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两岸轻型导弹艇实力评析(组图)

(2009-01-27 12:35:21) 下一个


《舰载武器》杂志

两岸轻型导弹艇实力评析

银河

轻型导弹艇(下称为导弹艇)是指排水量在500吨以下、以舰舰导弹作为主要进攻武器的小型水面舰艇。从其诞生至今,已经过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由于其小巧、灵活,在60~70年代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虽然轻型导弹艇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弱,但在一些中小国家中却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型武器系统的应用,导弹艇的作战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已成为各国近海防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两岸现役导弹艇的装备情况及其综合作战性能在多方面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大陆海军导弹艇现状

我海军导弹艇的研制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新型反舰导弹武器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使用的海战武器,这也使刚刚成立不长时间的中国海军认识到了其在未来战争中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1959年,依据中苏两国所签订的“二·四”协议,前苏联有偿转让二型导弹艇的制造技术给我国,一种为6621型导弹艇,另一种为6623型导弹艇,从此拉开了我国研制导弹艇的序幕。

24型导弹艇:该型艇是我国在前苏联6623型“蚊子”级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进的一种小型导弹艇,两者最主要的不同是我24型艇的艇身采用的是钢结构,而前苏联6623型艇采用的是木结构。该型艇长27米,宽6.2米,吃水1.32米,最大排水量73吨,动力装置为4台功率为1200马力的12V180轻型柴油机,最高航速为38节,续航力为500海里/35节,艇员17人。艇上的武器系统主要为2枚“上游”-1型反舰导弹及一座61式25毫米双管舰炮。电子设备为一部352型搜索雷达,一部923型侦察雷达,其它还有一些通信设备。24型导弹艇直到70年代以前一直是我海军导弹攻击力量的主力。随着21型导弹艇的大量入役,加上新型导弹驱护舰的服役,24型艇在80年代以后开始退出现役或进行封存。

图1:


21型导弹艇:该型艇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前苏联6621型“黄蜂”级的基础上仿制而成的一种小型导弹艇,主要是为了提高我国当时的近海防御能力,作战对象主要是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及两栖舰艇。该型艇与6621型在外形及性能上大体相当,均采用平甲板艇型,方尾结构,艇长39米,艇宽8.1米,吃水2.3米,最大排水量240吨,动力装置为2台42-160型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为8800千瓦,最高航速可达35节,续航力600海里/35节,艇员40人。艇上的武器系统主要有艇体中后部两侧呈前后串行布置的一座“上游”-1号舰舰导弹发射装置。艇首及艇尾各装有一座双联人工操纵的25毫米舰炮。进入80年代后,艇上的25毫米舰炮被新型的69式30毫米双管自动炮所取代,提高了自身火力打击及防御能力。艇上的雷达及电子设备包括一部352型搜索雷达,一部923型侦察雷达,80年代以后增加新型的导弹火控雷达、导航设备、艇载电子对抗设备等。改进后的21型导弹艇完全可以胜任新时期海战的要求。21型艇从1966年首艇建成到80年代初期共建造了约120艘,其中有数十艘在80年代后进行了现代化改进,作战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在役的基本就是这些进行过现代化改进的21型艇及新建造的新型艇,而早期生产的老艇大部分退出了现役。

图2:经过现代化改进后的21型导弹艇,可见艇尾新增加了新型火控雷达



037ⅠG “红星”级导弹艇:80年代初期,由于南海形势的需要,我国急需一种比21型导弹艇吨位大、适航性好、续航力较强、可在南海海域进行作战的新型导弹艇。为缩短研制周期及降低研制难度,最终决定以现有037型反潜护卫艇艇体为基础,重新设计艇面布局、加装新型雷达电子设备及导弹火炮系统,使之成为一种既可进行反舰作战,又可用于南海地区海上巡逻、护渔、护航的多用途导弹护卫艇,这就是我国研制的第二代037ⅠG型导弹艇。该级艇的艇体与037型反潜护卫艇完全一样,水线下装有减摇鳍,增加了航行时的稳定性,适航性也与037型相同,完全可以满足在南海海域及高海况条件下的作战要求。037ⅠG型艇艇长65米,艇宽7.2米,吃水2.3米,最大排水量480吨,动力装置为4台大功率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2000马力,发动机所产生的废气从位于水线附近的排气口排出,可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降低热量,减少红外辐射能量,提高了自身的隐身性。其最高航速为32节,续航力为1500海里/25节,艇员60人。艇上的武器系统包括2座76A式双37毫米自动舰炮,2座双联装14.5毫米人工操纵机枪,艇尾装有2座双联装“鹰击”-8Ⅱ型反舰导弹。电子设备有一部352G-1型搜索攻击雷达,一部对海导航雷达,一部341型火控雷达。电子战设备有923型雷达告警接收机,电子支持设备及敌我识别系统等。艇上还装有多具多管干扰弹发射装置,可对来袭反舰导弹进行欺骗干扰,提高自身生存能力。037ⅠG型导弹艇于1983年开始建造,1985年首艇服役,至今已有数十艘进入海军部队使用,已成为我海军导弹艇部队的主要作战力量。

