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海权: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海权兴衰史回顾

(2009-01-06 20:49:29) 下一个

海权: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海权兴衰史回顾
2009年 来源:环球网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认识较晚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海权观念淡漠是近代中国在与世界交往中吃亏的重要原因。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从军事史来说,制海权更是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之一。

葡西两国:称霸海洋百余年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尽管远离欧洲心脏地区,但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比欧洲其他地方更有可能迈出海上探索的步伐。被大西洋和地中海两大水域包围,造就了这里的人民对海洋的渴望;与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长期接触,使他们更具开阔的视野。近代意义上的世界海权就是从这两个半岛国家开始的。

    葡萄牙先声夺人,海上霸权初建

    葡萄牙海上霸权的建立,始于15世纪的亨利王子时代。这位被历史学家称作“航海家”的王子成名于1415年的休达之战,葡萄牙凭借此役一举拿下了北非的休达城,从而控制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从休达载誉而归的亨利对海洋探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亲自参与海船的改造,从意大利网罗大批航海人才,并在里斯本创建航海学校,教授航海、天文、地理等知识。不仅如此,亨利王子还把自己在骑士团一年的收入悉数拿出,装备了几支远航探险队,对西北非洲进行广泛的航海探险。

    在亨利的大力支持下,葡萄牙的航海事业不断发展。1420年,葡萄牙人拓居物产丰富的马德拉群岛,1432年,到达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1441年,葡萄牙人到达非洲,并在返航时带回10个黑奴,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贸易。1445年,亨利王子的船长们穿过沙漠海岸,进入物产富饶的西非海岸,随后拓居西非佛得角等地。到1460年亨利去世时,葡萄牙人已经到达西非的塞拉利昂,并在西非沿岸建立了大批贸易商站。亨利死后,葡萄牙人并没有停止海上探索的步伐,他们先后到达了几内亚、刚果、南非等地,完成了非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航行,并沿河侵入到非洲的内陆地区。

    强大的海权带来了滚滚的财富,东方的象牙、香料和黄金如潮水般涌入葡萄牙。在短短几十年间,传统的农业国葡萄牙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海权为葡萄牙人带来了财富与霸权,财富与霸权则进一步刺激了葡萄牙人扩张的欲望,葡萄牙加快了统治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步伐。

    1487年7月,迪亚士受命于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率3艘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探险,开始了探索通往印度的新航线。然而,非洲南部海域的惊涛骇浪使他们早早结束了这次探险。1497年7月8日,葡萄牙国王任命达·伽马为探险队队长,再次出航。11月22日,达·迦马的船队顺利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8年5月20日,达·迦马如期到达印度南部的贸易中心卡里库特,实现了欧洲人梦寐以求直接到达印度的愿望,也从此开始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霸业。达·迦马之后,葡萄牙人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大规模向全世界扩张与殖民。1500年,葡萄牙人发现并占领了南美洲的巴西。1509年葡萄牙人在印度洋打败阿拉伯人,封锁了红海航路,终结了阿拉伯人对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的控制权。自此,葡萄牙人完全掌握了印度洋的海上霸权。

    此后,葡萄牙人继续向西太平洋挺进。1511年占领马六甲,打开通往西太平洋的通道,随后又占领并控制了科伦坡、爪哇、印尼等香料产地。葡萄牙人基本上垄断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上贸易。1522年9月,经过3年零12天的生死搏斗,葡萄牙的又一位伟大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人类首次从西向东环球航行的壮举。至此,葡萄牙海上霸权的建立以这次圆满的环球航行而划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西班牙深感威胁,加紧发展海权

    其实,西班牙人应当感谢上帝在他们身边安排了葡萄牙这样一个近邻。当葡萄牙这个小兄弟依靠海权迅速崛起时,西班牙除了妒忌外,更感到发展的迫切。1492年,西班牙军队攻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王国——格拉纳达,结束了穆斯林在西欧长达7个世纪的统治。当教堂里庆祝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胜利的钟声还没有彻底消失时,伊莎贝拉女王便决定授予哥伦布海军大将的军衔和新发现土地总督的预封,派遣他远航海外。

