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zt 美国二战“蝙蝠燃烧弹”计划揭秘
(2009-01-07 13:40:49)
下一个
轻灵勇士 美国二战“蝙蝠燃烧弹”计划揭秘 |
李秋玲 戴艳丽
|
《兵器知识》 2008年第1期
蝙蝠在中国文化中是幸福、福气的象征、在北美印第安则深信它们是人类和诸神间之灵媒,而在西方则代表着邪恶和厄运。也许正因为如此,60多年前,在二战伊始,崇尚科技和实用主义的美国人就想出了利用蝙蝠作为武器打击日本本土的主意,并制订了鲜为人知的“蝙蝠燃烧弹轰炸计划”。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最后无疾而终,但今天有人提议将其作为反恐战场的利器重新使用。不管结果如何,该计划的提出与执行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对我们今天开拓武器设计的思路不无借鉴。
牙医的灵感——“蝙蝠燃烧弹”计划的由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出动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珍珠港,仅用95分钟,就击毁击伤美军停泊在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10余艘主要作战舰,美国被迫向日本宣战。此时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尽失,战争力量对比的天平急转直下,偏向了日本。消息传来,美国举国震惊。在经历初期的震惊之后,美国人纷纷向国家最高机构献计献策。这些“点子”从国家政策一直到士兵装备无一不包,充满了奇思妙想。也许因为美国人崇尚科学技术,因此“点子”最多的当属各种充满幻想色彩的武器,其中一个名为“蝙蝠燃烧弹”的设想引起了军方的注意。
提出这一设想的是美国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牙科医生亚当斯。“珍珠港事件”爆发时,亚当斯正在美国南方度假,当听到美国宣战后惊慌失措,匆匆收拾行囊,马上向家里赶。他刚参观过全世界蝙蝠聚居最多的新墨西哥州卡西巴尔岩洞,对这里的蝙蝠印象十分深刻。此前他曾在此停留多天,仔细观察过蝙蝠每晚外出觅食的活动情况,发现蝙蝠有在人类居住的房屋中栖息的特点。因此,在返家的路上他突发灵感:“如果在蝙蝠身上安装燃烧材料,再从飞机上投下,这些蝙蝠不就会自己飞到房屋里,引燃建筑物吗?这比普通炸弹轰炸要准确得多,效果肯定不错。”
带着这样的想法,亚当斯抱着试试的态度,又折返回了卡西巴尔岩洞,专门捉了几只北美洲最普通的蝙蝠——墨西哥无尾蝠。经过研究,亚当斯相信只要设计一种合适的燃烧型炸弹,蝙蝠不经过训练就可以充当“射后不管”的自杀型轰炸机。
罗斯福看好的绝密武器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亚当斯最终在1942年1月12日鼓起勇气,给美国政府战时最高指挥机构白宫写了一封信,建议政府采纳他的点子。在信中,亚当斯附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列举了“蝙蝠燃烧弹”的种种好处它不但可以在高空或进入敌防空火力圈以前投放,实现“防区外打击”,而且这些蝙蝠可以自主寻找目标,实现“射后不管”的智能杀伤。他的这封建议函,随着其它成百上千封“点子”信经过了政府部门的层层审查,而亚当斯的信一直呈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案头。罗斯福也为这一奇思妙想所折服,随后在这封信上附了一张便条,转给了当时的对外协调官杜诺夫上校。便条上批示:“这一建议似乎是一个新发明,充满幻想,但不妨一试。”
