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关羽之死简析
(2009-03-05 20:26:06)
下一个
(以下文章全部依据《三国志》正史,跟演义无关。 )
公元219年10月,蜀汉荆洲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武圣,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超级猛人关羽,光荣的挂了。他的死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并且跟蜀汉最终的灭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导致诸葛亮和刘备兴复汉朝江山的梦想就此破灭,应该说关羽是罪魁祸首。但是关羽这个人后来成为忠义的化身,为全体黑道所景仰的“关二哥”,武圣啊,所以他怎么能兵败身亡呢。于是无数人曾经寻找关羽遇害的“真相”,最早的恐怕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以为关羽之死的背后,有很大的阴谋。原文为「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将矛头指向刘备和诸葛亮,之后随着翻案之风的盛行,也有无数人指出各种问题所在,当然,无论事实无何,在时间机器发明前大家可以肆意的推测,既然可以无限推测,那么就谈谈我的观点,那就是关羽这个人固然有所谓忠义,但是没脑子,作为一个马弓手,小卒,有忠义就够了,但是作为一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光有忠义远远不够。
首先作为幕后黑手是刘备和诸葛亮的第一条罪状是关羽镇守荆洲的人选,很多人觉得关羽并非最适合的,这是刘备和诸葛亮有意害他,但是那时是什么情况呢?刘备尚未能取得西川控制权,荆洲是他唯一的根据地,一旦失去荆洲,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没了根据地,刘备又得向野狗一样被别人撵着四处跑,而关羽作为跟刘备跟了那么久的将领,在军中多年,声望比诸葛亮还高,是那时的“名将”有“明星效益”,职位基本上仅次于刘备和诸葛亮,忠诚更是没话说,那么整个“大后方”总督荆洲军政大权,自然是他最合适了,赵云在历史上一直是以警卫队长的身份出现的,很多人说赵云合适,问题是赵云那时最多不过是个少将级别的人距离军区司令还有一定差距,而关羽早已经是元帅级别了,放着元帅不用用少将担任军区级职务这个恐怕哪个军队都不会这么用。
其次便是最大的疑点,公元218年,10月关羽出兵北伐,从219年7月水淹七军到10月兵败身死,整整3个月,再没有第二支蜀汉的军队出兵哪怕是牵制性的攻击,完全是关羽孤军奋战直到全军覆没,被俘身死。由于蜀汉没有设史官,所以那时的真实情况历史上的记载也就少得多,很多人从《三国志》《裴松评三国》《资治通鉴》等文集中寻找出若干“蛛丝马迹”证明刘备和诸葛亮是最大的嫌疑人。
正像一个寓言所说的,一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的,于是他暗中观察,发现邻居家的儿子一举一动都像偷斧子的贼,直到他后来找到了斧子,再观察发现邻居家的儿子完全不象偷斧子的贼了,现在叫先入为主的观念。
看问题要全面细致的去看,只看局部就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像二战中法国人盯着法德边境,狂修马其诺防线,认为既然是法国德国作战,自然盯着法德边境就可以了,结果德国人先拿了比利时,然后绕过这条防线,轻易击败了法国。
同样的道理,荆洲之战只盯着荆洲是无法看到整个局势变化的,一切的变化还得从212年10月刘备收取西川说起,刘备得到西川途中,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招降了马超。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蜀汉需要荆洲和益洲两地,同时出兵,打魏国一个首位不能相连。作为没有在北方作战经验的诸葛亮这是战略上合理的策划,但是转战过全国的刘备自然知道,这两地都不是产马的地方,在哪个时代,骑兵是步兵的克星,步兵尚没有能够与骑兵抗衡的手段,而魏军恰好是以轻骑兵为主,在复杂的地形,险要的地方纵然步兵比较有优势,但是在北方平原上,步兵则完全无法对抗骑兵。但是马超的加入顿时让刘备欣喜若狂,马超不仅勇猛,最关键的是他在西凉地区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人气,加上曹操虽然击败了西凉的马超,韩隧,宋建等几个军事集团,但是却很难在西凉站住脚,主要兵力必须防备刘备和孙权,于是西凉依然是“三不管”地带,一旦用马超夺取了西凉,那么蜀汉帝国缺乏骑兵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西凉精锐的铁骑部队必然成为蜀汉的一支生力。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我相信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天才必然连夜修改了隆中对,将两路大军变成3路——马超率领的西凉军,从此以后蜀汉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完成这个隆中对2.0版计划——目标西凉。
