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9位亲历者讲述人民海军走向远洋历程(组图)

(2009-04-21 13:26:31) 下一个

9位亲历者讲述人民海军走向远洋历程
2009年04月   来源:新华网

    新华军事记者 陈万军 吴登峰

    他们,是人民海军驶向深蓝的亲历者。他们,是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见证人。

    在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新华军事记者走访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孙建国国防大学政委童世平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南海舰队参谋长杜景臣南海舰队副参谋长刘光悠东海舰队副参谋长邱延鹏某潜艇基地司令员杜永国海军某基地原副司令许志明。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再现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许志明:亲历人民海军常规潜艇首次突破第一岛链

        2007年3月20日,大连市旅顺潜艇博物馆的一艘潜艇成功登陆黄金山岸边。据介绍,该潜艇是人民海军的一艘退役常规潜艇。新华社发(卢国忠 摄)

    许志明,海军原某基地副司令员;时任某潜艇支队副支队长,潜艇突破一岛链远航训练指挥员。

    “首航太平洋训练的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年逾花甲的许志明,尽管从海军某基地副司令的职位上退休,但潜艇指挥员身上那种敏锐、果敢、慎密的风格一如当年。

    33年前,正是他指挥着252潜艇率先穿越一岛链,成功深入太平洋腹地。从此,人民海军吹响了远征大洋的号角,加速了驶向蓝水的步伐。

    “1976年,我们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尽快提出一个远航训练计划。”时任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副支队长的许志明回忆说:“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太平洋才是潜艇部队的用武之地,我们不能再在岛链内转来转去了,应该到太平洋去磨砺本领。”

    1976年底的一天,许志明率领252艇,向太平洋潜航。摆在许志明和艇员面前的,是前所未遇的难关和挑战:航程远、区域大、海区新……

    所谓岛链,是指太平洋西部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我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等排列成弧形的形似锁链的群岛。在这些群岛之间,是一条条宽窄不一的海峡通道。这些通道,是我国舰船进入太平洋的必经通道。但是直到1976年,人民海军舰艇还没有穿越岛链进入太平洋。

    在经过几天的隐蔽航行后,252艇接近岛链。潜艇突破岛链,最好选择那些威胁小、航道宽、纵深浅、暗礁少、流速稳定的通道。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海况资料,因此只能靠指挥员进行现场决断。

    “潜艇突破岛链的关键在于准确选择突破口。”在综合分析了各种资料后,许志明果断下达突破岛链命令。

    就在突破岛链即将成功时,险情发生了。252潜艇的空气压缩机发生故障,虽然经过抢修排除了故障,但是突破岛链的最佳时机却被耽误了。

    是继续突破还是等到夜晚突破?海图上显示,出口就在252艇前方10海里处,成功似乎触手可及。

    许志明决定,1小时后实施突破。

    1海里,2海里,3海里……

    航程仪上终于跳跃出一组人们盼望已久的数据:252艇突破岛链,进入西太平洋。

    这一刻,虽然252艇向前驶进了一小步,但是人民海军的历史却往前跨越了一大步。突破岛链、拥抱大洋,几代海军官兵的梦想终于成真。

    进入大洋,252艇官兵才发现,更严酷的考验才真正到来。太平洋水温高、盐度浓,对潜艇的腐蚀破坏性极强;洋面无岛屿阻挡,洋底深不可测,形成的涌浪高达数米,给潜艇航行带来极大困难;洋底时有漩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

    不久,252潜艇就与强台风正面相遇。潜艇像一个剧烈摇摆的秋千,艇员无法在岗位上站立。潜艇下潜到数十米后,艇体仍剧烈摇摆,不少干部战士一边晕船呕吐,一边坚守岗位。在全体艇员的艰苦努力下,252潜艇艇终于摆脱台风的纠缠顺利脱险。

    一天,正在大洋进行战术课目训练的252艇,声纳扬声器发出预警,荧光屏上同时跃起一串波纹……252艇与一支外国海军舰艇编队狭路相逢。许志明下令迅速占领有利位置,深潜跟踪。而外军舰艇编队始终没有发现252艇……

    20天、30天……252艇连续在深海大洋完成了数十昼夜的训练后,顺利返航。他们的创举,为后继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77年,人民海军潜艇成功穿越第二岛链,再创人民海军潜艇远航新纪录。