杜诺夫遵照罗斯福的建议,把亚当斯的“蝙蝠燃烧弹”案卷送到了“全国发明家协会”所属的“国防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亚当斯的建议进行了详细审查,并由亚当斯当面答辩。最终专家组签署了一份《利用蝙蝠携带的燃烧弹》的文件,并在1942年4月16日提交给了“国防研究委员会”。该文件对亚当斯的设想作了更严谨的说明:“利用大量蝙蝠作为燃烧弹的携载工具,每只携带小型定时燃烧弹,在夜间从专用飞机上在较高高度投放。燃烧弹的定时器,应设定蝙蝠下降到低空,并飞入建筑物内栖息后引爆。由于蝙蝠天生喜欢藏匿在建筑物内,因此如果在城市上空投放,蝙蝠携带燃烧弹进入建筑物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针对日本城市多为竹木结构的建筑更为有效。”
最后,该专家组对这个牙医的建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在报告中称虽然“该建议初看时似乎有些怪异和幻想但经过广泛生物调查和试验后,相信会令人们信服”。该报告最后建议军方将“蝙蝠燃烧弹”设想方案交由美国陆军航空队“尽一切可能,尽快”作出可行性论证。陆军航空队航弹发展部经过讨论,认为这种“蝙蝠燃烧弹”应该属于燃烧武器,而燃烧武器当时属于陆军化学兵团主管。于是“蝙蝠燃烧弹”案卷很快又转到了陆军化学兵团。眼看亚当斯的设想进入了科研工程的轨道,似乎很快就能成为战场上的杀敌武器了。
寻找蝙蝠勇士
正在军方为谁来主管这一幻想武器的研发而你推我让时,性急的亚当斯已经开始了行动。他受军方委托立刻和一组自然科学家出发去寻找筛选用于试验的蝙蝠。亚当斯事后回忆说,“我们考察了近千处崖洞及三千多座矿穴,难以计数的桥梁和住宅。”为了和战争赶时间,筛选小组的科学家自己轮流驾车、日夜兼程,足迹几乎遍布了美国南部的村村镇镇。事后他们才发现小组使用的一辆车竟然跑出了20多万千米。筛选小组搜集了大大小小数千只品种各异的不同年龄段的蝙蝠,为即将展开的试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筛选小组首先对体形较大的犬吻蝠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其能携带400多克的棒型炸药。但这种蝙蝠难以采集,很难形成轰炸需要的较大数量规模,于是退求其次。小组又重点对容易捕获的体形较大的白脸蝠等品种进行了测试,发现这几种蝙蝠只能携带不到100克的重量,与其体形相比实在太小,因为蝙蝠体型大意味着投放数量将减少,也使成功的几率变小。经过反复筛选,还是决定采用前面提到的墨西哥无尾蝠来执行这一计划。它一般重仅9克左右,却能携带15-18克重的物品自如飞行。根据这一试验结果,陆军马上下令在华盛顿附近的马里兰州艾及坞兵工厂专门为这种无尾蝠设计制造一种重量不超过18克的微型燃烧弹。
在设计专用燃烧弹的同时,寻找足够的无尾蝠的工作也马上展开了,这一工作仍由前面的筛选小组完成。这次该小组的运气不错,很快在德克萨斯州西南一处叫兰伊岩洞和另一处叫布纳坎洞的石灰岩洞区找到了他们所见到的最大无尾蝠群落,估计约有两、三千万只。小组成员陆军上尉卡尔对兰伊岩洞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黑家伙趴在岩洞中,密密麻麻占据了整个洞壁,出洞时更是声势惊人,就像一股直径4~5米的黑色旋风,要等5个小时才能出洞完毕。”
对于捕捉这些蝙蝠,该小组倒是驾轻就熟。他们用两根长杆,张开一只大网,置于岩洞进出口处,只需两三网就能捕到100多只,然后将这些自由自在惯了的小家伙装入一辆空调卡车。由于温度急剧下降,这些小动物很快进入了休眠状态。
四处惹祸的“高科技”武器
解决了蝙蝠的捕捉问题后,亚当斯马不停蹄,很快送了些蝙蝠到马里兰州的化学兵团总部,向军方示范蝙蝠是如何携带燃烧弹飞行的。亚当斯的方案遭到了化学兵团官员的竭力反对,他们认为蝙蝠在投放和燃烧弹的最终效果方面都存在太多的不可预测性。但是陆航部最终还是坚持计划,于1943年3月全面启动了名为“散飞性燃烧弹之测试”的“蝙蝠燃烧弹计划”的可行性研究,主要目的是“使用蝙蝠携带小型燃烧弹进入敌方目标”。
