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联合作战指挥员:我军下一场战争的指挥者

(2009-02-02 08:23:22) 下一个

联合作战指挥员:我军下一场战争的指挥者
2009年02月   来源:解放军报


驰骋雪原 解放军报发

    军事变革重点话题

    一份划时代的协议书

2004年初,沈阳军区主动协调战区内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军地院校等18家单位,宣布成立“沈阳战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协作区”。

    5年后的今天,记者调阅当年那份协议书,发现协作区名称中的“新型军事人才”,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义: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成员,也扩大至25家。

    让记者久久凝视的,是当年18家单位的联席签署。

    签名成盟,这让人联想起30年前安徽小岗村那份摁满“红手印”的协议书。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那些“红手印”成为被反复解读的“历史符号”。

    同样,记者眼前这薄薄的几页纸,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全军第一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协议书,记录着共和国军人面向未来战场的选择和承诺。

    面对它,记者试图去求解:它记录着怎样的一段往事,又将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战争“变脸”,催促三军部队跨越“军种鸿沟”,面向联合作战,盘活指挥人才培养资源

    面对东北版图,黑吉辽三省的形状,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一块横卧千里的棋盘,一个伸向海洋的问号。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这巧合似乎在昭示:这块土地,不光是冷兵器时代孕育八旗铁骑的摇篮,还应当是一个现代战争三军联合的大战场。

    然而,当记者伫立在鸭绿江“断桥”之畔,这里的军人们也对记者讲起许多关于“鸿沟”的往事——

    当年从朝鲜战场凯旋的陆军部队,有不少归建于沈阳战区。让世界惊呼“红色中国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的人民空军主力,正是如今驻守长白山麓的沈空航空兵某师。从1955年起,人民海军舰艇部队驶入辽东半岛旅顺口。在当年抗联转战的深山密林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也盘马弯弓40年了……

    但是,长期以来,军种齐全的沈阳战区在训练中各家却是“井水不犯河水”。深深的军种鸿沟,使三军训练场即便近在咫尺,仍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辽南一隅,担负海军某军港要地防空任务的空军某地空导弹部队,尽管作战使命与海军有不解之缘,但哪怕是海空两家组织一次最小规模的联合演练,计划文书也要到北京转一个大圈子……

    三军训不到一起,何谈人才的交流?海军某驱逐舰支队38岁的“大连”舰舰长李烈就是大连人,谈起与自己一起参军的高中同学很感慨:“同学们都很优秀,都是陆海空部队的一线指挥员,都在大连附近当兵,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只有过年走访时才能聚在一起。一起聊,也谈不拢,陆军的同学不知道我的舰炮能打多远,我也不知道空军的同学打起仗来能帮我什么忙。”

    一年一次聚会,年复一年谈论着联合组训、军种交流。但是,世纪之交,国门之外已是战火四起。眺望波斯湾、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李烈和他的同学们骤然发现,与他们同龄甚至更年轻的国外同行,正在驾轻就熟地驰骋在三军联合大战场。

    装甲营长可以呼唤舰长火力支援,飞行员可以听从坦克车长的调遣……当战争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军种迈向陆海空天电的多维体系,外国同行的表现反衬出中国军队指挥员联合素质的缺失!

    不能再等了。战争“变脸”,催促三军必须跨越“军种鸿沟”,面向联合作战,盘活指挥人才培养资源。

    “军区”也是“战区”的奥妙何在?在现行体制框架内实施顶层设计,描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路线图

    长久以来,当改革举步维艰之际,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动辄归咎于体制。往往一旦谈到体制,思想的快车也就撞上了“南墙”。

    军种垂直领导,缺乏横向渠道。然而,正是这堵“南墙”,让沈阳军区业务部门的同志们萌发了一个想法:既然不可能推倒它,那么能不能穿过它?

    回首往事,沈阳军区干部部领导这样说:之所以能“穿”,是因为这堵“南墙”不过是思想的樊篱。我们在想:“军区”也是“战区”的奥妙何在?