张序三:亲历人民海军特混编队首次在太平洋亮相

这是航拍的中国海军第21批次护航编队的壮观场面(2月17日摄)。新华社发(李唐摄)

    张序三,军事科学院原政委;时任海军副参谋长,首航太平洋特混编队参谋长。

    1980年4月底,人民海军18艘舰船组成的大型特混舰艇编队,驶出领海、穿过岛链,首次亮相太平洋。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中将介绍说:“当时我是海军副参谋长,担任特混舰艇编队参谋长。我们的任务是完成远程运载火箭末区弹着点测量、打捞数据舱和护航警戒任务。”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30年,但是回忆起当时海上的经历,张序三将军如数家珍。

    这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水面舰艇编队首次走入大洋,舰艇编队出发后不久就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在航行途中,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代远洋综合补给船和自行研制的横向补给装置,成功为驱逐舰进行了58次横向补给。

    远洋补给的成功,标志着人民海军已经具备了远洋能力。这引起了许多国家浓厚的兴趣。

    张序三介绍说:“每次补给时,几乎都有外国飞机、舰船前来观察拍照。一些调查船还发来信号:‘我对你们操演很感兴趣,请允许我在你右舷航行观看。’”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发布授权公告,宣布将于1980年5月12日到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海域的公海上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公告发布后,外国舰船飞机的监视越发频繁。最近的时候双方距离只有400米,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国船员在甲板上来回拍照摄像。  

    1980年5月18日,一艘艘舰船在试验海区布开阵势,等待着发射试验的开始。就在离发射不到1小时,新西兰“莫诺韦”号船高速向我试验区驶来。

    “当时我们考虑到‘莫诺韦’船曾提出上我方舰艇做客的要求,便向他们发出了‘欢迎你船长到我舰做客’的邀请。”张序三说:“‘莫诺韦’船二副登上108驱逐舰,受到了热情接待,直到我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他才返回。返回时,他向我方赠送了国徽和水兵帽,我们也向他回赠送了贝雕、啤酒等。经过接触和沟通,既达到了阻止他们进入试验海区的目的,又增进了相互的友谊。”

    我国运载火箭准点而至,数据舱如“流星”般带着闪电,划破蓝天,在海面上溅起冲天水柱。这时两架外国飞机一高一低盘旋接近火箭数据舱溅落点,高的不足600米,低的不足300米,我舰艇编队的官兵可以清晰地看见飞机的引擎。

    能否抢在外国飞机前打捞起数据舱,成为此次保障试验任务成败的关键。我海军舰载机迅速起飞,各种机动快艇,甚至橡皮艇,一齐向弹着点驶去。在飞抵数据舱溅落点上空后,舰载机放下软梯,潜水员沿悬梯接近海面后纵身跳入大洋,仅用5分20秒就把数据舱完整无损地打捞上来。

    试验成功后,新西兰的“莫诺韦”号船立即发信号给108舰:“祝贺你们火箭发射成功!”

    中国海军第一次亮相,就引起了国外同行的赞誉。张序三说:“更让我们激动的是,南太平洋上终于留下了中国海军的航迹。从此,我们的舰船一步步自信地驶向五大洲三大洋。”

刘光悠:亲历人民海军军舰首次远航南极

J121船

    刘光悠,海军南海舰队副参谋长,时任234潜艇艇长,远航南极成员。

    1984年11月20日,人民海军J121船携载直升机和308名官兵远征南极。

    这是一次挑战之旅。J121船要在一个多月内横渡浩瀚的太平洋,穿越93个纬度,跨过180个经度,往返航程23000多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周还多。

    为了让远航南极任务顺利完成,海军挑选了70名有着丰富远洋经验的军官随J121船执行任务。时任234潜艇艇长的刘光悠,就是其中一员。

    刘光悠介绍说,J121船出发不久就遭遇了一次强台风。紧接着又进入了大西洋的西风带海域,情况更糟。西风带海域辽阔,跨越20个纬度,西风环流不受任何阻挡地漂转,海上风力猛,浪高长达10米以上。

    刘光悠说,一万多吨的J121船就像一片树叶,一会被推上波峰,一会被抛进浪谷,虽然不少官兵都晕船呕吐,但官兵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坚守岗位,战风斗浪5昼夜,顺利驶离西风带。

    12月18日,J121船驶进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这是人民海军舰艇第一次抵达南美大陆。刘光悠说:“在阿根廷补给休整的5天时间里,我们就像置身于友谊的海洋中。”

    当得知J121船连续航行26天,航程近万海里,并成功闯过西风带时,阿根廷乌斯怀亚海军基地司令爱德华由衷佩服:“了不起,真了不起!”