    1492年8月3日,信心百倍的哥伦布率领3艘轮船和120名船员踏上征途,西班牙也由此踏上了海上强国之路。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意义经常被历史学家夸大,其实哥伦布1493年9月的第二次航行意义更为重大。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殖民地远征,随行的船只达17艘,共有1200人。这次航行使西班牙基本占领了整个西印度群岛,并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统治机构和多个殖民据点。之后,哥伦布又分别于1498年、1502年两下美洲,完成了对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发现。

    如果说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还多少能称作和平之旅的话,之后西班牙人对南美洲的征服可以说是一场血腥的种族屠杀,其中对墨西哥的征服尤为残忍。当时的墨西哥处于阿兹特克人的统治下,他们建立了一个北起得克萨斯和新墨西哥,南至哥斯达黎加的庞大帝国,生活宁静而富足。不过,这一切随着科尔特斯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了。

    科尔特斯于1519年4月在墨西哥登陆。他是一个典型的冒险家,上岸伊始,就下令毁坏所有船只,以断绝士兵后退之心,大有破釜沉舟之势。11月8日,科尔特斯的大军兵临阿兹特克人的都城特诺奇提兰特城下,国王蒙特祖马充满善意的开门迎接,但却被囚禁起来。蒙特祖马为了保全性命,下令阿兹特克人不得抵抗。不过,由于西班牙人滥杀无辜,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在一位祭司的领导下,阿兹特克人奋起反抗,把西班牙人围困在王宫中。懦弱的蒙特祖马奉科尔特斯之命出面调停,被人用乱石砸死,科尔特斯的军队也损失惨重。

    1520年底,科尔特斯率800名西班牙士兵和2500名印第安士兵卷土重来,陆续抵达的还有6万多被科尔特斯游说而来的“印第安联军”。攻城战进行得异常惨烈,尽管阿兹特克人作出了英勇抵抗,但由于水源、粮源断绝,特诺奇提兰特城在坚守75天后,最终被攻破。这期间,阿兹特克人共战死、饿死、病死24万人之多,尸体遍布城市角落,竟无处下脚。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的速度,其实也就是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的速度,它和葡萄牙在东方商业扩张的速度不相上下。之后不久,皮萨罗击败了印加帝国,征服秘鲁;弗拉迪维亚征服了智利。到1550年时,西班牙人已经征服了巴西除外的整个南美洲。

    对中、南美洲的征服,有助于西班牙牢牢确立海上霸权,而这一点成为西班牙富国强兵的重要保障。据估计,1521年到1544年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拉丁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万公斤。1545年到1560年间这一数字激增为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此外,廉价的印第安劳动力和兴旺发达的种植园经济,更是为西班牙带来数不尽的财富。不仅如此,对海上贸易的控制使西班牙人往往能获得300%的高额利润。海外贸易所带来的国库充盈使西班牙有能力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1588年花费1000万金币打造的无敌舰队成为西班牙维持海权的重要力量。至此,西班牙人已经建立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海上殖民、贸易帝国,使它足以独步全欧,笑傲群雄。

    教皇摆平纷争,子午线划定势力范围

    当新航路开辟之前,无论是葡萄牙人还是西班牙人,对于自己面对的浩瀚海洋,都发出世界广阔的感叹。但当麦哲伦和哥伦布殊途同归,环绕地球一周之后,双方又发现地球似乎太小了。每当葡萄牙人宣布一块地方归属自己之后不久,便发现西班牙人也尾随而来,反之亦然。于是争夺不可避免,双方在殖民地和海洋上冲突不断。

    双方的争斗,不仅使两国国王头痛不已,就连教皇也被牵扯进来。1493年,天主教世界的三位领袖——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与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就瓜分世界一事进行磋商。在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之后,教皇于5月4日做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即西经50度),划出一条连接南、北极的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以东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根据这条分界线,美洲及太平洋各岛属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归葡萄牙。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线”。一年之后,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强烈要求重划分界线。经过谈判,1494年6月7日,葡、西两国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将分界线再向西移270里格,这样巴西就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条由教皇担保,葡、西两国同意的分界线,开启了近代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