    这个答案,其实就在四海皆知的《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里——

    “军区(战区)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军事组织,是中央军委派出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于是,2004年,沈阳军区主动履行职能,协调战区内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军地院校等18家单位,宣布成立“沈阳战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协作区”。

“军地联合、区域协作、优势互补、共育人才”,“自愿参与、平等互助、自由组合、共同受益”。这32个字,是签署协议时的宣言,也是协议生效5年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路线图。

    ——先来看看路线图的制定者:沈阳军区,有一个“人才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军区党委的领导下,由军区一名副政委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分工,并建立起军区四大机关协调工作机制。在这个顶层设计层面,军区以党委名义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培养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

    沈阳战区,有一个“人才建设研究室”,由中组部、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的8位知名专家学者担纲顾问。从2007年起,这个机构的年度例会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内涵外延、素质结构、培养重点、培养模式和政策机制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创新性和操作性的成果。

    ——再来看看这张路线图延伸出的机制链条:“入学培训—实践锻炼—考核评估—选拔任用—奖惩激励”,环环相扣形成稳定性、长期性甚至是强制性的政策保障。以“实践锻炼”为例,军区政治部领导这样解读:“这一环节,包括交流培养和重大军事活动观摩两个机制,对步兵部队与军兵种部队、作战部队与非作战部队、军以上机关与基层部队、内地部队与边海防部队的干部交流轮岗全部加以科学规范、量化指标、细化方法;对各种联合训练、联合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各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跟训见学的规定细到战位、落到岗位。”

研讨战法 解放军报发

    当“联合履历”成为陆军指挥员的自觉追求,根深蒂固的“大陆军”观念也就不攻自破

    2009,农历春节。沈阳战区人才建设办公室正紧锣密鼓筹备即将在3月召开的年度联席例会,就像农家备春耕,他们也在选良种……

    长白好大雪,部队冬训忙,去年赴战区内外的军兵种部队交叉代职、到各类院校学习深造归来的数十名指挥员放下行囊,就冒着风雪奔赴冬训场……

    记者记录的这两个场景,是协作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作用的真实写照。

“代职、上学,过去是不想去,逼着去;现在是主动去,抢着去。”春节前,从广空代职归来的某集团军副军长盛斌,和从国防大学深造归来的军区宣传部部长刘红军恰巧同一天回到沈阳。说起收获,他们的感触不约而同:跨不出本军种门户,“联合”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到联合的大课堂洗脑,就摸不到“联合”的门、看不清“联合”的路。

    的确,这个协作区最初的“换岗培养、交叉锻炼”规划就出手不凡:跨多军兵种部队代职,跨多军种院校培训,跨岗位任职,跨地域交流。

    一本厚厚的花名册,见证这一“大手笔”带来的“大效益”——

    目前,沈阳军区作战部队领导班子成员有近二百名经过院校交叉培训,百余名经过跨军种代职或见习,每个班子都有2名以上具备双重岗位、双重经历、双重兵种和双重环境锻炼的成员,87%的主官具备了两种以上经历,近万名团以下干部进行了军、政、后、装岗位互换,4000余名兵种干部进行了专业互换……

    这几乎是一种滚雪球式的推进。周而复始中,参与者逐渐认清一个趋势:没有“联合履历”的指挥员,今后是不会走多远的。

    当“联合履历”成为陆军指挥员的自觉追求,根深蒂固的“大陆军”观念也就不攻自破,指挥员们的视野和胸襟变得更加开阔。

    曾任沈阳军区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的胡承山,是记者的老朋友,即将从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副政委的代职岗位归来。这些天,他正在军港夜以继日撰写代职体会报告,因为沈阳军区政治部领导早在他代职之初就交给他一项任务:“好好考察学习海军,写好报告,要在政治部干部大会上讲!”

    走向蓝天,走向海洋,走向导弹阵地……如今,这个协作区同样迈开了走出国门的步伐。目前,沈阳军区团以上班子成员中63人拥有出国军事留学和考察经历,近200名指挥员曾执行出国维和、担任军事观察员任务。对此,军事科学院一位将军这样评价:“丰富履历,陆军的同志最主动。这是因为,联合作战,陆军的需求最迫切!”