    12月23日,J121船启航向德雷克海峡挺进。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合恩角与南极半岛之间,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由于受南极风暴的影响,海峡终年狂风不断,是进入南极的最后一道难关。当地人把它称作“阴阳关”和“航海家的坟墓”,这里漂浮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浮冰,虽然J121船是万吨巨轮,但由于没有破冰能力,一旦与冰山相撞,也只是以卵击石,难免船毁人亡。

    J121船降低航速,在船艏和驾驶室两侧都加派了瞭望更,导航雷达和声纳开始全时工作。在指挥员的果断指挥下,J121船顺利度过海峡,驶抵南极大陆。

    南极是世界风暴最频繁,风力最猛烈的地区,素有“风极”之称。科考队在南极的60多天里,就遇到47天6级以上大风,其中10级以上大风达13次之多。

    “我们必须抢在大海封冻前完成‘长城站’的所有施工建设。”刘光悠介绍说:“每天参与施工的海军官兵身上都结了一层冰壳,冻得嘴唇发紫,打满血泡的手连筷子也握不住。”

    为了吊运物资,海军舰载机一次次突破飞行“界限”,创造了我国飞行史上的奇迹。

    一次,在乔治王岛建站的100多名官兵被困在岛上。舰载机飞行员于志刚和刘力伟等主动请战,驾驶直升机迎着9级大风,越过冰山、绕过云团,连续飞了3个架次,终于把人员安全接到船上。

    为了采集南极海底标本,J121船潜水长刘宝珠冒着生命危险,潜入56米深的海底,填补了我国南极海底考察的空白,并开拓了我国潜水事业的新领域。

    在海军官兵和考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顺利竣工。1985年2月27日,完成建站工作的海军官兵告别南极,踏上返航的征程。

    在142天的征程中,人民海军为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立下卓了越功勋,同时创造了人民海军舰艇远航的新纪录。

孙建国:亲历人民海军核潜艇水下长航破纪录

    1月18日,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潜艇在风雪中准时启航。闾勇政摄 

    孙建国,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时任水下长航核潜艇艇长。

    1987年1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我海军核潜艇首次远航训练获得圆满成功。潜艇部队官兵驾驭着核潜艇,在辽阔的大海上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创造了我国海军潜艇部队水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的纪录。”

    “核潜艇远航训练的成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新成就,是人民海军形成现代化战斗能力的重要标志。”创造核潜艇长航纪录的时任艇长孙建国介绍说:“我们的长航时间超过了当时核潜艇84昼夜的世界长航纪录。”

    孙建国,当年是核潜艇部队的艇长。在出征前,孙建国和全体艇员定下决心,这次长航一定要打破美国人保持的世界纪录。

    水下长航随时充满着风险。孙建国说:“在水下航行的时间越长,发生故障的概率就越高,艇员的操纵技能和应急能力,对潜艇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长航训练的成功,孙建国在出航前与官兵一起设想了许多应急预案,对每一项预案都进行细化并反复操演,以便发生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排除。

    一天,核潜艇动力装置突然出现问题,220度高温的蒸汽,在30个大气压的驱动下,带着刺耳的响声向外喷射。

    孙建国赶到现场,指挥排险。

    “当时,军士长刘忠文和王玉怀面临猛烈喷射的蒸汽毫不退缩,在呛人的蒸汽中,双手握着炙热的阀门,使劲摇!”孙建国回忆说,“这两个阀门平时需要电机带动,但是这两名战士硬是用双手旋转直径80多公分的阀门120多圈,终于将隔舱阀关上,隔断了蒸汽。”

    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孙建国至今仍十分感动:“排除故障后,他们两人的手上烫起一串水泡,王玉怀当场晕倒。”

    水下长征毫无浪漫色彩可言。一连几个月与世隔绝,只能在空间狭小的舱室里活动,这对艇员的意志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孙建国介绍说:“艇内没有白天和黑夜,我们只能凭着挂在各岗位舱上的那块铜盘挂钟判定是夜间还是白天。到后期,多数艇员浑身乏力,吃不下,睡不着,或是睡着了起不来。尽管这样,艇员意志不跨,一上岗就精神十足。有的为了解困,就往太阳穴上抹风油精,有的嚼干辣椒,以此刺激神经。”

