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二十七日和二十八日,驻藏大臣庆麟奏称:巴勒布廓尔喀头目苏尔巴尔达率兵入寇,抢占了后藏的济咙、聂拉木,围攻宗喀,现在前后藏俱在严备,卫藏兵力不敷堵截,已飞咨四川调兵应援。
巴勒布廓尔喀又被称作巴勒布、廓尔喀,后来叫尼泊尔。此时廓尔喀势力强大,正想对软弱的唐古特人(西藏人)用兵,遂借原班禅六世之亲弟红教大喇嘛沙玛尔巴的投奔和西藏噶布伦索诺木旺扎勒苛索廓尔喀商人,出兵侵入后藏。
乾隆一向十分重视西藏的安全,立即连下谕旨,责令驻藏大臣尽力抵御,四川总督、提督派兵四千名,由成都将军鄂辉统领,赶往西藏御敌,将达赖、班禅移往青海泰宁居住,以保护他们的安全。他又派熟悉藏情会讲藏语的御前侍卫、理藩院侍郎巴忠为钦差大臣,入藏主持用兵事宜。
西藏噶布伦因藏兵疲弱,无力抵挡敌军,派人与廓尔喀议和,双方议定,西藏噶布伦每年交银元宝300锭,回赎聂拉木、济咙、宗喀三处地方。钦差大臣巴忠、四川提督成德、成都将军鄂辉同意此议,但是他们知道,皇上决不会接受出银赎地的不平等条约,便编造谎言,伪称敌酋悔过投诚,认罪退地,乞求封王纳贡。乾隆不明真情,批准了巴忠等人的奏请,于五十五年正月,赐廓尔喀使臣宴,封廓尔喀王子喇特纳巴都尔为廓尔喀国王,封其叔巴都尔萨野为公爵。一征廓尔喀就这样极其荒唐地结束了。
尽管巴忠等人绞尽脑计,精心编造,阴谋一时得逞,但谎言终究不能长期掩盖事实,这场欺君误国大案的真相很快就大白于天下,因为,廓尔喀又入侵后藏了。
二征廓尔喀
原来,当初议定,西藏噶布伦每年要向廓尔喀交银元宝300锭,每锭重32两,西藏根本交不起。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初,廓尔喀以西藏欠债不还失约为借口,发兵入侵,很快攻占聂拉木、济咙等处,八月二十日进围班禅住地扎什伦布,随即攻占此寺,大肆抢掠,将塔上镶嵌的绿松石、珊瑚、金塔顶、金册印等抢走,金银佛像抢去大半,一时藏中大乱。班禅因早已被驻藏大臣移往前藏而得免于祸。
乾隆于八月二十二日知悉大怒。巴忠畏罪投河自尽。不好的消息不断传来。驻藏大臣保泰惊慌失措,竟奏请将达赖、班禅移至青海泰宁,幸被达赖拒绝。总督鄂辉、将军成德畏敌怯战,御敌无方,拥兵四千余名,听任敌军大掠之后安全退去,又不猛攻余兵。乾隆感到,不派大军进剿,难以收复失地,更难制止廓尔喀的再次入侵,于是下定决心,委任新帅,准备大举征讨廓尔喀。
当然,征廓很不客易,气候恶劣,山路峻险,敌军凶悍,满兵水土不服,不习山战。一征廓尔喀之时的成都将军鄂辉、四川提督成德,都是行伍出身的勇将,征准平回,征缅甸,打金川,定台湾,身经百战,军功累累,分别由前锋累次升迁,任至将军提督,这两位勇将都对廓尔喀畏惧,不敢进攻,可见征廓之难。
此时,乾隆已是年逾八旬的高龄老人了,一般人,甚至哪怕是曾经意气风发的名臣名帅猛将,到了这个岁数,也只有认命养老了,不可能再生雄心,攀越重重难关,远征强敌于几千里之外。可是,乾隆却宝刀不老,壮志仍在,为了保卫大清疆域,确保西藏安宁,他决定不畏艰险,二征廓尔喀。
廓尔喀贡马图他凭借历次征战的经验教训,仔细分析敌我双方情形,最后选择了最佳的作战布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委任得力将帅,授一等嘉勇公、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福康安为大将军,二等超勇公、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大臣;二是挑选精锐将士。此时满洲八旗已是军威不振,绿营兵疲弱怯战,乾隆乃另辟新径,重用索伦和川西地区的屯练土兵(即藏兵),调索伦达呼尔兵1000、金川等屯练士兵5000、察木多兵2000,并派御前行走护卫的巴图鲁、乾清门侍卫章京(皆勇猛之人)额勒登保、永德、珠尔杭阿等一百员作为核心,分率14000名官兵征战;三是筹办大量银米器械枪炮,仅五十六年九月至五十七年二月的半年里,就准备了600万两银子,供军需用费;四是确定用兵的方针、目的和重要策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军的目标是直取其都城阳布,征服整个廓尔喀,战术是精兵深入,“捣穴擒渠”。随着形势的变化,后来他又修改了目标,指示前方,能灭其国,固为大胜;万一不行,也可乘胜允降班师。
大将军福康安、参赞大臣海兰察等将帅,遵照圣旨,于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率锐卒约6000人出征。五月初,攻擦木,此地两山夹峙,中亘山梁,惟一径可通。廓尔喀军“据险拒守,拼死抵御”,清军猛攻,歼灭守军二百余人,打了第一个胜仗。接着,交战于噶尔辖尔甲山梁,斩杀敌兵三百余人,海兰察马足受伤。再往前,成德与穆克登阿攻克聂拉木,海兰察与御前侍卫台斐英阿督索伦兵往来冲击,头等侍卫阿满泰等将弁奋勇厮杀,歼敌一千余人,攻克济咙。五月中,清军已尽复失地,敌军退还本境。
