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解放军飞行团长曾驾三代机在敏感空域被导弹锁定(组图)

(2009-07-02 10:09:53) 下一个

解放军报

资料图:中俄苏-30交接仪式合影

作者小传:邓昌友,四川蓬溪人,1947年2月生,1968年3月入伍。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军区空军指挥所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现任空军政治委员,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16、17届中央委员。

2008年11月6日,空军科学发展院士顾问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领导、受聘担任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的“两院”院士群贤毕至,空军党委常委、机关四大部领导及有关人员悉数到会,专门就推进空军科学发展问题,问计、请教于院士顾问。14位院士顾问先后发言,这些在国家航空、通信、导弹、雷达、电子对抗、气象、防护工程等领域的顶级专家,立足国家大局,展望世界前沿,结合这些年到空军部队考察调研了解的情况,围绕推动空军科学发展、解决空军转型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审时度势,建言献策。我坐在会场中,不由心潮起伏,感慨系之……

把人才建设摆在战略位置

聘请“两院”院士作为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是空军党委落实《空军人才发展战略》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20世纪90年代,空军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型建设开始起步,由国外引进的三代战机和新型防空武器陆续装备部队,国内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装备也在争分夺秒地抓紧攻关。1998年年底,军委首长在参加空军党委常委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装备引进和生产发展,是军委的事;引进来,生产出来,交给空军,能不能形成战斗力,是空军的责任。”首长的话,字字千钧,空军党委“一班人”感到肩膀上像压了一座山。

我当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不由想起到部队调研时了解的情况:一位刚刚改装了三代战机的团长,首次飞临敏感空域,舱内突然红灯闪烁,警铃骤起,显示飞机已被导弹锁定!生死关头,只是基本掌握了新机驾驶的飞行员一时不知所措,脑子一片空白,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知道怎么飞回来的,落地之后,浑身上下早已湿透……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极大的冲击和震撼。装备可以跨越,人才很难跨越;飞机已经是三代的飞机,人还是二代的人。对我们许多干部战士来说,面对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装备,仅仅只会个一般的操作,远远谈不上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更何况,装备虽然买进来了,许多核心的技术和资料,人家对你严格地封锁和保密。真正把新装备的原理、性能摸准、吃透,切实把新装备使用好、维护好、管理好,尽快形成战斗力,最紧迫、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没有人才,再好的装备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和灵魂的钢铁。

而当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给军队的人才建设增加了生机与活力,也造成不小的影响和冲击。空军人才队伍数量远不敷用、质量亟待提高,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招不进、稳不住、盘不活的问题,成为制约空军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瓶颈”。

上为苏-27双座型,下为苏-30,可见最主要的外形区别在于垂尾顶部

使命和职责、形势和任务,使空军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中国空军要在二十一世纪与世界强国空军的抗衡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必须把人才建设摆在战略位置,着眼于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制定与空军战略运用和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战略。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在空军建设发展的五十年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军也缺少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我作为空军政治部主任,在司令员和政委的领导下,直接主持了《空军人才发展战略》的起草工作。我们从机关、部队和院校抽调了一批精兵强将,集中学习,分头调研,吃透上边的精神,摸清部队的情况,反复酝酿讨论,定下思路和框架。在起草过程中,大家发扬空军机关多年来形成的好作风,“出主意深思熟虑,写文章山穷水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初稿拿出来后,我召集政治部党委会慎重地议了一遍,而后下发各军区空军和直属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进行修改。

最后经空军党委常委讨论定夺,《空军人才发展战略》于1999年8月正式下发。《战略》分析了空军人才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战略环境、发展现状和主要矛盾,提出了空军人才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以及战略目标、战略对策等。根据《战略》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还制定了《空军2005年前人才建设主要任务和措施》,与《战略》一并下发。

《战略》的制定在空军人才建设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在空军转型建设起步之时应运而生,成为空军在较长时间内统揽人才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作为全军第一个人才发展战略,受到中央军委首长的肯定。

