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二战德国手榴弹简介(超级组图)

(2009-02-18 18:02:57) 下一个




德国人在二战中装备的手榴弹型号很多,但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还是德国两种战前研制和装备的高爆手榴弹:M24式长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 24〕和M39式小型卵形手榴弹(Eihandgranate 39)



其中又以M24长柄手榴弹广为人识,手持MP38腰挎M24是当时德国兵在军事影集中的典型造型。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曾广泛使用过带长柄的这类传统造型的手榴弹,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德军对其进行了多次改进,于一九二四年改进定型。

M24式的弹壳将原型的整体式铸铁弹体改为薄钢板冲压成型,弹体内填充TNT炸药,弹体安装在一个中空的木制手柄上。依靠杠杆原理,M24式可以比卵形手榴弹投掷得更远。

其拉发火管是一个独立的部件,由拉线、铅管、小铜套、摩擦线圈、延期药管/雷管套和雷管等零部件组成,靠摩擦发火引燃雷管的,摩擦线圈放置在小铜套内,拉毛铜摩擦线穿过小铜套,与延期药管相连,使用时旋开木柄尾部的金属盖,拧开后露出一段涂有瓷粉的拉火索,往外拉拉火线索,摩擦线与线圈摩擦发火,点燃延期药管,进而引爆雷管和主装药,使战斗部爆炸,整个过程约有四~五秒的延迟。


M24及其发火装置剖视图

M24手榴弹体积较大,在战斗中德国士兵通常将其插在皮带上或插入长统军靴中。大量搬运时使用一种薄金属板冲压的包装箱,每箱可以容纳十四枚。在反坦克和阵地攻坚作战中M24手榴弹还可以集束使用以增加破坏力。德军士兵用铁丝将七枚M24绑扎在一起,周围六枚去掉木柄减轻重量,中间一枚保留木柄作为起爆引信。同样也可以将中间的木柄去掉换上压发引信作为地雷使用。



在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三年该弹又进行了两次改型,但基本结构未变。到了战争后期,由于战争物资匮乏,德国的长柄手榴弹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变形,曾用混凝土或木头代替最初的金属弹体。


集束M24手榴弹

德军的M39式卵形手榴弹是一种小型的轻型手榴弹。其威力比常见的长柄手榴弹要小一些,投掷距离也比长柄手榴弹近一些。M39式手榴弹弹体内填充TNT炸药。使用时旋开顶部的一个金属帽,然后打开露出的金属环靠摩擦点燃导火索。同长柄手榴弹一样,TNT炸药在延迟四~五秒后爆炸。M39式手榴弹也用一个薄钢板制作的容器作为包装箱。单兵携带是利用弹尾的金属环悬挂在装具带上。



M39特写



 

M39式手榴弹体积小,比M24式携行方便,士兵在战斗时可以多带一些或在基数固定的情况下减轻负荷,故伞兵一类的突击部队使用较多。



酷哥A:来个M24,给我别皮带上!



酷哥B不屑的别过头去:一个M24算什么?M24、M39我每种都有一堆!

欧洲轴心国军队如意大利、罗马尼亚等都曾装备过这两种手榴弹。我国在抗战初期也曾大量使用M24及其仿制品。

主要技术指标

M24式长柄手榴弹

弹重: 0.61kg
战斗部重: 0.17kg
装药: TNT
全长: 355.6mm

M39式卵形手榴弹

弹重: 0.23kg
战斗部重: 0.23kg
装药: TNT
全长: 134.6mm


以下由 Cat 发表:

这个就不多说了,虽然是很常见的东西,但是要说清楚很难。

补充一点:M24后期使用过各种弹体材料,主要原因是资源匮乏,同样装药也有使用阿马托尔〔硝酸铵〕替代的,其实结构可以参考中国六七式手榴弹,初尺寸外结构完全相同。

德国手榴弹好象都使用摩擦发火〔拉发〕、延期雷管起爆。

从本质上讲这些都是进攻手榴弹,主要靠爆炸冲击波和少量弹片杀伤对手,防御战斗时威力不足。



以下由 FG-42 发表:

M39是预制破片的吧?

以下由 赤色党卫军 发表:

不是预支破片的。



以下由 Cat 发表:

德国手榴弹都是进攻手榴弹,主要靠冲击波杀伤。M39只是薄金属皮冲压成的弹体,没有任何强制破片产生的手段。

德国在大战中研制和改进的手榴弹

在大战中的德国手榴弹消耗非常惊人,特别是辽阔的东线战场开辟之后,手榴弹的生产几乎赶不上消耗。这主要是因为绰号“马铃薯捣碎机〔Potato Masher〕” 的M24生产过程过于复杂,产能偏低造成的。虽然生产厂家开足马力并在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三年两度推出简化工艺的小改型,但仍然无济于事。而生产简便的M39卵型手榴弹因为威力和投掷距离都不如M24,因此不受普通野战部队欢迎。

