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这个是生产中的最新一代炮塔,由于采用了工业用焊接机器人,可以看出其焊缝整齐光滑,与主楼图中的86改的炮塔和车体焊接缝比较起来,这个才是正规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那个破烂看上去差不多是手工作坊里弄出来的。上面的车体焊接工艺相比之下是最差的,炮塔稍好,这个新炮塔则好多了。
新炮塔换了新工艺,原始焊缝更紧密整齐,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观变得更漂亮,可以肯定焊接质量也提高了。这就是进步。
新99比起老59漂亮光顺得多,168/169比109/110漂亮,也有这些细节的功劳。整齐规则的焊缝比起以往那些摸上去甚至感觉扎手的当然好得多了,这就是进步~
看看新30通用炮塔上的焊缝,还是老样子。这种焊缝曾被洋人讥为“中国焊缝”。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毕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整体工艺水平。
工艺落后,当然也可以通过打摩等手段来使其好看一些,不过装甲坦克车辆不是“别摸我”,也不是宝马或者法拉利,外观好看与否对结构性能来讲并不是重点。对我军来说,现在还没奢侈到讲究“外在美”的阶段。看楼下二代步战的炮塔,也许因为是“高级产品”吧,用了工业机器人焊接,品质明显要高一个档次。
这个车体和炮塔看上去还是比较粗糙,焊缝也没有打磨过,但仔细看,炮塔的焊接工艺水平肯定比车体要高。毕竟是改进型号换了新一点的炮塔,至少那几条主要的焊缝比下面车体的焊缝要整齐点。看裙板和炮塔位置,这车似乎是86改。
因为焊接的时候,会在焊缝区域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机械术语称之为“焊接应力”。焊接的时候,焊接的地方温度是很高的,而没有焊接的地方温度相对来说就是低的。(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在内部就会产生应力了)。即使我们采取局部预热的手段、焊接机器人或是气体保护焊接也无法避免应力的产生。装甲车辆的钢板焊接要求肯定是要焊接部位和钢板达到同一水平。但是应力的出现就会使得焊接部位强度和抗疲劳能力下降,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如果要消除“焊接应力”,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焊接完毕后对炮塔实施“震动时效”处理。第二种是针对焊接部位进行“超声冲击”。此外,在焊接结束之后,仔细清理焊缝区域,将扭曲、拉伸、凹凸变形的部位细细打磨圆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残余应力。基于这一点来说,打磨焊缝并不仅仅是美观的需要,还是一种必要的技术需求。
小小的问题带来的就可能是严重的后果。我们这里有位退役老军人,原来是空军某师地勤营长。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发人深省: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空军某型军用飞机发动机由国外引进。后来中国自己仿制,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我们仿制的发动机涡轮轴寿命不及进口发动机的一半,经常从中间断裂。我国组织专家研究,并对涡轮轴材料进行化验,没发现什么问题。实在找不出原因,最后还是花大价钱把人家外国工程师请来诊断。外国工程师在仔细观看了我们加工过程之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中国生产的加工刀具不过关,车削涡轮轴的过程中刀具磨损,为保证尺寸,只好分两刀车完一根轴。轴的尺寸经过测量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加工应力”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无法测量。车削接头的位置产生了“加工应力”,导致涡轮轴疲劳强度下降一倍。军工部门从国外进口了好刀具再去加工,之后这个地方就没出过类似问题。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