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从八旗军兴衰看军队管理如何影响战斗力生成

(2009-02-03 09:17:35) 下一个


从八旗军兴衰看军队管理如何影响战斗力生成
2009年02月   来源:解放军报

 
明朝后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立了一支“攻则争先,战则奋勇,威如雷霆,势如风发”的八旗军

    八旗军创建前期,作为满清王朝创业立国的主力军,其全部兵力最多时不超过20万,却能接连战胜在总兵力对比中占很大优势的明朝军队和大顺军,顺利占领了北京及中原北部地区。

    这支军队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化管理。

    八旗源于女真部落的武装组织。在早期的女真部落中,有一种自愿组织的“牛录”战斗体。女真民族对内对外作战,都采用“牛录”的形式组织部队。

    随着军事力量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原始的牛录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女真战争的需要。从公元1583年开始,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首领先后对“牛录”这种组织形式加以改造,充实和强化了军事性管理。例如:按照以地域为主、以血缘为副的原则进行组合,按照武器装备和作战性能,将武装力量区分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串赤为牛皮盾牌)和能射军。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创立了“牛录”的上一级组织——旗。这级组织以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帜命名,分管各“牛录”。这种四旗制度延续了14年,由于“归服益广”,四旗制度又发展成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制度。

    在女真族传统的具有围猎和战斗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八旗军制,实行行政、军事、生产一体化,在管理上体现出具有女真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既适用于平时生产,也适合于战时打仗,提高了军队的管理效应。在辽阔的平原地带作战,这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比以步兵为主的明朝军队机动性更大,战斗力更强。这也是八旗军在萨尔浒、辽东等战场上大胜明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旗军固有的弊端是实行子袭父职的世袭管理制度,这是对战斗力的弱化。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其子孙户口籍贯也要按此旗注册,不许外籍人假冒入旗,也不许旗人远离本旗居住。

    八旗实行世袭兵役制,旗兵在年满16岁以上的旗人中挑选。靠这种官兵世袭制,奴隶主贵族永享高官厚禄,将帅军官“世袭罔替”、“世袭诰命”,儿女还享有爵位,一代代世袭,永世不变。

    八旗军入关后,以高贵民族自居,享有种种特权,虽有失职,也不受影响,即使犯法,也不受当地政府受理,只受旗内处理。这一做法助长了满族上层贵族的优越感,削弱了竞争机制,不利于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八旗军的衰退埋下了祸根。

    八旗军采取国家发展经济和旗丁自筹经费的军需管理制,比明代的招募制优越,但由于后金政权长期不断地进行战争,大批青壮年应征从军,不得不卖牛典衣,卖马制装,家私微薄,破坏了生产。许多人听说应征,就抱着妻子家人痛哭。为了分享一份“战利品”,军人在打胜仗后,肆行屠杀抢劫,使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

    军队管理变革不同于武器装备和战术技术,是一种隐性的变革,从某种角度看,这是隐藏在武器装备和技术发展背后的深层次的变革,它对军队战斗力生成机制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曾经作为黄埔军校教材的《曾胡治兵语录》提出:管理部队要以勤为本,久弛必难应敌;训练部队要做到修养其精神,锻炼其体魄,娴熟其技术。

    清朝中期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未能认真执行。八旗军在军纪上、生活上腐败不堪,官兵贪图优惠待遇,迷恋安逸生活,训练雇人顶替,行军要民丁抬轿,结果成为不堪一击的老爷兵。

    随着汉族地主阶级建立团练和勇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而起,八旗军逐渐失去了昔日雄风。(蔡仁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