖的海底反潜侦听声纳阵列大多布设于上世纪 70 、 80 年代。与其他能力萎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海军却执意把更多的鸡蛋装进一个篮子里,患上了“航母强迫症”,航母更是越造越大。

海上领域只是中美力量对比此起彼伏的缩影,在其他领域美国也同样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竞争对手――中国。在陆上,美国遍布全球的基地网不再只是威慑、遏制中、俄的据点;有时候,它们更像是两国手中的“人质”。以往,中、俄要在军事上冲撞美国的底线,必须运用战略武器,如战略轰炸机、导弹核潜艇或是洲际导弹,这种近似摊牌的行为会造成更大的误判;而如今随着常规近、中程导弹、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和部署,中国更容易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中寻找灵感,而美国遍布中国四周的基地网正是最佳的标靶。但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却并未对这种挑战做出反应。在空中,美国空军自恃拥有 F-22 之类隐形战机,仍幻想着在未来的冲突中能在中国领空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对中、俄的反隐形雷达、先进防空导弹视而不见。实际上美国空军最应吸取教训:他们在朝鲜空战中被迫承认了“米格走廊”的存在,也被迫承认中国一夜打出了“世界最主要的空军强国”,上世纪 60 年代号称无法被击落的 U-2 间谍机也被中国打下了 5 架; 70 年代以 F-4 和格斗导弹与装备老式机炮的米格 -17 对抗时也没占着多少便宜;数年前中美在南海撞机事件中更是如此。

至于中国方面,似乎也在犯和美国同样盲目乐观的错误。中国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精确制导弹药,而这些制导弹药所依赖的 GPS 导航、制导系统在中美危机时绝对会停摆。解放军也并未将未来信息作战中分散式的指挥控制节点等先进的军事系统硬件整合进“人民战争”的传统理论和学说中。不仅如此,解放军与美国这样的强手对抗时,还存在着淡化“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趋向。在海空作战环境下,解放军的四艘“现代”级和近百架苏 -30 战机将不得不面对美国及其盟国近千架作战飞机和 2~3 个大型航母编队。虽然中国遏制台独部署了上千枚 M-9 、 M-11 短程弹道导弹,但要阻击前来驰援的美军舰队、阻止美国利用在日、韩的空军基地,却需要使用更先进的 DF-21 改型中程导弹,而这些先进导弹的数量在近期内还不会增长到美国无法忍受的程度。此外,解放军的指挥控制系统、后勤支援系统也很容易遭到攻击。虽然美国在以往的几次战争中大量攻击对手基础设施的战法无法在中国奏效,因为若像科索沃战争那样彻底摧毁中国的基础设施,所需的弹药数量会使美国政府破产几十次,但要全面攻击中国的军事设施却也未必全无可能。

显然,在目前中美对各自实力的评价方面,美国可能会犯更多的错误。中美两国虽然有意无意互视对方为对手,但两国军事理论和学说上的差异使其并未真正思考自己的劣势和对方的优势,更不用说要站在对方角度上看问题了。

中美双方都有可能误读对方释放的信号和举动

危机双方因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差异导致的第二种危险是如何解读对方施放的军事信号。由于中美两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军事理论,这尤为困难。但在现实当中,通过对方的军事信号正确解读出对方的军事、政治意图,对于减少误判却是极为重要的。 

 

尽管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二、三十年间,两国很少发生重要的军事危机,但私下却“暗战”不断。通过这些军事突发事件,就可清楚两国是选择何种举措和行为模式来展现自己的意图和对外所承诺的责任的。然而,正如危险的差异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双方军队决策者为显示自己的意志而采取的种种举措中,总是遵循着各自的军事传统、渗透着各自不同的军事思维逻辑;而这必然导致双方理解上的误差。

在过去几十年里,有大量中国为维护其国家经济、安全利益或显示政治决心而运用武装力量的事例。如, 1995 和 1996 年,北京指令解放军二炮部队向靠近台湾本岛的指定海域发射了数枚短程弹道导弹,以慑止岛内日益膨胀的独立倾向; 2007 年 1 月,中国进行了反卫星拦截试验,使用一枚改装后的中程弹道导弹击毁了一颗高轨道上运行的报废卫星。