为了保证《战略》的贯彻落实,空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成立了人才建设指导委员会,空军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主任,机关各大部领导和综合业务部门领导参加;在干部部专设了人才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和协调人才建设工作;成立了空军人才研究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空军人才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为党委首长、机关提供决策参考,为部队人才建设提供服务;筹措人才建设专项经费,首先从党委机动费中咬牙切出20%,其余部分由机关各大部努力筹措,“十五”期间空军在人才建设上投入专项经费1.27亿;构建人才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高,相继制定了《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飞行人员队伍建设的决定》,形成了“一纲三目”的人才建设新格局。

《空军人才发展战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下发实施,回应了空军转型建设对人才资源的急切呼唤,开创了空军部队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使空军人才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在下去检查《战略》贯彻落实的情况时,许多部队领导反映,这个文件站位高、看得远,指导性、操作性都比较强。在人才问题上,怎么能够稳住现有的、引进急需的、挖来紧缺的、培养顶尖的、发掘潜在的、补充后续的,都有比较实在的“抓手”了。2002年我任空军政委后,专门组织力量对《战略》的贯彻实施进行跟踪调查,强调人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003年8月,根据军委颁发的《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和相继出台的8个配套文件,结合空军实际,对《空军人才发展战略》进行了修订,同时制定了《空军2010年前人才建设主要任务和措施》,颁发部队实施。

中国空军的苏一30MKK战斗机及全套武器系统

与国家科技顶尖人才战略“联姻”

有关军事研究报告表明,二十世纪初,科技进步对战斗力的实现率不到10%,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高度密集的信息化条件下,这个比例达到60%以上。作为高技术军种的现代化空军,要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和推动;解决制约战斗力成长的诸多难题,培养空军的高层次人才,迫切需要“高人引路”、“名师指点”。

按照《空军人才发展战略》确立的思路,依托国家最高科技界的人才资源优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风扬帆,借船出海,空军于2000年3月,聘请了26位“两院”院士担任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实现了与国家科技顶尖人才的战略“联姻”。聘请首届院士顾问仪式是我主持的,“两弹一星”元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光亚院士亲自出席聘任仪式,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指导。接受聘任的26位院士顾问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使人高山仰止,如浴春风。“两院”院士、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顾诵芬深情地说:“我的头衔很多,我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院士,一个是顾问。”对空军建设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聘请“两院”院士作顾问,在全军是第一家,引起的反响强烈。国外有媒体称“中国空军一夜之间增加了26个师”,他们知道院士的分量、科技的力量不容低估。

8年来,空军院士顾问已经连续聘任了三届,不少顾问蝉联“三朝元老”。各位院士顾问以对空军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站在各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积极为空军建设出谋划策,帮助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带教培养高层次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0年3月,受聘担任空军院士顾问之际,各位院士就建议空军改革科研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建立一个大系统的研究机构。空军党委、首长非常重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结合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将十几个研究机构整合组建了空军装备研究院。

2003年9月,空军装备规划计划论证组就制定空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向有关的12位院士顾问征询意见,他们从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搞好引进吸收与加强自主创新、改进现有装备与开展超前预研、装备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20多条意见建议,为空军装备规划计划的拟制,提供了宏观指导和广阔思路。2007年4月,8位院士顾问奔赴大漠深处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结合复杂电磁环境下研究性实兵对抗演练,实地指导,现场办公,解答了有关武器装备作战使用和维护保障的7个方面100多个疑难问题。8位院士,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70岁,白发苍苍,风尘仆仆,在铁马金戈的演兵场上,对部队官兵手把手地指导帮带。

引进的某型飞机飞行模拟设备研制进展缓慢,李明院士亲自指导攻关,立刻柳暗花明。引进的某型地面防空武器装备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容易烧毁,国外零备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严重供应不足,王越院士经过反复论证测试,帮助找到了该器件的国内替代产品,问题迎刃而解……当这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喜讯频频传来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了朱熹的《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解放军苏-30MKK2战机双机编队起飞

