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史笔记:“韬光养晦”与经济增长成就美国崛起

(2009-06-11 13:50:01) 下一个

2009年06月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近期出现了一系列高估中国地位和国际抱负的说法。美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发明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而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则提议创建美中两国集团(G2)。国内也有人认为,在对外政策上,中国没必要继续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相结合”的道路。

而事实上,现在谈“中美共治世界”为时过早。回顾历史,美国的崛起也离不开“韬光养晦”。

1.国策:与霸主英国保持好关系

美国建国之初,国父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指出,美国不应陷入欧洲大国的权力之争。对此,美国政治精英存在高度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与当时霸主英国的关系,曾发生过激烈争论。

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认为,当时美国与英国相比仍然弱小,是“一个伟大帝国的胚胎”,但英国是崛起中的美国的天然伙伴。美国应该等待时机,忍受伦敦有时出现的专横行为,积累国家财富和力量,逐步达到显赫的地位。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建议,第一步是创建“一个伟大的美国制度”,最终的目标是与英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过英国。杰斐逊等人深深怀疑任何对英国表示顺从的主张,担心与英国的密切关系将从长远上威胁到美国。

最终,汉密尔顿的观点占据上风,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为美国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等待时机超过英国,成为美国长期的国策。后来,美国曾与英国发生过一次战争和多次冲突,也没有改变这一国策。

2.灵活性:接受英国的最后通牒

新生的、相对弱小的美国的核心利益,莫过于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美国不惜以战争手段捍卫这些利益。

1812~1814年,美国以华盛顿的政府官邸被英军焚毁为代价,在对英战争中挫败了英国对美国北方领土的野心,巩固了独立地位。

1861年,南方奴隶主集团控制的11个州宣布脱离美国,另组“邦联”。

此时,希望美国永久分裂的英国连续向美国挑衅:宣布“中立”,承认了“南部同盟”为交战一方;英国外相罗素接见南方政府特使;允许利物浦等地的船厂为南方建造“民用船只”290多艘,这些船只在英属加勒比群岛装上大炮,升起南部同盟旗帜,编入南部同盟海军,严重威胁美国航运。

美国海军拘捕了乘坐英国邮轮赴欧的南部同盟特使时,英国要求美国在7天之内放人并公开道歉,英军开始向加拿大调动,进行武力威胁。

美国林肯政府分清主次,认为必须优先实现三个目标:阻止英国正式承认南方叛乱政权、防止英国的武装干涉、制止英国继续为叛军建造舰船。

因此,美国接受了英国的最后通牒,但先后迫使英国承诺不再接见南方代表和不再为南方造船,为最终平定叛乱营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3.美国巧妙利用英国的弱点

众所周知,英国19世纪时在西半球的利益(包括殖民地加拿大、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军事基地、在拉美的投资和贸易),远多于其他欧洲国家。因此,美国崛起对英国的冲击也就最大。然而,20世纪初,英国同意美国单独修建和控制中美洲的运河,在阿拉斯加与加拿大的边界和北大西洋捕鱼权问题上也被迫让步。

那么,美国为什么能取代英国在西半球的地位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在东半球的各种问题上长期追随英国,让英国认为美国不是最危险的挑战者。美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是英国侵华的帮凶,在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美国也支持英国,抵制俄国。

由于美国和英国“同文同种”,美英两国精英和民众的交往很多,美国领导人也利用了这种血缘和文化上的亲近感向英国示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称:“两个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的联合能主宰世界……我认为,20世纪将是英语民族的世纪。”

美国和英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大改善了美国的全球地位,美国的商船和军舰可以使用英帝国遍及世界的港口。1898年,向马尼拉(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地首府)进攻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就是从香港出发的。

而在西半球的一系列问题上,美国抓住英国的弱点,迫使英国节节退让。

19世纪后期的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遍布世界的殖民地,但是也存在三大明显弱点。