图3:

图4:


037Ⅱ型“红箭”级导弹艇:该型艇是我国为适应21世纪海上作战要求而全新设计的一种新型导弹艇,采用了我国在90年代以后所研制的众多新型武器及电子设备,综合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037Ⅱ型导弹艇采用的是常规排水形艇型,舰首外斜,方尾结构,水线下装有减摇鳍,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航行的适航性及稳定性,并可在高海况条件下为艇载武器及人员提供稳定的发射及活动平台。全艇采用了全封闭设计,可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上层建筑在设计时考虑了舰艇的隐身性能,两侧微向内倾,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达反射回波的强度。037Ⅱ型导弹艇艇长65.4米,艇宽8.4米,吃水2.4米,正常排水量为465吨,满载排水量为540吨,动力装置为3台12PA6280MPC型大功率柴油机,单台最大输出功率为5000马力,三台总输出功率达到15000马力,最高航速达到34节,续航力也达到了1200海里/30节和2500海里/20节,艇员编制47人。机舱实现了远程遥控监测,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该艇柴油机的排烟烟囱并没有设置在艇体表面,而是巧妙地设计在艇体水线以上的两侧,而且,排出的高温废气还可利用艇高速航行时所产生的水雾来降低温度,这样做不但可以使艇体上层建筑设计得比较简洁,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艇的红外辐射强度。因此,037Ⅱ型导弹艇虽然不是一型真正的隐身导弹艇,但是其综合隐身性还是较强的。

图5:

037Ⅱ型导弹艇上的武器系统主要有位于艇体中后部两侧的一座呈品字形的三联装舰舰导弹发射架,使用的导弹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亚音速舰舰导弹“鹰击”-8的改进型“鹰击”-8Ⅱ,艇首装有一座76A型双37毫米自动舰炮,艇尾呈纵列布置2座69A式双30毫米自动舰炮。艇上的雷达电子设备有主桅顶部的一部352型多用途搜索雷达, 一部新型343型火控雷达,一部 88C光电探测系统及导航、通信设备,艇上还装备923型雷达告警接收机、918型主动干扰机、敌我识别及电子侦察系统等。在舰桥后部平台上装多组干扰弹发射装置,可发射红外干扰弹或金属箔条干扰弹。037Ⅱ型于1987年12月签定了首艇的建造合同,1989年7月首艇正式开工建造,1990年12月下水,1994年5月交付部队。


台湾海军导弹艇现状

台湾海军轻型导弹艇的研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60至70年代与大陆海军作战中,台军具有优势的各种大中型水面舰艇在我海军小型鱼雷艇及高速护卫艇面前,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战效能,反而伤的伤、沉的沉,损失很大。这使台军认识到了像导弹艇这样的小型舰艇在台湾海峡这样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将会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完全可利用众多的岛屿和港口对航行在海峡内的大型水面舰艇进行突袭。因此在70年代中后期,台军开始研制其第一代导弹艇即“海鸥”级。

“海欧”级导弹艇:“海鸥”级是台湾研制的第一代导弹艇,台湾方面称其完全是“自行研制”。其实它是台以80年代初期从以色列购入的2艘“毒蜂”级导弹艇为蓝本仿制的一种小型导弹艇。在总体外形上与“毒蜂”级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在极少的地方进行了改进。

图6:

“海鸥”级为常规排水型导弹艇,平甲板,方尾结构,艇上建筑十分简洁,上层建筑后为4柱式格状桅杆,上面布置了所有的雷达及电子设备。艇长22.8米,艇宽5.5米,吃水2.2米,满载排水量56吨,动力装置为3台德国产12V331TC92型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为2600马力,3轴,双舵,最高航速可达40节,32节时的续航力可达到700海里,艇员8人。艇上主要武器包括艇尾的2具“雄风”Ⅰ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艇尾的一座人工操纵T75式20毫米机关炮。艇上的雷达电子设备包括有一部CS/UPS-60型导航雷达,一部AN/SPC-21A型火控雷达,一部MK-35 Mod3型光电探测系统,部分艇上还装有WD-2A雷达预警系统及2座AV-2型干扰弹发射装置。目前“海鸥”级导弹艇总数量在50多艘,是台湾海军现役导弹艇的主力,但其服役已近20多年,台正在积极研制新型隐形导弹艇以对其进行替换。不过,这至少要到2006年以后才能实现。

“锦江”级导弹艇:该级艇是台研制的第二种导弹艇。由于“海鸥”级导弹艇吨位太小,攻击力弱,适航性差,作战能力十分有限,只能在近岸海域使用,不能随同大中型水面舰艇编队作战,所以台军迫切需要一种可在较远海域自主作战并可伴随主力舰艇编队作战的中型导弹艇。于是,台军推出了“光华”Ⅲ号计划,这就是后来的“锦江”级导弹艇。

图7:台湾“锦江”级导弹艇,舰尾并没有安装“雄风”I型反舰导弹

“锦江”级导弹艇为常规平甲板艇型,前部甲板向上升高,方尾,首柱显著前倾,从首部至中部舷侧有明显折线,水线下设有减摇鳍,可提高航行的稳定性及适航性。艇长61.4米,艇宽9.5米,吃水3.2米,满载排水量580吨,动力装置为2台德国研制的MTU 20V 1163 TB93型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为20120马力,双轴,双舵,最高航速为25节,续航力为20节3600海里。艇员50人。艇上的武器主要是位于艇尾部的4具“雄风”Ⅰ型舰舰导弹发射装置,艇首的1座“博福斯”40毫米自动舰炮,后甲板平台布置的1座人工操纵T75式20毫米机关炮,艇尾的2具深水炸弹投放器及2具水雷投放轨。艇上的雷达电子设备主要包括一套H930 Mod2型作战指挥系统,一部LN-66型对海/对空搜索雷达和一部HR-76C5型火控雷达,一具光电探测系统。艇首下还安装有一部小型中频声呐,可用来对近距离水下目标进行探测。“锦江”级导弹艇是台海军中安装武器装备最为齐全、功能最多、性能最先进的导弹艇,具有一定的反舰、反潜、防空、布雷等作战能力。该级艇共建造了12艘,到2000年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不过,后11艘艇上并没有安装“雄风”Ⅰ型舰舰导弹系统及HR-76C5型火控雷达,这也使其只能执行海上巡逻任务,成为了一型巡逻艇,但战时应会加装上述装备参与作战。


“光华六型”导弹艇:台湾海军在多次的军事演习中发现,其现在所拥有的两型导弹艇并不能对新型大中型水面舰艇构成很大的威胁,这主要体现在其所使用的“雄风”Ⅰ型舰舰导弹性能较差,不能满足现代反舰作战的要求。并且,两型艇隐身性较差,生存能力较低。于是在1996年开始了代号为“光华六号”计划,拟建造一种具有隐身性能的新型导弹艇,后来称其为“光华六型”导弹艇。首艇于2001年开工建造,2003年建成交付使用,将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其总数量将会达到30艘以上。

图8:

“光华六型”导弹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了隐身设计,其艇体采用的是常规排水型,主甲板及上层建筑两侧均向内倾斜12度,上层建筑正面则由三块呈后倾的平面组成,可有效降低雷达反射波束的折射,主桅也是多面体构成并向后倾斜。全艇布置较为简洁,基本体现出了隐身导弹艇的一些特征。其艇长34.2米,艇宽7.6米,吃水2.96米,标准排水量156吨,满载排水量186吨,动力装置为3台德国制柴油机,总输出功率为21000 马力,最高航速为33节,续航力为1000海里/25节,艇员16人。艇载武器较为简单,主要包括艇尾呈交叉布置的2具新型双联装“雄风”Ⅱ中程舰舰导弹,前后甲板各装有1座人工操纵的T75式20毫米机关炮。艇上的电子设备并不很多,最主要的是一套“大成”战术数据链系统、一部导航雷达、一部电子支持设备等。