于是在公元218年,多年修养生息后的刘备派遣吴兰,张飞等部进攻汉中地区,但是被魏军张颌,夏侯渊部击败,于是同年4月,刘备派诸葛亮留守成都,亲率大军进攻汉中,但是魏军张颌徐晃等部死守战略要地,致使刘备进展缓慢,两军逐渐形成对峙,此时刘备命令诸葛亮“尽起西川之兵。”前来增援,诸葛亮曾经一度担心西川变成“不设防”地区,但是刘备明确表示,此战斗乃生死存亡之战,所以调集了所有的部队。面对刘备军的压力,7月曹操也亲自率军前来作战,公元219年3月,两军在汉中地区展开决战,双方步步为营拼死一战,却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演变成惨烈的消耗战,一直打到5月,曹操见无法取胜,只得率军撤离,刘备随逐步占领汉中地区,7月自任汉中王,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而从时间上判断关羽北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虽然史书记载的比较模糊,但是公元218年10月,曹魏领地内宛城守将侯音Z反(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那时关羽则已经看准时机出兵北伐,当然时机是一回事情,目的却另有一个,那就是当时已经开始的汉中之战,曹军兵力强盛,恐怕刘备一开始就希望关羽从荆洲出兵牵制住曹军一部分的兵力。于是关羽迅速北上,扫荡旌阳、当阳、编、鄀、宜城、忌数县,直到襄阳城下,兵困樊城,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关羽并没有急于攻克此两地,而是摆出了一个“围点打援的态势。”先后歼灭于禁庞德的7军,显然,他的目的并不是直接北上占领许昌,而是在樊城消耗曹操兵力,吸引曹军主力,果然曹操派徐晃为前部,并调张辽合肥军前来增援,并且亲率主力为后援,显然,曹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压上来了(曹操集团中心在许昌地区)。对于刘备来说,这正是他的好时机,从占领汉中开始,他就不断休养生息,等待着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曹操主力全部在荆洲地区的时候他就可以出兵攻占西凉,完成隆中对2.0的任务。然而汉中地区,道路难行,想当年诸葛亮北伐,也是准备了数月之久的,更何况刘备刚占领汉中,兵力损失比较大,正在急于恢复军力。对于关羽,一开始就知道他不可能占领许昌,只是要他出兵牵制,一旦战局有变,立即撤回荆洲,曹操进攻荆洲,必然伤害孙权的利益(孙权此时有半个荆洲),孙权和关羽两路军队足以让曹操主力陷入第二场战争的泥淖中,这时,蜀汉就可以出兵夺取西凉了,这是刘备的如意算盘,而这个时期,马超一直在汉中一带做着准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备直到公元221年才讨伐孙权,他得把汉中的兵力调集下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关羽的北伐并非是想直接摧毁曹操集团的中心,而是类似围魏救赵的牵制曹军主力,方便刘备在西线动手,给马超制.造占领西凉的机会。但是可惜,刘备和诸葛亮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关羽只顾着北抗曹操没能执行东和孙权的计划。
当初诸葛亮嘱咐关羽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关羽彻底粉碎了他的计划,我们可以看看关羽在荆洲所做的,一,孙权想结亲,关羽说,“虎女安嫁犬字。”二,关羽北伐,陷入僵局,孙权表示可以出一军增援,关羽说,“你个兔崽子小看我,等我拿下襄阳就灭了你丫的。”三,关羽北伐兵粮不济,于是果断抢了孙权囤积的兵粮。把孙权得罪到这种地步,人家孙权好歹也是江东的老大,这不是找死吗?难怪孙权最后捉住关羽后要杀他了。于是吕蒙白衣渡江一举击败关羽,伟大的蜀汉狂人,就此光荣挂了。
至于为什么关羽如此恨孙权,实际上早在汉中之战开始前,孙权曾经索要荆洲,刘备不许,于是鲁肃,吕蒙直接出兵,迅速从关羽的眼皮底下兵不血刃的占领了长沙等三郡,后来和蜀汉军针锋相对,诸葛亮和刘备考虑到联盟是关键,于是和孙权和谈,平分了荆洲,但是作为统帅的关羽这可是奇耻大辱啊。所以一直痛恨孙权,但是他并不明白,身为一个战区司令,被情感冲昏了理智是最要不得的,所以今后的日子看似羞辱孙权羞辱的很爽,最后兵败身死,直接导致蜀汉复国的大计失败,这才是关羽一生最大的失败。
关羽之死能怨谁?当荆洲争执的时候,蜀汉主力远在汉中,怪刘备无兵增援,刘备没有撒豆成兵的水平,加上那时交通不便,关羽返回荆洲的时候又败得太快,神仙也救不了他,刘备实际上直到两年后才集结起5万人马进攻东吴,在219年10月,刘备刚取得汉中没几个月的时候他怎么去增援关羽?怪诸葛亮没有看好关羽?实际上此时的诸葛亮大部分在做政治工作,那时还不流行锦衣卫什么的密探,总不能监视着关羽的一举一动吧,再说诸葛亮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对所有的事情,即使他已经明确了事情,手下的人是否能够完全按照计划行事也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了的。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怪领导的,一出事就先埋怨上面,尤其是自身水平有限的时候。关羽之死怨不得别人,是他自找的,政治上低级的失败是无法用军事上的胜利来摆平的,归根到底,关羽不过一介武夫,不懂得灵活处理外交事务。
前线军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