    扩张过渡,伊比利亚双雄走向衰落

    16世纪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欧洲的海外事业中遥遥领先,从东方的香料贸易和美洲的银矿、大庄园和种植场中获得了巨大财富。但是,到16世纪末,它们却从领先地位急速倒退。伊比利亚双雄衰落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放松了赖以维系其民族强大的海权,开始了陆地上的对外扩张。

    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以讨伐异教徒为名,率军2.5万人攻打北非的摩洛哥。与能征惯战的海军相比,葡萄牙陆军的作战能力并不强,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陆地扩张的好手阿拉伯人。结果这场战争以葡萄牙人的惨败而告终:国王毙命,士兵阵亡8000人、被俘1.5万人。同样,西班牙的人力和财富,也在反对新教徒的战争中,在反对强悍的土耳其人的数次战役中,以及在反对皇室家族特别是法国人的竞争中被损耗殆尽。

    然而,透过这一表面原因,我们看到的是伊比利亚国家经济体制的落后。当时,荷兰、英国和北欧的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推动它的主要动力是一般平民的需要。而伊比利亚国家的海外贸易,从本质上来说是奢侈品贸易,它满足的对象是国内的少数富人。因此,在当时的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并不能凭借一种外向型经济而居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这样看来,尽管伊比利亚国家能够率先从事海外扩张,但由于缺少经济实力和经济动力做后盾,它们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它们的海权,从事国家贸易所必需的航运业以及向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制成品工业。

    所以,海权的强大不一定意味着国家在经济竞争中会一劳永逸。海权确实提供了必要的财富,但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而言,这些足够的财富却成为阻挡它们进行制度改革的“罪魁祸首”。这或许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繁荣百年后突然地、无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荷兰:海上马车夫

    说起荷兰,人们马上想起的是美丽的郁金香以及全攻全守的足球,但是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这个鲜花王国却是一个海上强国,在那大洋之上遍布的是挂着荷兰旗帜的商船,世界绝大部分海上贸易都被其垄断。船在当时就像陆路运输的马车一样,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当时有人给它起了个“海上马车夫”的外号。

    在17世纪之前,荷兰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一部分,“尼德兰”意为低地,是莱茵河入海处一大片低地的总称。这块富饶肥沃的土地为当时西班牙王国提供了一半税收,被称为“王冠上的珍珠”。16世纪,以信奉加尔文主义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席卷整个尼德兰大地。经过长达80年的战争,尼德兰北部7省联盟,由此荷兰共和国进入世界舞台。随着荷兰的建国,当时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噩梦开始了。

    荷兰位于西北欧的低地,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其很早就拥有相当的海上贸易规模。建国之后,由于本身国土面积有限,荷兰难以在陆地开拓,于是便全力投入到海上贸易之中。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位海上霸主,荷兰大打出手,它经常劫掠葡萄牙、西班牙的商船,荷兰商人还与荷兰海军合作,对葡、西殖民地大肆骚扰蚕食。

    17世纪世界性质的贸易圈正在形成,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此时,历史把机遇放在了荷兰的头上,虽然是新兴国家,但荷兰的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却规模庞大。荷兰人最初的致富之路是在北海捕捞鲱鱼,在垄断了北海捕鱼业之后,荷兰人又将资金投入到造船业。当时荷兰的造船厂林立,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成为全欧洲的造船中心。

    在拥有崛起的硬件之外,荷兰还有海上霸权的制度保障。早在1609年,荷兰人便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使得荷兰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荷兰人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阿姆斯特丹的股票市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这使荷兰海上霸权有了强大的金融资本支持。

    由于有着强大的造船业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强大的金融支撑,荷兰在17世纪完全垄断了世界贸易,17世纪真正成为“荷兰世纪”。1670年时,荷兰拥有的商船吨位超过英、法、德、葡、西等西欧主要国家拥有吨位的总和。这些商船队在世界各大海洋中游弋,几乎垄断了各国的贸易,荷兰真正成为世界贸易的“海上马车夫”。为了保护自己的海上贸易,荷兰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并借其大肆进行海外殖民。

    荷兰在海上大出风头的时候,它的海上霸权危机隐隐出现,地位遭到另一个兴起的国家——英国的挑战。为了追求海上霸权,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开始决意对荷兰进行挑战。经过苦心经营,到英国进攻荷兰前夕,英国军舰在吨位和火力上都超过了荷兰。长达几十年的海上战争使荷兰失去了大量殖民地和对航路的保障,国力一落千丈。从此这个昔日的“海上马车夫”将缰绳交给了英国,自己沦为欧洲二流。