    60天,70天,80天……人民海军在深海大洋书写了光辉篇章。

    接到返航的命令后,孙建国和他的战友驾驶着“长征号”核潜艇向祖国的海岸驶去。

童世平:亲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南亚三国

    2005年11月8日,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离开湛江军港,出访巴基斯坦、印度和泰国。据了解,出访期间舰艇编队将首次在异国海域与到访国海军举行以联合搜救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军事演习。编队将航经5个海区、4个海峡,横穿印度洋北部,进入阿拉伯海,历时40多天,总航程近1万海里。 新华社发 (钟魁润 摄)

    童世平,国防大学政委;时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出访编队指挥组成员。

    1985年11月16日至1986年1月19日,人民海军“合肥”号导弹驱逐舰、“丰仓”号综合补给船组成的舰艇编队,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南亚三国。这是人民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国访问。

    “这是人民海军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防大学政委童世平,当时是出访编队指挥组的成员。他说,“能参加人民海军的首次出访,感到非常自豪。”

    编队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后,官兵在甲板上拍照留念。童世平介绍说:“这时两艘印度军舰发来灯光信号,询问我们是哪国军舰?当我们告诉是中国军舰时,他们立即发来‘向中国海军致敬!’的信号,并伴随我编队在其领海线外航行,途中还用甚高频与我通信人员通话,像老朋友似的。”

    经过16天的航行,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巴方4艘舰艇的引导下,缓缓驶进卡拉奇港。

    “这次出访的军舰,都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代表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童世平说:“通过出访,我们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和新风貌。”

    斯里兰卡海军司令西尔瓦少将说:“中国海军建立36年后才首次出国访问,我们盼的时间太长了。以后希望你们接踵而来,成为一个惯例。”

    “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称我们这次访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童世平说:“听说中国军舰来访问了,吉大港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接待了上千名当地群众。”

    人民海军的到访,点燃了当地华侨的爱国热情。老华侨方金剑激动地对童世平说:“我们盼呀,盼呀,终于盼来这一天。你们的到来不仅给祖国争了光,也给我们海外华侨脸上添了彩。”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国际社会相当关注。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美海军作战部长提出派太平洋舰队3艘舰艇与我出访编队会合,进行编队操演。

    1986年1月12日,我出访编队在返航途中与美太平洋3艘舰艇会合。按照军衔级别,美方指挥官韦伯斯少将率舰请中国海军聂奎聚中将检阅,并指挥操演。这是人民海军与美国海军在海上的首次交往。

    1986年1月19日,我出访舰艇编队返抵上海。童世平介绍说,在65天的出访过程中,我出访编队进行了208项外事活动,展示了中国开放、发展、友好的形象。

杜永国:亲历人民海军核潜艇首次发射水下运载火箭

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

    杜永国,海军某潜艇基地司令员。时任某潜艇基地导弹核潜艇艇长。

    1988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核潜艇,圆满完成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

    这标志着我国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性军种。

    核潜艇艇长出身的杜永国,对核潜艇的发展史十分熟悉。他说,早在50年代末我国就将研制核潜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国广大军民顽强拼搏,1974年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服役,1983年第一艘导弹核潜艇服役。

    “我国水下运载火箭的发展,稍稍滞后于核潜艇。”杜永国说:“进入80年代后,我国加速了潜射导弹的研制步伐。1982年我国相继多次成功完成了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在此基础上,我国又开发出了射程更远、性能更好的水下运载火箭。”1988年,时任某导弹核潜艇艇长的杜永国,得知上级决定实施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试验任务后,立即找到领导争来了这块“硬骨头”。

    核潜艇水下发射试验,充满了巨大风险,稍有失误就会艇毁人亡。杜永国领受试验任务后,所有艇员都十分高兴,纷纷写下决心书。

    “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对操纵技术要求特别高,因为发射时间按毫秒计算,成败全在一瞬间。”杜永国说介绍说,“为了确保发射成功,我们组织艇员把操纵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排队,然后集中力量一个个攻关,从而熟练掌握了各种情况下的操纵技能。”

