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俄军演:中方亮出数字化炮兵 作战反应极快(组图)

(2009-07-23 12:07:54) 下一个

2009年07月23日 08:46解放军报

解放军装备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本报洮南7月21日电 记者柴永忠、特约记者石斌欣报道:铁甲扬尘,4台炮兵指挥车轻灵地在炮兵阵地间穿梭。车内显示屏上,“敌”情信息鱼贯而入,一组组射击诸元在无形的网络空间传递。随着炮群怒吼,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直扑“敌”高地。这是记者在“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前我陆军部队首次实地演练现场看到的情景。

不用瞪着眼睛观察,不用抓着话筒呼喊,不用拿着卡尺计算。记者掐表一算,从接收数据到炮弹出膛,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自行指挥车内,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二营营长刘绍臣说:“像这样的炮群攻击,以前准备时间至少要三四十分钟。如今计算机实时接收前方侦察分队和联合战役指挥部传来的各种信息,经综合处理后形成射击诸元,发送至各作战单元。”

望着远处硝烟弥漫的“敌”阵地,该团团长王瑞金向记者介绍:“以前,炮兵指挥所与火炮阵地分离。说白了,就是‘大脑’和‘拳头’是分开的,现在指挥车机动灵活,跟进指挥,触角延伸,‘大脑’和‘拳头’真正融为了一体,可以同时接收多批次不同方向的打击任务,大大缩短了作战反应和准备时间。”

如果说,地面方向指挥所的变化是战术层面的,那么发生在中俄联合战役指挥部里指挥手段的变迁,则是更高层次的。中方联合战役指挥部指挥员石香元向记者介绍说:“此次中俄联合军演,在演习设计上突出了反恐的特点。恐怖分子高度机动,无孔不入,‘敌’情随时在变,就要求我们与友军随机协同、适时指挥。”记者看到,从战役指挥到战术实施,从地面突击群到空中打击群,从信息侦察获取到传输处理,中俄双方都在同一指挥平台上实施随机协同控制,然后依托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将作战指令传输到各作战群。

石香元说:“虽然两军指挥各自部队,但两个‘大脑’是联通的,两个‘拳头’也自然密切协同,向心攻击。”

中方参演部队装备的100毫米突击炮及防空导弹发射车

资料图:中国陆军装备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俄罗斯陆军参加此次军演的2S3型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中方参演部队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100毫米轮式突击炮

中方参演部队的炮兵装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