在核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方面,北京方面保持了相当的低调。但我们仍然可对下列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首先,中国在核武器发展上的速度曾极其惊人。先不用说中国人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时间间隔之短史无前例;就是早在 1969 年中苏因边境问题而处于战争边缘时,中国示威式地完成两次核试爆,并第一个实现了将导弹与核武器结合试爆试验,随即迅速将这种应急核导弹交付第二炮兵部队,并很快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这种装备速度和决心也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其次,与毛时代解放军高级将领提及核武器时的含蓄表述不同,如今解放军将领似乎已不太忌讳显露自己的“核牙齿”,即便这在美国人看来有点虚张声势。这些信号清楚地表明,中国决策层已开始认真考虑某种形式的核报复理论,这是一种更强调防御性的,以社会财富和人员为打击目标的核理论。

中国方面的言论和举动自然也会挑动美国军事当局的神经。五角大楼拥有的选择不多,仔细评估这些选择的利弊自然是重中之重了。对五角大楼来说,显示决心和意图的最主要的军事行动莫过于派遣海军航母战斗编队。自 1995 、 1996 年中国向台海试射导弹以来,这已形成了某种惯例,每当台湾有重大事件发生或出现其他重大危机时,附近海域总会出现美国的航母。与派遣航母相比,向热点地区部署核动力攻击潜艇则是次一等的选择。除此之外,向关岛部署 B-2 、向日本部署 F-22 也都被用来炒作美国的关注和决心。与冷战高峰时美国动辄挥舞核大棒、进行核讹诈相比,如今美国在核问题上算得上克制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从此放弃了核恐吓,相反,先进核武器的持续开发、新一代核作战条令的颁布意味着美国在核武器的实战运用方面更为积极。

从上述分析和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无论在常规还是在核力量方面,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显示力量和意志的手段与方式。在此,我们只选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


1995 、 1996 年台海危机期间,当美国做出向西太平洋地区部署航母战斗群的决策后,人们普遍认为,北京方面会意识到这一美国式的举动体现了对台湾的强烈支持。在美国看来,中国在得知美国军事力量将实质性地介入危机后,并未将自己的军事行动升级到与美国的介入相匹配的程度,这就是成功的威慑。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认为北京意识到美国意图的证据却并不充分。笔者走访了中国的数个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并与多名中国学者展开对话后,发现不仅中国的专职学者,就连绝大多数持北京观点的受访者都认为中国政府展现了毫不妥协的决心,并“成功地”处置了与美国的军事对峙。换言之,他们认为中国并没有屈服于美国的威慑。这种认知上的反差意味着,当时北京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派遣航母与其强烈的战争意志之间存在着什么必然联系。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次角色互换后的例子。 2007 年初,中国进行了冷战结束后首次反卫星试验,美国的学者和官员们广泛地对其进行了讨论。在中国看来,由于美国比全球其他任何国家都更依赖于太空设施,展示拥有攻击这些设施的能力,将会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太空军事化问题,或迫使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更迎合中国的想法。但是,美国并未从外交和国际环境的角度向中国施压、也没有像北京所希望的那样重新考虑对台湾的支持,反而以另一次反卫星试验回应了北京的挑战。虽然事后美国辩称击毁卫星是为防止卫星搭载的剧毒推进剂坠落地球,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向中国展现美国实战性更强的轨道攻击能力。 

此外,在其他诸多领域,中美两国因军事理论、学说和传统的差异,都有可能误读对方所释放的信号和举动。比如,如果中国真的将俄制“现代”级驱逐舰上的“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作为显示重大决心、对抗美国航母战斗群的王牌的话,那么中国很可能会失望,因为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模拟,航母战斗群将有十足的把握在“日炙”导弹发射前将其母舰击沉。而不太引人注目的中国潜艇反倒会耗费美国海军更多的精力,但美国海军囿于长久以来轻视潜艇的传统,也不太可能意识到中国部署这些潜艇的意图和决心。另一方面,中国可能会忽视美国部署精确制导武器投掷平台(比如 B-2 、 B-1 )所体现的政治、军事意图。但是,中美双方也并非完全没有交集之处,比如一些性能先进的战术战斗机,如苏 -30 和 F-22 ,反而更能使对方理解己方的关注和意图。