 

美国:从孤立主义到海上霸主

    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枪声,揭开了北美13州独立的序幕。虽然一开始总司令华盛顿就强调,获得海上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此时美国的海上力量还主要是为了保家卫国,根本无法撼动英国的海上霸权。在1783年美国独立以后,英国仍对美国进行有效的海上封锁。因此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发布《中立宣言》,宣布对交战双方“诚心诚意地”采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严禁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或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这也奠定了“孤立主义”的战略基调。

    美国内战后,奴隶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美国经济突飞猛进,而此时力主海权论的马汉为美国称霸海上提供了战略思想。他认为,海权是国家强大的先决条件,对于世界历史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深得美国当权派的赏识,被誉为“海军之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公开称赞马汉。称霸海洋的雄心与经济实力结合,促进了美国海军的飞速发展。夺取海洋对美国来说要等的就是时机。

    1898年,美国借口军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没,将矛头对准了西班牙,出动海军封锁古巴港口,掠夺西班牙商船。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美西终于开战。这是美国海军向外扩张中的第一个巨大胜利,也是美国夺取海权的初步尝试。这次战争胜利不仅让美国夺取了海上的一些战略要地,取得向东方跃进的跳板,更为重要的是,战争进一步促动了美国夺取海权的欲望。

    一战爆发后,美国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到一战结束时,美国海军猛增到50万人,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海上强国。一战给美国带来的另外一个机遇就是它削弱了英德这两个海军强国。意大利、日本、法国也都把争夺海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悄然展开。为了实现海权霸主梦,同时为了遏制其他国家的海军发展,美国提议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海军军备问题。1922年签署的《五国海军限制条约》确定美、英、日、法、意分别按照5∶5∶3∶1.7∶1.7比例发展战列舰与航母,美国终于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同英国相同的海上强国地位。

    二战爆发之初,美国还想用一战的办法,坐收渔翁之利。英国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提供了一份“缴获”的德国绘制的美洲地图,这个地图明确把整个拉美都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罗斯福公开了这份地图,结果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在北大西洋对德国潜艇进行公开的战争行动,并为英国的运输船队护航。难道希特勒真的要用地图刺激美国?后来历史学家发现,这个地图不过是英国情报部门根据丘吉尔的指示绘制的。拉美一向被美国视作自己的后院,英国正是想用这份假地图促使美国参战,或者至少派出舰队为自己的运输队护航。昔日海上霸主竟然为了护航一事请求他国帮助,还如此煞费苦心,可见海权的重心已经由英国转向了美国。

    二战后,随着核时代的到来,美国海上力量也长了“核翅膀”,核动力成为美国航母的主要动力,在数量上,美国海军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依据强大的海军力量,美国曾在对苏冷战中占据优势。苏联解体后,蓝色的海洋上更是美国一枝独秀,今日美国五大舰队分布在全世界重要水域,数量众多的海外基地群更是把海洋的战略要地几乎一网打尽,美国也登上了海上霸权的顶峰。

 

日本:独霸东亚海权40年

    从佩里的黑船到中途岛,作为岛国的日本,其海权之路可谓一波三折,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立志“布武力于四方”,成为称雄西太平洋的一霸。但在军国主义原动力的支持下,它所谋求的东亚乃至太平洋的海上霸权,却是如此脆弱。

    黑船惊醒锁国梦

    1853年,日本江户湾浦贺海面上出现4艘巨大的“黑船”,这些钢铁巨兽是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海军准将佩里率领的舰队,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开放。黑船的到来使得当权的幕府感到恐惧,在1854年3月佩里再次到来时,顺从地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友好条约》,后来还允许美国在日本建立租借地、只交纳极少的进口税等特权。

    这种屈辱使日本开始重视海军建设,放眼大海谋求海权。幕府也加强了其海军近代化进程,建造了第一座海军造船厂,派遣留学生去西方海军学校学习。

    幕府政权被推翻后,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政府继续加强海军建设。1868年,日本建立海军,开始准备与近邻中国争夺区域海权。1870年,日本天皇发布训令,规定英国海军为日本的榜样,还雇佣了英国人帮助训练海军士兵。