陆航部任命路易斯·菲塞尔为该计划的化学组组长,主要负责设计无尾蝠能携带的微型燃烧弹。他在研究中发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曾设计过一种铝热剂燃烧弹,重量只有2千克左右,称为“婴儿燃烧弹”。菲塞尔根据这种炸弹的原理设计了体积更小的大小两种燃烧弹,均用长方形赛璐珞盒子盛装。赛璐珞是一种由硝酸纤维和樟脑制成的无色、易燃材料,当时主要用于制作照相胶卷。设计中在这种易燃盒内注满稠化的煤油,盒子旁边附装一个微型定时引信。方案中小型燃烧弹重17克,能燃起4分钟的25厘米左右的火焰;较大型燃烧弹重22克,火焰可达30多厘米高,燃烧时间为6分钟以上。这一能力足以引燃一般的木质建筑物。
两种炸弹使用的定时引信装置稍微复杂,为一条用弹簧拉紧的细钢丝,钢丝头为撞针。在使用前,将氯化铜溶液注入钢丝经过的一处隙孔,氯化铜溶液的浓度根据所设定的时间不同而不同。这样,氯化铜溶液就可以按设定的时间腐蚀钢丝,钢丝断裂后,撞针即击中点火器,引爆炸药点燃煤油。在飞机投放蝙蝠前,技术人员用外科手术夹子及一段绳子,将上述炸弹盒夹在蝙蝠前胸较为松弛的皮肤上,然后从飞机上将装有蝙蝠的纸箱投下,纸箱在空中300米左右高度自动打开。科研小组预计这些蝙蝠“将飞进住所或其它建筑藏匿起来,然后把捆绑的绳索咬断,将微型燃烧弹留在建筑物的屋檐下”。
1943年5月初,科研小组收集了大约3500只准备用于试验的蝙蝠,开始进行关键的投放试验。为此,陆航部专门从空军调拨了一架B-25用于投放试验,试验前先将蝙蝠放入冰箱内使其进入冬眠状态。在5月21日,从15000米高空投放了5盒蝙蝠,但因蝙蝠尚未从冬眠中完全苏醒,投下后仍不能飞行,参试蝙蝠全部“牺牲”,第一次试验也就以惨败而告终。
此后,科研小组转移到亚当斯最先发现蝙蝠的新墨西哥州卡西巴尔岩洞附近的一个辅助机场继续秘密试验。这一回科研人员把蝙蝠放在有冰块的浅箱中,使其进入冬眠状态,然后再移入纸箱待其部分恢复后再作空投试验。
小组成员卡尔上尉在最近的回忆录中介绍了作业程序“一组人员先准备燃烧弹,一人将氯化铜溶液注入定时器钢丝小孔,另一人用蜡将孔洞封死,再一人用短线系牢燃烧弹和外科手术夹子,同时另一组人员从冷冻卡车中取出处于冬眠状态的蝙蝠,每次50只,由技术人员一只一只处理,最终将待发状态的燃烧弹夹在蝙蝠胸前。”
这次试验使用了1架B-25轰炸机和1架运输机。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再次发生了:一是部分蝙蝠在投放后,仍未能从冬眠中醒来:二是纸箱总是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和高度打开,三是外科手术夹在蝙蝠胸前很难夹稳。为了解决蝙蝠冬眠不醒的问题,科研人员延长了蝙蝠从冰箱中取出的时间,但这一招效果“太好”,蝙蝠在空投中苏醒太快,飞离了目标区,然后一溜烟逃掉了。
在研究报告中记录了此次试验的情况:“在卡西巴尔岩洞使用的蝙蝠平均重9克,携带11克重量不存在问题,18克重量也能胜任,但22克便显得过于勉强,飞不了多远就必须落地。投放试验几分钟后有3只飞到目标建筑,其中1只飞到檐下,1只落在屋顶,还有一只趴在墙上。次日,搜查一座离空投点约3千米远的平房,发现在门廊内有两枚试验弹,屋侧一枚,谷仓内一枚,而试验蝙蝠早已不见踪影。”
以后又陆续进行了多次试验,使用蝙蝠6000余只。到1943年6月,科研人员改进了投放装置,设计了一种专门的降落伞,改进了空投容器的定时打开装置和蝙蝠夹子,同时简化了定时引信,使之工作更可靠。
但持续的试验已经把大部分试验器材毁于一旦,卡西巴尔岩洞附近辅助机场的营房、指挥塔台及其它建筑物,由于天天放火,也早已被烧得精光,试验被迫停了下来。
功败垂成的“X光计划”
到1943年8月,陆军终于对这一每天放火的试验再也无法忍受了,遂将这一烫手山芋找借口移交给了海军。海军将该计划命名为更加神秘的“X光计划”,分配给了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对这一总统“钦定”的计划十分重视,首先派出兵力将德克萨斯州的较大蝙蝠洞穴均看管了起来,保证充足的试验资源。到1943年12月一切准备完毕后,开始首次试验。这次海军陆战队改进了投放蝙蝠的盒子和燃烧弹,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试验中共引起了30次火警,其中22次自行熄灭,其余不得不靠消防员扑灭。