    不仅如此,杜永国还想法设法找来了前几次发射试验的资料,进行反复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带领官兵反复操演,直到全体艇员即使闭着眼睛也能熟练完成所有操作动作。

    杜永国说:“别看火箭是个庞然大物,但是它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发射筒内必须保持恒温。为此,在运载火箭装载到潜艇上后,全艇官兵不分昼夜,精心守护“国宝”。

    “在试验前的那几个月,我们没有休息过一天。”杜永国说:“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发射试验任务,艇上20名官兵推迟婚期,30人放弃学习深造的机会,有的官兵亲人病故仍坚守岗位。”

    在杜永国带领艇员进行最后试验准备的时候,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来了。他兴致勃勃地视察了承担发射试验任务的核潜艇,并与全艇官兵合影留念,还亲笔题词:“壮大海上战略威慑力量。”这给正在进行试验准备工作的全体官兵增加了新的动力。

    接到陆上指挥部下达“试验开始”的命令后,杜永国指挥着导弹核潜艇驶入发射海域。

    发射前XX分钟,全艇艇员进入发射阵地。舱室里各种机械电子设备正紧张地工作着,各种显示台上灯光不断闪烁,充气、排气的“嘶嘶”声与电子仪器的蜂鸣声交织在一起,更增加了“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5、4、3、2、1,发射!”艇长杜永国果断发出命令。潜艇上下一颤,火箭便跃出水面,直刺苍穹,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飞去。

    “运行正常!”

    “进入大气层!”

    “向预定溅落点飞来!”

    远程运载火箭运行情况不断从扩音器传到艇员耳边。

    当“发射成功”的消息从万里之外的海上测量船传到艇上时,官兵们相拥而泣。

    “这是激动的泪,这是自豪的泪,这是圆梦的泪。”杜永国说。

丁一平:亲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

4月20日,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在青岛接受新华军事记者专访。 

    丁一平,海军副司令员;时任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环球航行编队指挥员。

    2002年5月15日至9月23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远洋综合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开始了人民海军的首次环球航行。

    丁一平介绍说,此次环球航行,我舰艇编队跨越了三大洋、途经五大洲、六次穿越赤道,经过15个海峡水道、22个海域海湾、两条运河、45个群岛,及三大洋五大洲沿岸39个国家和地区的附近海域,南北跨越68个纬度,历经春夏秋冬。我舰艇编队累计航行33126海里,海上航行100天,靠港访问32天,成功访问了新加坡、埃及、土耳其、乌克兰、希腊、葡萄牙、巴西、厄瓜多尔、秘鲁、法属帕皮提等10个国家和港口。

    环球航行,是对一个国家海军综合能力的检验。丁一平将军解释说,一路上我舰艇编队不靠港补油、也不接岸电,全过程依靠自己的动力和电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完成不了环球航行。环球航行中所有装备机械都会超强度运行,如果没有连续运行及其维修保障能力,完成环球航行也将是十分困难的。同时,我们所航经的海区,许多 是第一次进入,就连大西洋也是第一次穿越,陌生的海区,对舰艇编队的全体官兵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环球首航也是对人民海军官兵素质的检验。丁一平说,土耳其阿克萨斯港是北约在地中海的一个重要军港。我编队抵达前,已有美、英、德等8个国家的舰艇在这停泊,只空出了一个泊位。在没有港口资料,没有拖船协助的情况下,“青岛”舰一次靠泊系缆成功。

    丁一平介绍说:“环球航海既是军事外交,也是检验和锻炼部队的练兵行动。编队全程进行战斗操演300余次,海上综合补给20次,完成了全科目训练,达到了全员全训水平。在大西洋上,编队还与北京海军总医院对两名高烧的战士成功进行了远程会诊。”

    值得一提的是,出访编队里的4名海军女军官,她们不仅圆满完成了本职工作,还以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向世界展示了人民海军的崭新风采。

    “环球航行,扬我国威军威。同时,也收获了友谊。”丁一平介绍说,新加坡海军朋友和华人华侨冒着倾盆大雨在码头迎接;土耳其军港内所有舰船上高挂满旗和满灯;乌克兰幼儿园小朋友挥舞着中国国旗,为我们到访高声欢呼;希腊海军专门把迎接总统检阅的舰船从锚地调回码头供我们参观;巴西、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朋友都用隆重的国家礼炮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法属波利尼西亚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把一串串共环挂在我们的脖子上……