“龙江”级导弹艇:除以上三型导弹艇外,台湾海军还有2艘“龙江”级导弹艇,由美国于70年代设计,第一艘在美国船厂建造,第二艘则由台湾船厂自行建造。该级艇艇长50.2米,艇宽7.3米,吃水2.9米,满载排水量275吨,动力装置为新型柴燃联合动力,装有3台TF-40A型燃气轮机和3台12V149T1型柴油机,总输出功率可达20000马力以上,最高航速可达40节,但由于燃气轮机的耗油量较大,使其续航力只有1200海里/18节。该级艇上的武器主要为4枚“雄风”Ⅰ型反舰导弹、一座“奥托”76毫米自动舰炮及“博福斯”4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电子设备包括一部RAN-11L型对空对海搜索雷达、一部RCA HR-76型火控雷达、一部导航雷达及通信设备等,可以说该级艇的综合性能还是非常好的。但台湾海军并没有进行大批量的生产,而是在引进一艘、自建一艘后就停止了后续艇的建造计划。这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最主要的还是出于以下几点:1.单艇造价过高,当时台湾海军有限的经费无法承受;2.在拥有两艘艇后,台湾海军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适航性较差,在3级海情下就难以执行作战任务;3.原先计划安装美制“鱼叉”反舰导弹,但由于美国停止向台湾出售,这使“龙江”级导弹艇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所以权衡利弊,台湾海军最后不得不停止了该级艇的建造。不过“龙江”级对后来“锦江”级导弹艇的产生起到了较大的借鉴作用(两者在艇体设计、使用性能及作战使用方面都基本相同)。

图9:


综合作战能力比较

导弹艇性能的优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艇载武器(包括反舰导弹、防空导弹、艇载火炮等)、雷达电子设备、生存力及适航性。

艇载武器:

1、反舰导弹。导弹艇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打击水面舰艇,而反舰导弹则是其最主要的打击手段,因此,比较艇载反舰导弹性能的优劣基本决定了其反舰能力的强弱。

图10:

大陆海军在役的21型导弹艇上使用的是第一代“上游”-1型反舰导弹,1967年装备部队,80年代后改装为最新改进型 “上游”-1甲型,弹长6.2米,弹径600毫米,翼展2.3米,弹重2090千克,战斗部重380千克,命中一枚足以摧毁一艘3000吨级舰艇。弹载动力装置为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尾部还装有一具固体火箭助推器,最大飞行速度为0.6马赫,导弹最小射程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导弹外形很像一架小飞机,采用中置梯形弹翼,具有垂直尾翼和下反角的水平尾翼。导弹的制导方式为自控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甲型弹上换装了新型无线电高度表,平飞高度下降到20米以下,具备了掠海飞行能力,使导弹的突防能力大大加强。不过由于受其研制年代的限制,其综合作战性能已不能满足现代海上反舰作战的要求,但如果运用合理的战术,其所具有的破坏力还是很大的。

图11:

037ⅠG型和037Ⅱ型艇上装备的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多用途反舰导弹“鹰击”-8Ⅱ型,其与“鹰击”-8最主要的不同是采用了折叠式弹翼,增加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装药量,延长了发动机的工作时间,使导弹的最大射程提高到了80千米,增强了远程反舰作战能力。“鹰击”-8Ⅱ型导弹弹长6.25米,弹径0.36米,翼展1.88米,最大发射重量为857千克,飞行速度为0.9马赫,掠海飞行高度为20米,末端攻击时则下降至5米。导弹采用了新式的方形储运/发射箱,吊装、拆卸及再装填都较为方便。制导方式为中段自控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即中段由弹上计算机、高精度无线电高度表及相关控制系统来对导弹的高度、方向及速度进行控制;末制导雷达采用了单脉冲体制,应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较强的抗人工干扰及海浪干扰的能力,其搜索距离为20千米,搜索范围为正负35度。战斗部为重165千克的高爆半穿甲型,配有延迟触发引信及近炸引信,前者可保正导弹在击穿钢板后在舰体内部爆炸,而后者则可在导弹没有直接命中舰艇时或在目标旁边飞过时引爆战斗部,从而对舰上的武器、雷达等设备进行破坏。“鹰击”-8Ⅱ型反舰导弹具有制导精度高、威力大、射程远、使用维护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整体性能与美国“鱼叉”反舰导弹相当,只是射程稍短一些。

图12:

台湾“海鸥”级导弹艇和“绵江”级导弹艇上装备的“雄风”Ⅰ型反舰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院在1980年以引进的以色列“迦伯列”为原型仿制的一种近程反舰导弹,是台湾第一种“自研”的反舰导弹。导弹为圆锥型弹体,卵形头部,4片矩形弹翼呈“X”形配置在弹体中部,尾部还有4片可操纵式尾翼。动力装置为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加一台固体助推火箭,呈前后串行布置。战斗部为180千克的半穿甲爆破式,触发引信。“雄风”Ⅰ型反舰导弹弹长3.42米,弹径0.34米,翼展1.4米,发射重量522千克,最大射程35千米,飞行速度0.65马赫,采用自控加末端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可掠海飞行。由于其整体性能属于第一代反舰导弹,半主动制导系统在导弹命中目标前的这段时间内必须一直对导弹进行引导,在战时将严重影响其机动性,无法发挥导弹艇“打了就跑”的基本特点。

图13:

在新研制的“光华六型”导弹艇上装备了台湾目前主力“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它是台中山科学院在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一种多用途反舰导弹,克服了“雄风”1型存在的射程短、威力小、精度不高的不足,在研制过程中参考了美国“捕鲸叉”反舰导弹,因此在外形上两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雄风”Ⅱ型导弹弹体为细长圆柱形,头部为卵形,弹体中部有4片梯形弹翼,尾部为4片三角形可动弹翼,都呈“X”形布置。尾部有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动力装置为一台小型涡喷发动机,腹部有一固定式进气口。导弹采用了惯性加主动雷达/红外双模式制导,抗干扰能力很强。弹头为225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延时触发引信。导弹用贮运发射箱发射。弹长4.6米,弹径0.34米,翼展0.9米,最大飞行速度0.85马赫,最大射程80千米。掠海高度10米。总体上看,“雄风”Ⅱ型是一种性能较为先进的反舰导弹,特别是所采用的双模式制导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2、艇载火炮。大陆现役三型导弹艇上装有76A式双37毫米和69式双30毫米两种型号的自动舰炮和一种人工操纵的75式双联装14.5毫米机枪。

图14:

76A式双37毫米自动舰炮是我国研制的第一种全自动、全封闭速射小口径舰炮,主要装备在我国第二代驱护舰及新型导弹快艇上。该炮的特点是可遥控,能全自动瞄准射击,炮塔为全封闭式设计,下部设有大容量的弹舱,内装有常规穿甲弹和配有近炸引信的爆破弹,采用了双重命中体制,可有效地提高其反导能力,既可作为小型舰艇的主炮使用,也可作为大中型舰艇的副炮。76A的最大射速达到600发/分(双管),初速1000米/秒,对海最大射程为9.4千米,对空有效射程为6千米,对反舰导弹的有效射程为2.7千米,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

69式双30毫米自动舰炮是我国在60年代中后期依据前苏联小口径舰炮仿制的第一种舰用小口径舰炮,由于种种原因,该炮的研制工作在1980年才完成,1982年设计定型,命名为69式双30毫米舰炮,主要用于装在500吨以下的小型舰艇上,作为主炮或副炮使用。该炮为全自动、遥控型舰炮,可自动完成装弹、指向、发射等一系列动作,全封闭式炮塔可有效地防护海水、盐雾对火炮的损害。火炮最大射程为5.5千米,有效射程为3千米,最大射速为500发/分(双管),火炮射界为-12度~+87度,炮口初速为870米/秒,炮塔下方设有弹库,每个弹库内可存放1700发杀伤爆破弹,全重为1.8吨,可很方便地装在小吨位舰艇上,不会对舰艇产生任何影响。69式既可用于对近距水面目标射击,又可以对近距空中目标射击,对反舰导弹也具有一定的拦截能力。此外,火炮的射击精度、可靠性较原苏联同型炮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新型杀伤力更强的穿甲燃烧弹的使用,以及采用更为先进的火控系统,其反应速度及作战性能又有了很大提高。

75式双联装14.5毫米机枪非常适合在低强度冲突中使用,其最大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在1000米以内,最高射速420发/分(双管),可很好地填补近距离艇载火力的空白。

台湾现役的三型导弹艇上则主要装有两种火炮,一种是人工操纵的T75式20毫米机关炮,另一种是瑞典“博福斯”4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

图15:

“博福斯”4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是瑞典研制的一种小口径舰炮,也是台湾海军大量装备的一种小口径自动舰炮,可全自动射击,炮塔为复合材料制成的圆形全封闭式设计,下部设有大容量的弹舱,内部备弹1240发,全重5.2吨,最大射速300发/分,最大射程11千米,有效射程4500米,射高4000米,配备有近炸引信的炮弹对飞机及反舰导弹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因此其主要用来对空防御。

T75式20毫米机关炮也是台湾海军中轻型水面舰艇广泛装备的一种速射炮,采用人工操纵,全炮重量较轻,只有300千克,采用弹链式供弹,具有高、中、低三种射速可调,最高射速可达1500发/分,炮弹初速为1100米/秒,有效射程为2000米,主要用于近距离防空作战,必要时也用来对海射击。但其射程和威力都较小,即使命中,对目标的毁伤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

除火炮外,台湾海军“绵江”级导弹艇上还装有2具深水炸弹投放器,可用来投放MK6型深水炸弹,直径0.5米,长0.7米,弹重190千克,下沉速度为2.1米/秒,作战深度为9~190米,内装有136千克TNT炸药,杀伤半径达11米,对潜艇具有较大的破坏能力。其艇尾部还设有2具水雷施放导轨,主要用来布放MK6型水雷(与上文所述的MK6型深水炸弹并非同一种武器),该雷全重635千克,内装有136千克TNT炸药,可部署在18~380米内的任意深度,以触发方式引爆,对水面舰艇及潜艇都具有较大的威胁。

艇载探测能力:

大陆21型和24型导弹艇由于研制年代较早,艇上的雷达电子设备并不多,性能也不十分先进,80年代以后增加了新型的导弹火控雷达、导航设备、艇载电子对抗设备。新型导弹火控雷达具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探测跟踪距离远,具有边扫描边跟踪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反舰导弹的发射距离,增强攻击力。

037ⅠG型导弹艇上装备的雷达电子设备有了很大的提高,种类得到了增加,性能也有较大的提高。雷达包括一部352G-1型搜索攻击雷达,用于对海面目标的搜索,其最大作用距离为50千米,具有边扫描边跟踪能力,并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一部对海导航雷达,一部341型火控雷达,对2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5千米,主要用于对2座76A式双37毫米自动舰炮的火力控制,并可同时为2座舰炮进行火力分配及目标指示。电子战设备有923型雷达告警接收机,电子支持设备等。艇上还装有多具多管干扰弹发射装置,可对来袭反舰导弹进行欺骗干扰。

037Ⅱ型是目前我国雷达电子装备最为齐全的导弹艇,雷达包括主桅顶部的一部352G-1型多用途搜索雷达,用于对海面目标及中低空目标的探测,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很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即使在受到干扰时,也可稳定地对目标进行搜索跟踪,其对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70千米,可同时跟踪12个目标,同时处理其中的4个。一部343型火控雷达用于对舰舰导弹及76A双37毫米舰炮的控制,最大作用距离为80千米,一部 88C光电探测系统则与艇上装备的63式双30毫米自动舰炮组成综合火力系统,其光电探测器包括红外摄像机、光学摄像机、跟踪摄像机及激光测距机,对2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为20千米,对0.2平方米目标为8千米,可有效发现低空飞行的飞机及导弹目标,对水面目标的发现距离为5000米,具有昼夜工作能力。艇上还装备923型雷达告警接收机、918型主动干扰机、电子侦察系统等。在舰桥后部平台上装多组干扰弹发射装置,可发射红外干扰弹或金属箔条干扰弹。

“海鸥”级导弹艇装备的雷达包括有一部CS/UPS-60型导航雷达,一部AN/SPC-21A型火控雷达,一部MK-35 Mod3型光电探测系统,部分艇上还装有WD-2A雷达预警系统及2座AV-2型干扰弹发射装置。AN/SPC-21A型火控雷达主要用于对“雄风”-Ⅰ型舰舰导弹进行火力控制,可探测到30千米以内的中型水面舰艇。MK-35 Mod3型光电探测系统可用于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并可对艇上的T75式20毫米机关炮进行控制,必要时,也可用于对“雄风”Ⅰ型反舰导弹的制导。