还应看到,在台海危机管控领域也存在着一些缓和性的因素。比如,中国对美国的不对称战略不仅讲究装备、技术和战术上的不对称,更讲究“势”上的不对称。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注重“造势”,强调营造一种“非战而先胜”的环境和氛围,具体而言,就是极有可能利用一些难以预期的突发性事件,发起对台湾的攻势。比如当美国承担的全球责任过重而无暇顾及台海之际;台湾社会内部发生分裂、力量衰弱之际;或是发生类似“ 9.11 ”之类的重大事件之际。这些都有可能降低中美直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误判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浩劫

基于以上判断,中美两国在台海的交锋将是相当危险的。中国对台海局势的军事应对措施很大程度上依赖先发制人的打击,相对台湾不受惩罚地升级和扩大打击规模,但是这些行动却极易遭受美国的攻击。即是说,中国用于台海的常规作战能力,在美军的干涉下面临着“投入即损失”的尴尬地位。因而,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上肯定会非常好的隐蔽自己的企图和战争准备,以增大自己作战要素的生存机率。而这种侥幸绝对对危机管控无益。


通过对各个国家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国家危机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以往观察这些事件通常只是对双方军事实力进行简单对比,或将其归于虚无缥渺的所谓战争偶然性。在以往东亚发生的各类战争中,这种军事理论和学说上的差异导致的误判比比皆是;而今天,同时代的中美两个大国更应认真对待这种因差异而导致的误判,而华盛顿和北京尤其要避免出现这种失误,因为这种失误很可能真的演变成一场浩劫。

然而,现在的美国军事领导人大多成长于中美朝鲜交锋后的冷战岁月,他们沉湎于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对他们的中国同行表现出相当的轻蔑。不仅美国军界如此,美国的政治领导层更是习惯于这种颐指气使,升级冲突对他们来说并非困难的决定。比如,依照目前美军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当判定与中国的冲突的机率增大后,他们极可能会在中国的“现代”级战舰进入发射阵位前将其击沉,在中国潜艇出海前轰炸它们的母港;至于机动式弹道导弹发射架,则摧毁它们的保障设施和指挥控制枢纽,所有这些战术都需要美军不计升级代价地发动进攻。但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解放军如何看待美军的这种自信,毕竟美军的作战能力是中国以往从未经历过的。但可以明确的是,双方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差异如此巨大,因此有很可能出现各行其事的场面,那时稍有不慎的决定就会导致危机升级和战争。特别是在台海这一特殊的危机背景下,双方目前似乎都有些过分乐观,都没有对对方的军事逻辑和行为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在一方看来是意图清晰无比的举措,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极不合时宜的盲动之举,因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危险将会急剧增高。这对双方的军事指挥官和决策者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美除了可能对决于台海之外,更可能因不断重叠、交错的利益冲突而对峙于其他地区和领域,对华盛顿而言,要充分评估北京的行为特点并预测其行为,充分注意东方军事行动背后的政治意图或政治声明背后的军事语言;情报分析人员和政策研究者更应考虑中国处置重大事件的理论指导和方针。未来,当华盛顿或太平洋总部向北京发出明显信号时,必须考虑到中国人的偏好和理解程度。这样在出现危机时,就不会盲目地派遣航母战斗群,而是高调部署几艘核攻击潜艇;不再距中国很远的地方部署战略轰炸机(虽然这种距离对轰炸机本身来说并算不了什么),而是将先进的战术战斗机部署在中国的眼前。此外,美国还要重拾以往被认为不合时宜的装备计划,比如部署于“俄亥俄”级核潜艇上的装载非核弹头的“三叉戟”洲际导弹;能够替代航母的武库舰和类似“海狼”的先进攻击核潜艇等等。

上述提到的对策建议无须美国对现行的国防方针和装备计划进行大的调整,更不影响美国为防务所作的各项准备。其基本点则是用解放军能理解的方式和信号明确显示我们的意图和决心。最后,我们的理论不只适用于中美两国间的危机管控,更适用于美国与其他国家在危机发生后的控制和管理。当前,随着信息战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军事革命和军事转型为代表的词句屡见于各国军队的理论,这更意味着未来各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异质化的现象更为普遍。美国对信息战争的理解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美军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并预先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护和保障美国的国家利益。

《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