    “我们的指挥员最缺少什么?”一个问号引发深层思考:懂联合作战,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懂军种技术

    在协作区,一份正在酝酿中的培训名单引人注目。

    这次培训的学名叫:“一次调学分赴多所军种院校培训”。具体说来,是将选派30名陆军师团职指挥员,赴海军指挥学院、空军指挥学院和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完成各为期1个月的学业。

    3个月,3个军种,30名万事缠身的一线指挥员,将在阳春3月启程去尝试这前所未有的经历。放在过去,这简直是梦想。

    今天,它成为现实。大雕塑家罗丹说,世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指挥员最缺少什么?正是这个问号,引发了协作区的全新思考。

    海军某基地一位领导讲起一则典故: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院——柏拉图学园。在长达900年的时间里,在这所学院的大门刻着这样一句话:“不懂几何学者禁止入内!”他认为,从这个角度考察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未来战场的大门前应有这样一句话:“不通晓军种技术者禁止入内!”

    不懂军种技术,就不懂军种战术,也就难以实施联合作战。于是,近年来,协作区一次次吹响了学习军种高新技术知识的号角: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建立师团职领导干部高科技培训基地,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办指挥干部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与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联办团营职干部联合作战指挥素质强化培训班……

    某集团军参谋长张岩,曾多次参加过高技术培训并出国留学深造。他认为,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几乎所有新技术都无一例外地被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特别是高技术军兵种。来到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看看,就会发现技术是一片海洋,越学就越能深刻领会苏格拉底所说的“我自知我无知”。

    他告诉记者:海湾战争中,美军最大的伤亡,是一座兵营被“飞毛腿”导弹击中,死伤过百。究其原因,原来是“爱国者”防空导弹上的制导雷达软件存在极其微小的积累误差,而这足以导致数百米的拦截误差。

    “未来战争的指挥员,会面对众多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设置的门槛。不懂技术,只能瞎指挥!”张岩说,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会知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句话,正在恢复它战略意义的本来面目,而不再是军种间隔阂的一句戏言。

 

登艇见习 解放军报发

    从大连到辽南,从辽南到军区,一个训练协作区的“三级跳”,搭建起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大平台

    沈阳军区,是全军科技大练兵的发祥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沈阳军区便在大连地区建立了训练协作区,开创了区域协作训练的先河。    

    2003年,总部在大连组织了“全军军事训练区域协作观摩交流”,大连协作区拓展为辽南协作区。2004年,辽南协作区再次拓展为沈阳战区联合训练协作区。

“这个‘三级跳’,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沈阳军区司令部领导对此感受颇深。梳理沈阳战区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脉络,会清晰地发现另一条如影随形的轨迹:联合训练。

“三军联训,是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最有效的大课堂。”沈阳军区军训和兵种部部长邹小平告诉记者,迄今,联训协作区完成了数百项联训任务,相当于数百堂理论与实践贯通的“优质大课”。

“优质大课”阵容强大。记者看到一份联训领导小组名单:由战区诸军兵种领导和机关人员组成协作区领导机构,下设联训办公室。

    事实证明,这个联训领导体系,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搭起了“高架桥”,使战区诸军兵种训练在各个层面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联在一起——

    通过“互为条件对抗、相近专业合训、寻机自主结合”等方式,战区诸军兵种指挥员每年都要完成数十项联合专项训练;

    按照“互为条件、共同受益”的原则,协作区组织强击航空兵与装甲兵、水面舰艇、防空兵指挥员进行空地、空海、陆空对抗训练,解决单一军种“练无目标、打无对手”的难题;

    以训练内容相近、装备器材相通、作战任务相同为结合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同一要素和专业的指挥员融合训练,实现军兵种间优势互补; 