院士顾问们作为各自领域里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倾力指导空军学科专业建设,亲自带教高层次人才,每位院士顾问都与3名以上的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对口帮带关系。他们对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指前沿方向、带思维方式、传科技精神,大大提高了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和科研技术水平。2008年9月,我们专门邀请并组织7位长期在重点大学工作的院士顾问,先后到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大学和雷达学院,就空军转型建设时期的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察指导。

空军院士顾问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军委、总部的关心重视和指导帮助。2003年4月,江泽民主席在军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中对空军院士顾问工作给予肯定;2006年3月,胡锦涛主席在《空军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工作情况》上批示:“感谢两院对空军建设的支持和帮助。空军要继续重视发挥院士顾问的作用。”这是对空军极大鼓舞和鞭策,指引我们把院士顾问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得更好。

从未有过的大洗牌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给了空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跨越发展一个明显的“加速度”。较短的时间内大面积地改装换装,在空军历史上从未有过。军委要求: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不能让装备等人才。急需的人才哪里来?部队战斗力怎么才能快速形成?这是摆在空军党委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空军人才发展战略》明确并强调:人才工作向战斗力聚焦,为打赢服务。举空军之力,想超常之策,一定要保证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发挥作战效能。

为解决新装备部队对人才的急需,空军党委决定从全空军范围内选拔调配优秀人才。十年来,从空军机关、院校、研究院所、相关单位调往新装备部队的人才已达数千人。空军80%成建制改装的部队,80%的干部都作了重新调整,这两个“80%”,是空军人才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洗牌。

为落实“人才等装备”的要求,空军党委认真搞好超前谋划,加强人才储备。2000年初,根据空军“十五”期间主战装备换装规划,研究制定了《2005年前空军新武器装备部队人才准备工作规划》。下气力抓好“两类基地”的建设:先后与沈飞、成飞、西飞等国内新武器装备生产厂家联手,建立“新装备技术骨干深化培训基地”,通过带着问题进厂跟班见习,培训了近千名新装备技术骨干;在先期改装了三代战机和新型导弹的部队,建立了“新武器装备人才储备基地”,通过全员普训、骨干轮训、尖子深训,以尖子带骨干、骨干带群体,超前培养储备了一大批新武器装备改装急需的各类人才。

为加快提升作战部队一线技术保障能力,空军从院校和科研、试验机构等技术密集单位,遴选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装备技术专家,与作战部队师旅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平时帮助部队解决技术难题、带教培养技术骨干,战时直接充实到一线担负作战保障任务。

全战斗状态的歼十战斗值班

为进一步提高作战部队技术骨干的素质能力,在空军院校开设了4个新武器装备骨干培训班,聘请国外专家为技术骨干授课。从2001年开始,每年组织2至3批优秀科技人才,其中半数是作战部队技术骨干,到著名高等学府、实验室和航空、雷达、电子等设备生产厂家考察学习,使他们了解掌握国内外的新技术、新知识,开阔眼界和思路。

由于采取了超前储备、超常措施,空军在新装备改装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保证了人才准时到位,保证了按时间节点完成改装、按要求时限成建制形成战斗力。我常常心生感慨: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如果不是转型建设使空军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些做法,过去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人才建设既要注重全员素质的提高,更要抓好拔尖人才的培养,高技术空军必须有高层次人才,这是不言而喻的,人才队伍决不能“一片丘陵”,必须是“群峰连绵”。而在制定《空军人才发展战略》的1999年,空军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院校、研究所等技术密集单位缺少知名专家学者,作战部队缺少掌握高新技术的尖子人才,高级机关缺少具有战略谋划能力的智囊人物,与空军担负的使命任务很不相称。

为迅速改变这种人才滞后的状况,我们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使空军上上下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空军战略地位的提高,要求人才建设的标准必须相应提高,要把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在造就高新人才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不仅要出政绩,而且要推出人才,出人才是更重要的政绩。思想真正重视了,力度自然就加大了。