首先是陆军的规模比较小,陆军人数一直低于俄、法、德,这使得英国没有把握在北美大陆战胜美国,因为美国在遭受入侵时可以在本土立即大规模征兵。此前的交战经历,已经使英国认识到,仅仅依靠海军优势无法驯服美国,反而不得不一次次向美国让步。

其次,英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遍布世界各地,分散了英国的力量。

第三,英国与其他大国都存在尖锐矛盾:与法国争夺非洲;与俄国争夺土耳其海峡、中亚、东亚;新兴的德国开始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海军的迅速扩张,迫使英国逐渐把原先驻扎在海外的主力舰队撤回北海。

英国的这些弱点都被美国利用,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1895年,美国支持下的委内瑞拉和英属圭亚那发生边境冲突。当时,英国内阁正忙得焦头烂额:与德国在南部非洲发生冲突,法国在赤道非洲进行军事远征,俄国在中亚向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推进。

英国海军部反复指出,它有能力在西半球接受美国的挑战,但是只有把战舰从欧洲海域调过去才能做到;它也有能力扩大皇家海军在远东的规模,但必须削弱在地中海的舰队。总之,英国不可能在每个地区都是老大。

确实,当时还没有核武器和洲际导弹这样可以进行远程威慑的武器,向一个地区集中军力必须以削弱另一个地区的防御为代价。美国决策层正是认识到英国的这个弱点,才在19世纪后期采取强硬态度,甚至不惜发出战争威胁,最终迫使英国承认美国在西半球的领导权。

4.经济上扩张 军事上克制

美国内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美国的农机、钢铁制品、机床等打入国际市场,美国开始拥有巨额贸易顺差。

面对美国廉价物品的大量涌入,欧洲大陆的农场主鼓动政府提高关税。美国货的大量涌入也引起了英国的恐慌。英国1902年出版了《世界的美国化》一书,正反映了这种情绪。同时,德国的威廉皇帝和其他一些欧洲领导人,也暗示有必要联合对付美国。在当时的金本位货币体系下,美国财政部控制了世界黄金储备的1/3,这被指责为扰乱了国际金融体系。

然而,美国在政治上坚持不结盟政策,不参与欧洲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不掺和法俄与德奥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国防开支也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只有近1%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防务。

在当时“一超多强”的格局中,比较一下同属于强国的美国和俄国,可以发现美国在军事上确实是保持克制:美国的钢产量是俄国的6倍,消耗的能源是俄国的10倍,工业品出口额是俄国的4倍,但是一线部队只是俄国的1/10。在其他强国决策者的眼中,美国离自己太远,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只有一支微不足道的军队。

美国的这种低调态度,是英国最终决定从西半球收缩,集中力量对付德国的重要原因。因为,当时英国视德国为自己全球霸权的更大威胁。同时,英美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使很多英国人认为英美爆发战争在经济上将是灾难性的,对美采取强硬态度的主张因而不受欢迎。

5.优先发展海军 保持小规模陆军

1880年,美国海军的战舰吨位居世界第四位。1890年,美国2200万美元的海军费用占了当时整个联邦开支的6.6%。1914年,海军军费增长到1.39亿美元,占了联邦开支的19.6%。到1914年,美国海军仅次于英国和德国。

但是,美国的陆军长期保持很小的规模。1900年前后,美国陆军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这样的欧洲中等国家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直到1914年,美国陆军的人数也只有16.4万,远远落在俄、法、德、英、奥匈帝国、意大利和日本之后。

美国的这一国防战略,明显受到本国海军军官马汉的海权论影响,有利于维护美国在全世界,特别是在西半球的商业利益。同时,被两个大洋保护的美国发展强大的海军,也使它在和平时期不必保持庞大的陆军,既节省开支,又不引起英国及其他大国的猜忌。相反,德国在拥有强大陆军的基础上,又在19世纪90年代大规模建造巨舰,引起了英国的疑惧,促使英国迅速调整与法俄美日的关系,从而孤立德国。

看来,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外交政策,确实把“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结合得很好。当然,美国的崛起最终得益于“东西两洋立,南北皆若邻”的地缘政治环境,当时相对落后的军事技术和一系列不可重现的历史机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