图16:“海鸥”级上只装有一座T75式20mm机关炮,火力很弱

“锦江”级导弹艇上的雷达设备包括一部LN-66型对海/对空搜索雷达,可发现50千米处的水面目标及35千米处的空中目标,一部HR-76C5型火控雷达用于对“雄风”Ⅰ型舰舰导弹的火力控制,其有效作用范围在75千米以内。首艇上装有一具以色列产的“海眼”光电探测系统,主要由红外热像仪、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仪组成,可在夜间及不良气象条件下发现4千米距离内的水面及空中目标,主要用于对艇首40毫米自动舰炮进行控制。后续艇上则改为美国产的LSEOS MK2型光电探测器,作用相同。艇首下还安装有一部挪威产SIMRAD SS247型小型高频声呐,其探测距离为500~12000米,可用来对近距离水下目标进行探测。

“光华六型”导弹艇主要是通过艇上的“大成”战术系统接收其它作战单位传递过来的目标信息,这使其不具备自主作战的能力。艇上没有装备对海对空雷达,在舰桥两侧装有双联装干扰弹发射装置,其它还包括有敌我识别、卫星GPS导弹/定位设备等。但由于没有装备搜索雷达及火控雷达,进行作战时要完全依赖与其它作战单位的信息传递,如果收不到目标数据信息(指挥中心或其它作战单位被摧毁),此时的“光华六型”导弹艇将完全处于被动。


生存力:

由于现代水面舰艇搭载直升机十分普遍(其除了用于进行主要的反潜任务外,目前最主要的就是使用机载反舰导弹打击类似于导弹艇这样的小型水面舰艇),因此这对导弹艇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舰载直升机所使用的武器一般是小型空舰导弹,最大射程基本都在20千米以内,有效攻击距离大约在10~15千米,所以现代导弹艇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对空防御能力才能在战争中保证必要的生存力。

大陆21型和24型导弹艇上只装有69式双30毫米舰炮和61式双25毫米半自动舰炮,最大射程只有5千米左右,而有效射程只有3千米,这使其具备最基本的防空能力,对近距离飞行的直升机具有较大的威胁(4千米以内);而对于小型反舰导弹来说,其拦截能力较为有限,并且这两型导弹艇上并没有装干扰弹发射装置,也使它们缺少了最后的和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037ⅠG和037Ⅱ上由于装有新型的76A式双37毫米舰炮,对空防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 037Ⅱ型艇上装备由69式双30毫米舰炮、76A式双37毫米舰炮、消极干扰弹发射装置及光电探测系统所组成的近防系统,使其具备了昼夜对空射击能力,可对6千米内的空中目标进行打击,对3千米以内的反舰导弹进行拦截,具有较强的反导防空能力。两型艇上都装有先进的电子战及干扰弹发射装置,可对反舰导弹及飞机进行较为有效的干扰。

台湾“海鸥”级和“光华六型”导弹艇上只装有1座T75式20毫米机关炮,由于该炮口径小,射程短,威力小,对目标的毁伤能力十分有限,其对空射击时的有效射程只有1500米,打击直升机的能力很平常,对于反舰导弹来说就更无从谈起了。不过,“光华六型”导弹艇采用了较多的隐身设计,使其雷达反射面积有了很大程度的减低,降低了被发现及命中的概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生存能力。但有关专家对其隐身设计提出了种种异议,认为其上层建筑过大,从艇首到艇尾设有可增大雷达反射面积的栏杆,导弹发射箱、救生浮筏及通风排烟装置均布置在艇体表面,完全破坏了其应有的隐身性。特别是其前后的两座T75型20毫米速射炮完全暴露在艇体外面,更是该艇最大的设计缺陷;再加上舰炮性能不能满足本艇自身的防御需要,因此有人说是“光华六型”导弹艇最大的“鸡肋”。另外,“光华六型”艇上层建筑较高,反舰导弹也布置在上面,使其重心明显偏高,所以其航行时的稳定性并不是很好。总体来看,“光华六型”导弹艇虽通过多种努力来提高其生存力,但战时的生存力还是很令人不放心的。

图17:

“锦江”级上除一座T75式20毫米机关炮外,还装有一座“博福斯”4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最大射程为11千米,有效射程4500米,所配备的具有近炸引信的炮弹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加上由精度较高的“海眼”或LSEOS MK2型光电探测器作为目标探测,因此具有较强的防空能力,对来袭反舰导弹也具有一定的拦截能力。三型艇所装备的AV-2型干扰弹发射装置与艇上的电子战设备一同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反舰导弹的攻击。