我们先后出台了《拔尖人才攀高计划》、《关于加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评选空军首席专家、空军级专家;为尖子人才延聘名师、搭桥铺路,在申报科研课题、申请经费资助、参加重大任务、担任学术职务、改善工作条件方面,对尖子人才坚持“五个优先”;提高知名专家、学者生活待遇,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发放特殊津贴;为贡献突出的边远艰苦地区科技人才在北京批地建房、解除后顾之忧;筑巢引凤,吸纳高级人才,单位特招一名院士,给予100万元资助,个人作出重大科技贡献,最高可获100万元大奖……

2002年6月,我和司令员一道专门邀请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到空军,共商人才培养大计,确定在北航等4所高校,专门开辟为空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招收106名博士研究生,加大了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空军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茁壮成长,骨干作用和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由空军首席专家、空军级专家、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组成的、代表空军最高学术技术水平的高素质人才群体。

开掘人才补充的源头活水

中国新锐战机显示空军实力的显著增强

空军作为高技术军种,强军必先强校。从知识的运用和人才的竞争上说,未来的战争,首先是在军事院校的课堂和实验室里悄悄打响的,所以,无论是当主任还是任政委,我一直把院校建设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实施《空军人才发展战略》,空军院校建设得到有力的加强。“十五”期间,空军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生长干部基本实现了本科化,空军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9年10月,空军作为全军首批试点大单位,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展国防生选拔培养工作,在北航、南航、东南大学、吉林大学4所高校二三年级在校生中选拔出首批218名国防生,均为航空、电子、通信、机械等空军急需的专业人才。空军签约的第一所院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出席了签约仪式,在协议书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我带领机关的同志深入试点单位多次进行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大学生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之后,又陆续制定了有关国防生招选管理、联合培养、毕业分配、连读研究生、“选培办”建设以及大学生干部培养使用等方面的9个措施办法,初步形成了空军依托培养工作“选、接、训、管、用”相衔接的政策体系,使国防生培养工作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几年来,空军在做好直接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招选国防生的同时,为满足新武器装备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又相继采取“3+1”、“2+2”、“4+2”等军地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将地方院校扎实的文化基础与军队院校鲜明的专业特色合理“嫁接”,逐步走出了一条“地方院校打基础、空军院校学专业、新装备部队再提高”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在校国防生虽然还没有穿上军装,但在我心目中早已把他们看作空军的人。这些年,下部队检查工作,经常到就近的签约院校走一走,隔段时间,专门到有关院校看一看。2006年3月,我带领机关的同志,专程走访了空军签约的武汉理工大学,就国防生的教育培养问题,同校党委书记王威孚、校长周祖德进行了深入的交谈。王书记对国防生教育深刻精辟的见解,周校长亲自带4个空军博士生的行动,使我深受启发,深受感动。我谈了自己思考已久的一些问题,特别讲到要对国防生加强军魂意识、使命意识和艰苦奋斗意识的教育,得到书记、校长的赞同。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国防生,连续三年做到100%申请戍边,100%服从分配,100%按时报到,100%到部队后安心工作。

目前,空军签约的地方高校,已由最初的4所增加到18所,国防生数量由几百名上升为近万名,在校生数量占全军的五分之一还多,在各大单位居于榜首。今年,依托培养生长干部人数已经超过了空军自己培养的生长干部,成为空军干部补充的主要来源

最近,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下部队开展专题调研,来到先期改装三代战机的航空兵某师。该师师长就是当年驾机首次飞临敏感空域被惊出一身冷汗的团长

如今,该师作为抗美援朝空战的英雄部队、装备了两型三代战机的拳头部队,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人才方阵,并作为空军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单位,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抚今追昔,我不由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了空军转型建设,是“科技强军”、“人才强国”战略给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型歼-8F应用了歼-10等三代机的部分技术,作战性能有了较大提升

歼-八最新型号被认为是准三代机

 

苏-27SK战机

 

新“飞豹”是目前中国载弹能力最强、航程最远、作战半径最大的歼击轰炸机,可挂载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和非制导武器,实施敌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飞豹”凭借其脉冲多普雷达和涡扇发动机,作为一款战斗轰炸机却拥有国产战机中最强的空战能力。

歼-11型战机

中国国产歼11B战机三视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