    丁一平副司令员还介绍了在乌克兰访问的一件趣事:

    那天,我方在“青岛”舰宴请乌克兰海军司令时叶热烈上将,当他看到一盘精美的果蔬雕刻时,很是惊讶,当得知是我舰3级士官武志良的杰作时,便问我能不能把武志良留下来。接着,又向我提出,要给武志良加升一级军衔……

    “在环球航行中,我们一路访问,一路与被访国家的人民、军队进行广泛交流,通过交流,相互了解,通过了解,建立信任,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友谊。”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说。

邱延鹏:亲历人民海军首次出国参加多国海上联合军演

     2007年3月11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指挥员邱延鹏(左一)在“连云港”号护卫舰上指挥多国海上联合搜救行动(3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敬臣摄

    邱延鹏,海军东海舰队副参谋长。时任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联合军演中方编队指挥员。

    2007年2月19日,人民海军“连云港”号、“三明”号导弹护卫舰组成的舰艇编队,从舟山启航驶向印度洋阿拉伯海,参加代号为“和平――07”海上多国联合军事演习。

    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海上多国联合军演。“和平――07”是由巴基斯坦海军倡导并主办,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孟加拉、马来西亚和土耳其9国派舰艇参加的海上军事演习。

    邱延鹏介绍说,这是护卫舰编队第一次不带补给舰远航;第一次在多国海军联合军事演习中担任项目指挥官,第一次在外国海域进行实弹射击。在为期4天的演习中,我舰艇编队先后参加了快速攻击、主炮对海射击、联合搜救、对空防御、海上拦截等17个课目,并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说,3月8日,联合军演正式开始。9国10余艘舰艇排成编队,向演习海区驶进。这时“恐怖分子”的高速快艇向舰艇编队发起试探性攻击。我“连云港”舰雷达迅速捕获目标,果断射击,击退了“恐怖分子”的试探性攻击。就在宣布“演习结束”命令不到两分钟后,“恐怖分子”再次驾驶快艇向我舰艇编队发起攻击,我海军官兵迅速冲回战位,锁定目标,用副炮击退了“恐怖分子”的攻击。

    在击退“恐怖分子”攻击后,我舰艇编队转入此次联合军演的“重头戏”——主炮对海射击演练。此前,邱延鹏给我编队下达命令:至少击沉一个浮体靶。

    浮体靶随着海水上下起伏,若隐若现。“三明”舰主炮雷达迅速捕捉到目标,这时一艘外国舰艇抢先开炮,但未能击中靶标。

    “三明”舰及时调整舰位,再次用雷达搜索并牢牢锁住目标。“射击!”随着舰长一声令下,“三明”舰主炮前方火光四起,靶标被准确击中。

    与此同时,“连云港”舰瞄准了2号浮体靶射击。

    “射击!”“连云港”舰舰长下达攻击命令。海面上顿时掀起冲天水柱,2号浮体靶被击中。

    演习结束后,巴基斯坦阿巴斯准将向我舰艇编队发来贺电,称赞中国舰艇干得漂亮。

    演习第二天,邱延鹏被授权负责指挥多国海军联合搜救演习。虽然这是我军指挥员首次在海上指挥多国舰艇演习,但是邱延鹏信心十足。

    邱延鹏先后在多型驱逐舰、护卫舰上担任过舰长职务,参加过上百次由全军、海军及舰队组织的演习任务,在近似实战的对抗性演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海上作战指挥经验。虽然这次他指挥的是多国舰艇联合搜救,但是,对于这些参演各国舰艇的武器装备性能及机动性能他都极为熟悉,因此在演习中调配、部署这些外国舰艇,邱延鹏如臂使指。

    “在演习前,由于担心我方的英语运用能力,巴基斯坦提出派人上舰帮助协调,我婉言谢绝了。”邱延鹏说:“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底。”

    在出国前,邱延鹏每天坚持早起半个小时练习英语,晚上还拉着女儿当陪练。为了不使语言成为影响与外军进行协同的障碍,邱延鹏还要求部队,必须尽快攻克语言关。为此,支队开设了英语夜校,3个月培训了10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能翻译、善交流、会协调的军官。

    “我是项目指挥官,现在开始搜救演习!按预定方案,改为横队”邱延鹏的口令,通过无线电波,发送到参演各舰。

    “明白!明白!”多国舰艇通过甚高频依次回答,依令而行。长长的纵队很快转换成“一”字横队,舰距均等的呈现在蓝色的大海上。

    “项目指挥官,我是‘法鲁克’舰,在我方位XX,距离XX发现目标,完毕!”