综合评析

在攻击力上,我海军装备的各型导弹艇均明显高于台湾海军所装备的各型导弹艇。我21型及24型导弹艇所使用的“上游”-1型反舰导弹与台湾海军现在大量使用的“雄风”Ⅰ型反舰导弹相比,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上游”-1型反舰导弹虽然体积较大,隐蔽性较差,但其装药量较大的战斗部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是“雄风”Ⅰ所不能及的。“雄风”-Ⅰ型虽然比“上游”-1型体积小,但其最大的不足是采用了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这将使其在导弹命中目标以前的这段时间内不能进行机动,要一直利用艇上的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严重限制其作战的机动性。而台“光华六型”导弹艇上所装备“雄风”-Ⅱ型反舰导弹也与大陆037ⅠG、037Ⅱ型艇上所使用的“鹰击”-8Ⅱ型反舰导弹处于同一水平,但其所装备的数量太少,目前只有一艘“光华六型”导弹艇上装备,因此,其所能发挥出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

图18:正在进行攻击的037II型导弹艇

在艇载火炮方面,我21型和24型艇上装有2座双30毫米自动舰炮和一座双25毫米舰炮,而台湾海军除“龙江”级外,其余像“海鸥”级及“光华六型”导弹艇装的都是T75型20毫米炮。该炮在火力及射程上均明显不足,炮身还没有稳定装置,在高海况及本艇在作大机动动作时,其射手基本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操作,对目标进行瞄准射击更是难上加难。“锦江”级上除一座T25型20毫米速射炮外增加了一座单管40毫米自动舰炮,火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也基本与我21型艇相当,如果与我037ⅠG、037Ⅱ型艇相比,其差距就更明显了。我037ⅠG型艇上装有2座双37毫米自动舰炮和2座双管14.5毫米机枪,而037Ⅱ型艇则装有一座双37毫米自动舰炮和2座双30毫米自动舰炮,对空对海打击能力强大而密集。

台“龙江”级只是一个例外,其上虽装有一座“奥托”76毫米自动舰炮及一座“博福斯”4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火力是上述导弹艇中最强的,但只有2艘在役,战时所能发挥出的作用非常有限。

图19:

在探测能力方面,我海军从最小的24型艇到最新的037Ⅱ型艇,都装有较为完善的探测跟踪设备,可以自主进行对目标的探测与攻击,也可通过其它作战平台传递过来的目标信息发动攻击。而台湾海军除“龙江”级装备的探测设备较多也较为齐全外,其它各型艇都较为简单,与我21型及24型艇相差不大。虽“锦江”级上装有较为先进的光电探测设备,在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对目标探测具有一定优势,但我037Ⅱ型艇上同样装有类似的设备,并且与艇上的雷达、自动火炮、电子战设备、干扰发射器组成了综合火控系统,较“锦江”级只将其当作一种探测设备更具有先进性。而最有争议的就是“光华六型”导弹艇,其上除一部对海导航雷达外,再也没有任何其它探测设备,主要是通过艇载“大成”系统来获取目标信息,以提高其攻击时的隐蔽性。这一点也许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在战时,台军能保证其包括“大成”系统在内的C4ISR系统安然无恙吗?如果其“大成”系统受到破坏或被摧毁,“光华六型”导弹艇就只能通过艇上的导航雷达来对目标进行探测,而此时其所携带的较为先进的“雄风”Ⅱ型反舰导弹也只能在40千米以内使用,这与“海鸥”级导弹艇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其实战能力到底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还是一个未知数。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台湾海军所拥有的导弹艇无论在数量、性能、作战能力及生存能力上都明显低于我军装备的各型导弹艇,特别是与我037ⅠG和037Ⅱ型相比,在防空能力及艇载火力上差距更是明显。不过其“锦江”级导弹艇所具有的反潜能力是我各型导弹艇所不具备的。由于我军装有大量的037型反潜护卫艇,无必要在导弹艇上再装备反潜装备,因此这点并不是主要的缺陷。而大陆海军导弹艇所拥有的多用途性也是台湾海军导弹艇所不具备的,除进行基本的反舰作战外,大陆037ⅠG和037Ⅱ型导弹艇可还用于巡逻、警戒、护渔、护航等,还可配合主力舰队协同作战。台湾海军对其所拥有的导弹艇寄予厚望,希望能在未来的台海战争中起到“以小打大”、“以小制大”的作用,但希望终归是希望,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其所谓的“强大军力”并不能保证其实现“台独”梦想,最终的结果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