    击败中俄,独霸东亚海权

    1886年,清朝北洋舰队到访长崎港,见惯了欧美军舰的日本人首次目睹了来自中国的铁甲巨舰后,惊叹、羡慕之余情绪也很复杂。1887年,日本天皇下令拨款30万元作为海防补助费,全国的贵族和富豪也都竞相为海防捐款。随后几年,日本加速扩充海军军备。海军力量迅速赶上中国,而同时期的清政府却以经费短缺为由,两年内禁止北洋水师购买船只和器械。在激烈的海军竞争中,一边是装备一流的舰队但却如强弩之末,另一边虽为二流舰队却日趋强盛。1894年,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受到日本联合舰队的挑衅,首败于丰岛海战,再败于黄海海战,三败于威海卫,全军覆没。日本从此成为东亚海军强国。

    日本击败中国后,又将争夺海权的对手锁定为俄国。1904年2月8日午夜,东乡平八郎指挥日本联合舰队对旅顺的俄军第一太平洋舰队发起袭击,重创俄军3艘战舰,揭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

    在旅顺的偷袭是成功的,但并没有达到重创第一太平洋舰队的目的。为了保护陆上作战生命线,日本海军靠自沉船只来堵塞旅顺港的出海口,又联合陆军把向海参崴方向突围不成的俄军第一太平洋舰队消灭在港口中。与此同时,为了解救被围困在旅顺口的舰队,俄国组建了第二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向遥远的亚洲水域。在途中,虽然得知第一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舰队指挥官仍然固执地遵照沙皇的命令东航,希望挽回一点荣誉。而日本早已盯上了这支庞大的舰队。1905年5月,俄国舰队开进对马海峡,日本海军侦察船在黑夜和海雾中,竟然发现了俄国一条医疗船的灯光,而这抹致命的灯光是那些无视灯火管制命令的傲慢的贵族妇女点燃的。

    东乡平八郎立刻下令发动突击,俄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38艘俄舰有21艘被击沉,7艘被俘,6艘丧失战斗力。而日军只损失了3艘鱼雷艇。经此一战,日本独霸了东亚海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

    挑战美国最终黄粱梦断

    日俄战争中,美国人一直在或明或暗地支持日本,后来还在朴次茅斯促成日俄签署停战条约,让日本从精疲力竭的战争中胜利走出。然而,美国人未曾料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也会被曾经的朋友咬上一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庞大的特混舰队经过了6300公里的超长途迂回,于清晨时分出现在珍珠港附近,大批鱼雷机、轰炸机、战斗机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对珍珠港内所有巨舰和机场飞机发起偷袭。经过几轮攻击,日本以微弱的伤亡击毁了珍珠港内全部美军战列舰,6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和272架飞机。

    日本人声称此次冒险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上,拥有世界第三大海军的日本在技术、海军作战思想等许多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后,无法容忍在太平洋拥有强大海军的美国的存在。在珍珠港的得手,从军事上看无疑是成功的,但在战略上是致命的错误,相对于美国庞大的工业实力和技术潜力,日本的国力无法承载其对海洋霸权的贪婪欲望。战争初期,日本可以通过严格的训练以及高效率的作战,弥补海军的不足,但是到了战争中后期,熟练飞行员的不足,资源的匮乏,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都导致了日本整体战略的崩溃。

    1942年,美国建立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战区司令部,增加兵力展开局部反攻,在珊瑚海海战中双方打成平手,而日军进攻的势头却被挫败。接着美军又破解了日军密码,掌握了日军偷袭中途岛的准确情报,一举击毁了包括4艘航空母舰在内的日本海军主力。同年8月至次年2月,日本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不敌美军。此后双方展开激烈的岛屿争夺战,美军以航空母舰编队和潜艇部队为主力,实施越岛作战,取得节节胜利。日本接连丢失了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以及菲律宾群岛,1945年6月,南大门冲绳岛也被攻占,本土又遭受原子弹轰炸。8月15日,日本只好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追逐太平洋海上霸权的幻想也化为乌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