    “第一小队停车,‘法鲁克’舰出列。”

    “明白!”“法鲁克”舰应声而动,迅速离开编队,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项目指挥官,我是‘塔里克’舰,在我方位XX,距离XX发现目标,完毕!”

    “第二小队,从左向后转180度,前往XX救援!”

    “明白!”第二小队数艘舰船齐刷刷向后转,保持队形向编队相反方向驶去。

    在邱延鹏的指挥下,多国舰艇编队比预定时间提前1个小时完成演习任务。

    这是中国指挥官,第一次用英语下达口令,指挥多国联合编队。邱延鹏的口令准确、指挥果断,无可挑剔。在“连云港”舰上观摩此次演习的巴基斯坦海军观察员费萨尔中校对邱延鹏竖起大拇指:“尽管第一次用英语指挥,演习在您的组织指挥下非常成功!”  

杜景臣:亲历人民海军首次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

图为海军第一批护航编队指挥员、海军南海舰队参谋长杜景臣。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杜景臣,海军南海舰队参谋长,海军首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指挥员。

    2009年4月19日,记者连线了正在返航途中的人民海军第一批亚丁湾、索马里护航编队指挥员杜景臣。

    杜景臣介绍说,4月13日,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和“黄山”号导弹护卫舰组成的第二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东部与刚刚完成第40批次护航任务的首批护航编队顺利汇合。4月15日,两支护航编队完成首次共同护航任务后,顺利实现交接。4月18日,圆满完成护航任务的首批护航舰艇编队启程返航。截至返航前,首批护航舰艇编队已累计为41批次212艘船只进行了护航任务,3舰护航总里程70000多海里,妥善处置了数百起可以小艇袭扰时间,确保了被护船舶百分之百的安全。

    由“武汉”号、“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远洋综合补给舰组成的首批护航舰艇编队,于2008年12月26日从三亚启航,沿途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航行4500多海里后到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

    1月7日,在抵达任务海区后的第二天,“海口”号、“武汉”号导弹驱逐舰成功为“河北翱翔”号和“观音”号等4艘商船进行了伴随式护航。“武汉”号担负战备值班的舰载机腾空而起,前出数十海里,对编队航经海域的开面情况进行侦察预警。

    1月12日,我护航舰艇编队成功为包括台湾商船“宇善”号在内的4艘船舶进行了护航任务。两组特战队员分别登上位于船队首、尾的“振华13”号、“振华14”号实施随船护航。

    1月16日,为了提高护航效率,减少商船等待时间,海军护航舰艇编队首次以分组的方式,分别从曼德海峡东口和亚丁湾东部海域启航,为第三批和第四批商船护航。

    在采取分组护航的同时,海军护航舰艇编队还根据过往商船航行速度和航向进行科学编组,精心制定护航路线,根据不同海域特点,设计护航队形,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同时,为商船节约了时间。

    杜景臣介绍说,护航过程中,新加坡、德国、希腊、塞浦路斯等多艘外国商船主动申请加入护航编队,并获准跟随航行。

    第21批护航期间,加入编队的中外商船一度达到13艘,浩浩荡荡,绵延10公里。之后,海军官兵又相继完成了9艘、11艘、12艘等多批次护航任务。

    为保证航行安全,附近海域的一些外国游轮也主动跟随护航编队航行。“武汉”舰3月31日完成的第35批护航任务中,跟随编队航行的外国商船竟有5艘之多,数量超过原定参加护航的中国商船。

    在保障中外被护船舶安全的同时,护航编队还主动向过往船只发布可疑小目标信息,并为遇险商船提供应急救援。

    杜景臣说,护航行动中,海军官兵严格遵守国际法有关规定和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平运用兵力,妥善处置了嫌疑船只对各国过往商船的袭扰,受到广泛赞誉。

    此次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创下了100多天不停靠码头补给的历史纪录。护航编队依靠我远洋综合补给舰,在海上多次完成纵向、横向和空中立体补给,综合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

    杜景臣说,在此次护航任务中,我舰艇装备经受了考验,没有因设备故障而影响护航任务,证明我国第三代导弹驱逐舰质量可靠,性能先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