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近日,这件事成了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热门话题。有关软件开发是否应该向部队开放源代码之争,虽然画上了句号,但由此引发的开放式科研冲击波,却依然撞击着该院科研人员的心扉……
得意之作遭冷落怎么办
几年前,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赵韶平课题组开发的一套新型作战应用软件装备部队并受到欢迎。但是,赵韶平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得意之作不久就被部队打入“冷宫”。
原来,这个部队近年来不断进行战法创新。这套软件虽然对传统战法非常适用,但已无法满足新战法的需求。而部队想对这套软件进行升级,却又没有必需的源代码。
调查表明,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随着军事变革步伐的加快和新型武器装备的列装,很多新软件诞生不久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部队想依靠自身力量对软件进行调试甚至升级改造,却没有源代码;而从研发单位请专家,又受制于精力、财力等因素,不能一有问题就请,专家也难以随叫随到,大大影响了软件的推广使用。
课题组将这一情况反馈到院里,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部队实行源代码共享,除部分核心代码外,其他源代码均向部队开放,以便部队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改造。
他们的请求,在科研人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提出,作战应用软件事关重大,假如部队改出了毛病,影响了作战效能,责任由谁来负?有人认为,源代码是软件的“密钥”,一旦部队掌握了,我们科研人员的作用在哪里?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又怎么体现?但是很多同志认为,我们的科研院所姓“军”,为部队战斗力搞好服务保障是我们的永恒追求和最高目标,开放源代码也未尝不可。
一步好棋走出新气象
源代码究竟是否向部队开放?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院领导。院长慈林林等认为,解放思想就要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就要敢于搁置争议,大胆试验,让实践来评判是非。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课题组决定向部队开放源代码。由于不存在源代码“泄密”的问题了,他们从部队请来多名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科研攻关。数月后,这套作战应用软件的升级版开发成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软件研发效益更高了。吸引部队技术骨干全程参与软件开发,不仅加快了研发速度,而且更好地体现了作战需求,软件的战场适用性显著提高。
——软件形成战斗力速度快了。软件装备后,部队结合训练作战实际,先后10多次组织技术骨干对软件进行微调,而研制方只派出1人到部队进行技术指导,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部队技术骨干能力更强了。结合软件维修升级实践,一批技术骨干迅速成长,以往那种“一出问题就到北京找专家”的现象没有了,部队的“软装备”保障能力增强了。
——软件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了。部队的使用情况和调试方案随时反馈到课题组,使主研人员对软件的优长和不足了如指掌,他们及时进行攻关改进,软件的升级周期大大缩短,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大大减少。
把开放式科研进行到底
试点成功之后,院党委围绕此事进行调研反思。研究院政委张振江指出,源代码开放风波,是科研单位与部队之间技术壁垒的一个缩影。出现技术壁垒,源于个别干部科研价值取向不端正,生怕自己“技术大拿”的地位受到挑战;满足于成果装备到部队,而对成果的可持续利用和对战斗力的效果,却关注不够。
院党委认为,向作战部队开放源代码,是更好地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具体举措,应当推广。他们举一反三,出台多项措施,全面破除与部队之间的技术壁垒,进一步推动开放式科研,加强与部队的技术合作、资源共享——
开展正确科研观教育,引导科技干部摒弃个人“小九九”,瞄准打赢“大目标”。他们结合肖龙旭、杜晓春等一批紧盯实战搞科研典型的事迹,引导大家见贤思齐。同时,建立激励导向机制,让那些为部队战斗力生成作出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受奖励、得荣誉。
加大科研单位与部队技术骨干双向代职力度。每年组织一批专家到部队代职,同时邀请部队技术骨干到研究院代职,并接受技术培训。某型号副总工程师肖锡玉到某旅代理副总工程师职务,为部队解决了数十项技术难题,同时带回一批部队急需的攻关课题。
倡导科研单位与部队携手攻关,共享成果。去年以来,研究院邀请部队技术骨干参与数十个项目的研发,既提高了科研质量,又为部队培训了技术骨干,可谓一举多得。什么是源代码
相关连接
所谓源代码,指的是软件的基础编程语言。知道软件的源代码就可以知道其程序的运行规则。对软件而言,公开源代码意味着其他的软件开发者有了对该软件重新进行改编、编译,甚至进而开发出“自己的”软件的可能。有人比喻说,源代码相当于大楼的设计图纸,有了源代码就等于得到了完整的大楼设计,你就可以知道哪里是不可修改破坏的承重墙,哪里是可以拆除的普通墙。
对于武器装备而言,如果掌握不了源代码,就无法对武器系统进行维修、升级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