济咙西南皆崇山峻岭,道路险恶,“高山夹峙,窄径崎岖,较金川尤为险阻”。距济咙80里有热索桥,渡桥即廓尔喀界,河面宽广,枪弹不能射敌,敌军据险死守。福康安、海兰察暗遣头等侍卫哲森保等领兵翻越两座大山,绕至热索桥上游,斫木编筏潜渡,疾驰猛攻守军,福康安乘机统兵搭桥,两路夹攻,敌军仓卒败走。五月十七日清军渡桥,进密里顶大山,沿途“陡崖高磡,乱石丛接”,“山重叠无路径”,“无平地可搭营”,“路逼仄,不能驻足”,大帅、将领、士卒“皆露宿崖下,实甚劳苦”。五月二十二日,双方激战于协布鲁克玛,清军猛攻,焚敌垒5座,斩三百余人,破木城石卡,敌军败走。清军继续前进,沿途“林深箐密,路径险峻”,东觉岭两崖壁立,中隔横河,水深流急,“士卒复皆穿,跣足行石上,多剌伤,又为蚂蝗啃啮,两足肿烂”。地阴多雨,“大雨如注”,“夜则成冰雪”。清军将士艰苦行进,奋勇冲杀,屡战屡胜,先后攻克东觉岭、雅尔赛拉等木城,杀敌4000,深入廓尔喀境内700余里。七月初进攻甲尔古拉、集木集,离都城阳布仅数十里。双方恶战,福康安因屡胜而“骄满”,疏于指挥,率领部分士卒冒雨仰攻二十余里,遭敌军伏击,“木石雨下”,清军“且战且却”,势甚危急,福康安亲身督战,幸好海兰察隔河接应,御前侍卫额勒登保扼桥力战,鏖战两日一夜,敌军始退。这一战,清军克大山2座、大木城4座,石卡11座,斩敌将13员敌兵600名,清护军统领、御前侍卫台斐英阿,二等侍卫英赍等人亦阵亡,“死伤甚众”。
这时,廓尔喀王叔巴都尔萨野因清兵猛勇,连战连胜,自己失地数百里,难以继续交战,便连遣使者“乞降”求贡。福康安也因甲尔古拉一战损失重大,不可能攻克阳布消灭敌国,同意议和。乾隆帝担心福康安重蹈当年将军明瑞深入敌国粮尽援绝败死荒郊的覆辙,一再谕令福康安允降收兵。双方都有停兵诚意,遂达成协议,清军撤回西藏。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册封拉纳特巴都尔为廓尔喀国王,五年一贡,从此双方关系密切,友好往来。
乾隆在用兵之时,就在仔细思考变起之因和将来安定西藏之法,他联系从康熙到今天一百余年西藏历史实际,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这就是噶布伦专权,驻藏大臣虚有其名,他决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使驻藏大臣牢固掌握藏区军政大权,西藏严格隶属于中央。他在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上谕中,痛斥噶布伦专权横行,滋生事端,祸害藏地,廓尔喀两次入侵,均与噶布伦“起衅”有关,剥夺其权。不久,他又下谕,将噶布伦及戴绷、第巴等官员的任用权夺了过来,规定戴绷等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商议拣选补放;噶布伦缺出,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拟定正、陪名单奏报,由皇上钦定。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他又下谕,建立金奔巴瓶制,规定达赖等大喇嘛的化身呼毕勒罕,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对众拈定”,上奏朝廷。
大将军福康安等人,遵循谕旨,提出方案,会同达赖商议改定,经皇上批准,于乾隆五十八年颁布了《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共29条,明确规定了中央政府拥有管辖藏区政治、军事、经济(租赋、银钱)、外交、外贸等各个方面的最高权力,在宗教上也有很大权限,达赖、班禅等大喇嘛的呼毕勒罕,需经清政府掣签挑选和批准,各呼图克图违犯国法,将受到中央政府严厉制裁,西藏进一步直隶中央。
《圣武记》盛赞乾隆治藏之功说:“自唐以来,未有以郡县治卫藏如今日者”,“自元明以来,未有以齐民治番僧如今日者”,“高宗神圣,百族禀命,诏达赖、班禅两汗僧当世世永生西方,维持教化。故卫藏安,而西北之边境安;黄教服,而准、蒙之番民皆服”,“盖至金奔巴瓶之颁,而大圣人神道设教变通宜民者,如山如海,高深莫测矣”。
2005年 来源:Tom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