    借助一方年度正常训练进行协作,在不给另一方造成干扰的前提下,组织陆军防空兵和海军水面舰艇,利用航空兵例行飞行进行对空观察射击训练,航空兵利用海军水面舰艇和陆军地面部队例行训练进行侦察识别和攻击训练…… 

    联合演习出现新景观:陆军不再唱主角。“谁主战谁指挥”,成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成长催化剂

   “谁参战谁参训,谁主战谁指挥,谁参与谁投入。”如今,这18个字成为沈阳战区诸军兵种的共识,这不仅使“训什么”、“怎么训”等联合训练难题迎刃而解,而且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沈阳战区一系列三军联合演习紧锣密鼓。2006年至2008年,协作区连续三年组织了大规模联合指挥所演习。

“谁主战谁指挥”,使陆军在联合演习中不再唱主角。这些年,协作区每年都组织与诸军兵种部队进行联合演习。

    从2007年开始,协作区还指定战区军兵种多支部队探索陆空战术兵团联合作战战法训法,瞄准优化联合指挥流程、构建陆空联合情报信息系统、试验分队指挥员实时引导空中火力突击等一系列战斗力新增长点锻炼指挥员。

“一个课题演三军,多个行动联三军”,由主战兵种设计演练内容,负责组织指挥,极大锻炼了指挥员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5年来,战区军兵种指挥员数百人次参与了联合战役演练的组织筹划。2007年,协作区组织完成了总部赋予的“勇士—2007”实兵演习任务,来自35个国家的55名军事观察员现地观摩。

    2008年,协作区采取“军区搭台、联合唱戏、空军担主角”的形式,组织了某战役集训,空军指挥员破天荒成为“联合中军帐”中的“主心骨”。

   回忆这场演习,空军某指挥所参谋长助理李志田至今兴致勃勃:“过去组织陆空联合演习,空军通常只派一两名联络员作为‘代表’到陆军指挥所‘受领任务’。那次演习,我们派出了几十名空军指挥员,走进联合指挥所,几乎占了指挥员总数的半壁江山!”

    实践创新催生军事素质考核认证体系,“中国版”联合作战指挥员素质图谱呼之欲出

    就在协作区建立的2004年,从华盛顿五角大楼传出一个信息——

    那年,美国国防部在一份文件中,曾这样清晰地表述联合作战指挥员应具备的能力:指挥控制、作战空间感知、综合军事力量运用、聚集后勤保障、部队全维防护。

    那时,我军联合作战理论与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在“什么是联合作战”、“如何实施联合作战”、“什么样的人才算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全军上下一度众说纷纭……

  实践出真知。如今,经过“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协作区”的实践创新,一个“中国版”的联合作战指挥员素质图谱呼之欲出。

    记者看到,在总部下发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人员专业素质考评实施办法》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模型》的框架下,他们对指挥、科技、理论、研究和身体5项素质给出了定性和定量描述,对组织指挥联合作战、掌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战训练基础理论、思考研究重大军事问题和谋划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等能力素质,给予了明确规范。

    数百名师级指挥军官聚集一堂。去年,沈阳军区第一次组织全面系统考核,对联合作战指挥员的知识构成、专业能力和经历阅历作出评估。信息运用、运筹决策、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快速反应、开拓创新等能力,作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度量衡”。

    明确努力的方向,不仅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成长之路越来越顺畅,他们的目光还会超越脚下的路程,投向更远的未来。

    结束采访之际,记者记录下那次考核中,新一代陆海空指挥员对未来联合作战的集体解读——“未来联合战场,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体系中的一个点。作战的关注点不应再固守着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是着力打击对方的关节和要害,破击对方的作战体系。”

    “联合,最初是坐到一起,后来是打在一起,最终是融为一体。作为联合作战指挥员,各军兵种的运用将完全依据不断变化的战场情况,任务随时调整,能量实时聚合,只要能把正确的信息、用正确的形式、传递给处在正确位置上的正确的人和武器系统,谁穿哪个军种的服装已经不再重要了……”

    记者相信,这些声音终将穿越时空,回响在未来战场的点将台前!(薛仁 丁海明 谭东军 时景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