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万众瞩目的中国“两会”刚刚拉开帷幕,就有许多“八卦”新闻扑面而来。如女记者抱住张艺谋、冯小刚避采访藏厕所、杨澜的车号险被曝光、濮存昕被围堵等,使庄严的“两会”平添了几分娱乐色彩。有报道称,同历年“两会”相似,与会明星仍然是民众最为关注的目标。针对这种说法,有网友指出,是部分媒体在有意误导公众视线,在事关国计民生的“两会”上,人们渴望看到代表、委员各抒己见而不是耀眼的“花瓶”。
无须怀疑,“两会”记者追星首先是为了自身利益,像那位抱住张艺谋央求给点儿 “ 下锅菜 ” 的女记者,最终不过是为了回去好交差。暴露了中国一些主流媒体轻浮的一面,也隐喻出娱乐时代中国人浮躁的特征。毕竟“两会”不是文艺晚会,作为中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演艺明星成为新闻焦点本身就不正常。重大的民生话题被媒体束置高阁,一些无关痛痒的花絮却成了他们的“下锅菜”,实在令人费解。
有论者认为,在相对严肃的“两会”报道之外,添点花边新闻无伤大雅,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当然,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媒体怎么报道有选择自由,苛求别人站在与自己同一角度看待所有问题并不现实。特别是中国的“两会”,主要特点就是民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切实感受去审视和评说,这是政治文明为中国人提供的政治权利。但是,媒体的需求不代表受众的需求,记者“追星”也不意味着受众都“追星”。据一份调查显示,对本届“两会”人们期望解决的问题分别是:反腐倡廉、医疗养老、就业失业、楼市价格、教育公平等,其中反腐倡廉和医疗养老、教育公平已连续 7 年成为社会热点。演艺明星和民生问题哪种是受众的需求显而易见,如此避重就轻确实有“误导公众视线”之嫌。
事实上,明星面孔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不足为奇,真正导致“两会”娱乐化也不是几个明星能烘托起来的。若干年以来,中国的“两会”期间时有出位“高论”,比如去年曾经有“解决上学难的途径是高收费”、“建议中国回复使用繁体汉字”等提案,本届两会又有爆料说卫生界委员提出“中国人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紧接着又有人建议在当前经济危机下,中国要适当放开博彩业……诸如此类的“冷幽默”诱发了人们的娱乐心理,让很多人觉得看某些人参政议政甚至不如看明星更好玩。
换个角度想,人们没有必要苛责代表、委员在“两会”上表达何种观点。从理论上,代表和委员都是接受选民的委托而参政,无论他们的发言是否得当,都代表着一种社会利益,而不是基于作为自然人属性的情绪释放。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一些参政议政者不清楚自己委托人是谁,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选民主体的情况下,他们很难选择代表哪个群体的利益参政,只能以个人的见识为基准,从个体利益的角度去履行职责。在这样的前提下,注定会出现些“雷人”提案,也就难免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提交 “ 两会 ” 的议案是不是“雷人”不在于出位,而在于那些言论到底代表谁。这是个常识问题,也是中国“两会”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以某些委员定义的“中国人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为例,之所以产生娱乐效果,是因为他们所指的“中国人”并非大多数民众,这就像广为人知的笑话《鱼翅炒饭》,主要不是炒饭里有没有鱼翅,而是炒饭的厨师叫鱼翅。如此偷换概念,任谁有多么高深的理论修养和雄辩口才,也只能哑口无言。
一些“民意代表”没有经过充分公开的选举而产生,角色及言论陷于尴尬境地是必然结果。但既然“两会”是各种利益表达、角力的平台,即使出现经过“民意”包装的惊人之语,也总好过那种“一致赞同”和沉默不语。站在这个角度看,“两会”不怕观点碰撞,可怕的是出现泛娱乐化倾向。一旦人们把严肃的重大政治命题当“戏”看,中国的整个政治生态就会毫无秩序可言,参政议政的会议就会沦为“艺人”走秀场所。
有道是:君无戏言。这里的“君”固然可以理解为古代帝王,也可以理解为上流社会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