这一结果使陆战队大喜过望,因为这说明这一方案完全能够按照设想引起大火,而大火不能持续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因为美国南部建筑不像日本本土上的竹木制民居,主要以土石为建筑材料,二是因为燃烧弹装药少,火焰不足以引发更大的火灾。因此,海军陆战队又订购了新的火焰更强的燃烧弹,准备在次年大干一番。但是当海军高层了解到这一计划需要到1945年中期方可最终完成工程测试进入实战时,遂考虑放弃这一耗资200万美元的计划,为设计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让路。实际上,这时太平洋战争局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美军逐步取得了制空权,已经可以对东京等日本大城市实施凌空轰炸了。这时美军已经考虑对东京使用大型燃烧弹进行轰炸的计划,因此蝙蝠轰炸的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最后海军对该计划的评语是“微型燃烧弹和定时装置的设计及试验已经趋于成熟,但未来战场使用这一武器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因此建议放弃该计划。”
孰是孰非的秘密
放弃的决定使科研小组非常失望,至今亚当斯和卡尔等计划参与人员仍坚持认为,蝙蝠燃烧弹引起的火灾对日本城市的摧毁,可能会比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的破坏力更大。从试验情况来看,亚当斯等人的想法并不是妄想。试验中发现蝙蝠在投放后飞散开的距离可以达到30多千米,这样每投一弹便能在直径60多千米范围内,同时引发千百处火灾。从美军对东京的轰炸情况来看,这一可能完全存在。在1945年3月9日夜里的两个小时中,美国动用了334架B-29轰炸机向东京人口最密集、最容易着火的地区投放了大量凝固汽油弹,造成的破坏前所未有,东京有将近40平方千米的城区遭到破坏,267 171栋房屋被毁。
实际上,对于蝙蝠燃烧弹这看似幻想的想法,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美国战略情报办公室(CIA的前身)曾十分认真地对待。1943年12月曾讨论了这一计划的实施细节,当时计划用船将这些蝙蝠先运到西雅图,然后再转运到离日本较近的其它地点,使用飞机对日本大城市投放。但由于这个计划打击的目标很明显是城市居民,以期打击日本的战争潜力和民众士气,这在西方价值观中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在战后很长时间内美国政府对该计划都严格保密,直到上世纪末,亚当斯等人才通过撰写回忆录等形式,披露了这一计划。2002年公布的英国军情五处间谍李德尔的日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存在。
我们今天来看,这一计划无疑是美国群策群力支持战争的典范,也是武器发展中创新思维的一个榜样。在美国今天针对拉登的反恐战争中,有人提起这一武器设想,认为蝙蝠喜欢栖息洞穴的习性,为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打击恐怖分子藏匿的洞穴找到了一种简单的“撒手锏”武器。不过,今天的美军似乎更相信钻地弹和机器人这些高科技的武器。
从蝙蝠燃烧弹的试验情况来看,它不仅简单而且实用,但最终还是夭折于最后阶段。这是美国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的错,还是繁琐的工程试验的错,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它也会像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爆炸一样,充满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