于是军方在一九四三年责成生产厂家研制一种全新的长柄手榴弹,要求性能与M24相近,但必须大幅简化生产工艺,这就是M43型长柄手榴弹。说是全新设计,但实际上为了缩短研发周期是在M24基础上作较大改进而来的。

M43最显著的外观和结构特征就是把拉发装置移到了弹体底部,这样手柄就只是简单的一根实心的木柄,不需要象M24的手柄那样掏空,从而大大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M43的发火装置参照M39卵型手榴弹,一个外露的圆形金属帽,旋开后拉动金属环摩擦点燃导火索。这种设计使得M43不能象M24那样立放在地上,这是M43一个小小的缺点。M43的其它性能特征都与M24类似。

M43分早期型和晚期型,早期型的M43有一个带坡度延伸的圆柱型弹体,这样的弹体使M43易于捆绑使用和运输。晚期型的M43将弹体改回象M24那样的常规圆柱型,这样能使木柄更加牢固的固定在弹体上,并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生产时间。

象M24一样,大战中M43使用过各种替代材料来生产。

以下为早期型M43





以下为晚期型M43





在三九年型M24的基础上,应军方的要求开发了M39型发烟手榴弹,用发烟剂代替了弹体内的TNT。一九四三年开发了改型四三年型M39发烟手榴弹,采用了更有效的发烟剂,外观上手柄顶端形状的不同可以分辨这两种发烟手榴弹。


三九年型M39发烟手榴弹


四三年型M39发烟手榴弹

二战期间德军没有装备专门的防御手榴弹。但M24和M43长柄手榴弹的弹体都可以装上下图这种刻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变成防御手榴弹。






也有淡青色的



M24除了用破片套来增加杀伤力外,也有直接加厚弹体并刻槽的亚型号

长柄手榴弹通常放在胸前的弹袋或腰间的硬式弹排中,一对弹袋/排通常放六~八枚,德军弹袋/排的款式繁多,下图是其中一种弹袋。



全家福



德-英-中名词对照

Stielhandgranate - Stick Grenade - 长柄手榴弹
Eihandgranate - Egg Grenade - 卵型手榴弹
Nebelhandgranate - Smoke Grenade - 发烟手榴弹
Splittering - Sleeve - 衬套、弹套



以下由 Cat 发表:

那个单独的黑色破片套上少了重要的环形钢丝夹。这个东西很重要,没有它就不能固定破片套。其实这种结构存在很多缺点,破片套的固定不牢固,投掷时会出现分离情况影响威力,另:使用摩擦发火引信的弹药对训练要求高,而且安全性差,个人以为还是美国式的翻板击针引信最为安全可靠。

以下由 赤色党卫军 发表:
当然是翻板击针引信安全,不过摩擦发火引信使用也有它灵活的一面,况且相对来说德军训练较好,应该能把这类风险减到最低。还有同志你怎么看M43的设计?好像战后没有再出现过,我认为挺有趣的说。



以下由 Cat 发表:
纯粹是个人意见:M43的设计基本上是战时应付需求的应急设计,如果放在战前或战后可能都不会通过。其实有柄手榴弹最大的问题是手柄的废重,在相同重量下〔相对无柄〕威力偏小,而相同威力下重量大;而且手柄的位置影响弹体破片的分布;同时尺寸大,影响携带。这也是战后至今大家都发展无柄手榴弹而有柄手榴弹已淘汰的原因。

另:投掷距离上的差距通常仅表现在立姿有准备投掷时,跪姿和卧姿投掷距离基本无差别。但对于手榴弹这种近战武器,考虑到步兵近距离火力的密度,通常很少有立姿投弹的机会。



以下由 赤色党卫军 发表:
我只是觉得这么设计有趣而已,况且这样设计可以简单的把手柄拆下来将弹体当柱状手榴弹使。关于投掷距离,我军作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同重量长柄弹和卵状弹的投掷距离基本是一样的。



以下由 Cat 发表:
卵状弹的投掷距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外形要和手,握持方便可靠,战争期间很多手榴弹使用圆柱外形,对不同手形的握持有一定影响,投掷起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投得很远的。



以下由 赤色党卫军 发表:
嗯,当然是长柄跟卵状比,柱状的超不好投。不过长柄的有个好处卵状一定比不上——在肉搏的时候可以作锤子。这种使法在对越反击战时还很流行的。M43在这种用途下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实心的手柄很结实,不会出现象M24或六七式那样砸在敌人脑袋上把手柄折断的情况。



以下由 Cat 发表:
M43锤子不太安全。你想既然是猛砸敌人就是不想同归于尽,M43发火元件在顶部,要是被砸的想不开弄开引信要和你同归于尽怎么办。所以M43锤子不安全,我还是要用M24锤子,就算打断了木柄在手里还可以当匕首捅吗,我们用啤酒瓶子的时候不都是这样吗?



以下由 赤色党卫军 发表:
那倒是。不过木头匕首到底有没有用啊?


下面几种是德国在一战时使用的手榴弹
从中可看出后来型号跟它们的传承关系






 


作者:赤色党卫军   来源:战争的艺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