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解放军须建立强大战略投送能力强化快速反应(图)

(2009-01-15 08:30:11) 下一个

解放军须建立强大战略投送能力强化快速反应
2009年01月   来源:解放军报

    抵达俄罗斯参加上合军演的中国空军伊尔-76运输机 来源:东方网

    中国海军陆战队两栖战车准备驶下登陆舰 来源:东方网

    我军不懈追求的现代化建设,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抽象概念,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必然要求相应的现代化。在人类社会正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的当今时代,军队的现代化就必须以信息能力为核心和主导,以快速反应能力为制胜“利器”,以综合保障能力为物质支撑。而军事训练则是培育军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更高层次上完成不断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

  大力培育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主导

    现代化首先是一个涵盖物质技术内涵的概念,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技术形态基础之上,并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大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时代,机械化必然成为军队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迅速而广泛的运用,引发新一轮世界军事变革,并直接导致了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重大转变,信息化成为当今军队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信息能力成为战斗力生成中的核心主导要素,军队信息化水平成为影响军队建设速度和遂行军事任务的关键因素。大力培育信息能力,既是推进军队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履行使命任务的迫切要求。

    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战略目标的引导下,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必须认真总结近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化对信息化建设特点规律的认识。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项目和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必须从实战需要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切实抓好顶层设计,搞好需求论证,对全军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坚持统一建设目标、统一规划计划、统一技术体制,避免“烟筒林立”、各行其是、互不兼容,下大力气提高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适用性,提高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信息化建设既是物质形态层面的,也是观念形态层面的。在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应加大关键技术设备的攻关力度,努力形成技术自主创新的良好机制。军民兼容是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特征,应继续发掘国家信息化资源,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夯实军队信息化的社会基础。在信息化“软件”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信息化军事理论,彻底摆脱传统机械化思维方式的束缚,切实提高我军官兵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历史证明,时代更迭时期的新旧观念更替,往往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不付出革命性的艰辛努力,信息化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能力就难以真正成为主体。

    努力打造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制胜利器

    军队的现代化历来与“快”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讲,“快”即是军队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人类经济技术落后的冷兵器时代,以“快”为特征的骑兵,成为古代广袤战场上的宠儿。一部中国古代军事史,历代中原帝王最头痛的,正是游牧民族部落的骑兵部队。直到火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射速和射程,才使依靠人力加畜力厮杀的作战方式相形见绌。也正是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更大地提高了作战行动的快速性,才使机械化战争的快速“闪击”成为可能。“信息流”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行动的更加快捷,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爆发突然、节奏加快、进程缩短。美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过去的战争是“大”吃“小”,现代战争是“快”吃“慢”的著名论断。不难发现,依靠作战体系的快速反应,以自己战斗能量更加快速充分的释放,抑制压迫敌人战斗能量的有效作用,一直就是战争取胜的“法典”。

    面对如此战争发展趋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急指挥机制,以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自然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军近年多次遂行军事任务的实践说明,我军的快速反应指挥体制上,还存在着机构重叠、部门林立、相互掣肘的问题;我们的快速反应机制,更存在条块分割等一体化程度低、运行不够顺畅等突出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在建立健全和完善作战指挥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必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战略管控体制,对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进行全程管理,确保灵敏高效正确地作出战略决策。必须进一步健全指挥机构、理顺指挥关系、改进指挥方式、优化指挥流程,努力提高指挥效能。同时,还要顺应快速指挥体制和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国防动员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制和机制,增强国防动员平日应急、战时应战的快速反应能力。

    强大的快速投送能力,是实现军队快速反应的力量支撑,是保持军队行动自由权的重要基础。随着作战节奏加快和行动空间拓展,战略投送越来越成为军队实现快速机动、达成战略意图的关键环节。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的一方,才更有可能实现军队在战场上进退自如,有效地控制军事行动的主动权。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幅员辽阔、疆界漫长,军队必须具备在国家陆地、海疆、空域范围内多方向快速机动能力。同时,随着国家利益拓展和参与涉外军事行动日益增多,军队还必须具备在更大空间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当然,对于我军而言,提高战略投送能力,还对实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推动军队转型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军投送能力较弱,投送方式单一,海空投送能力有限,无法有效满足履行使命任务的要求。必须科学确定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充分依托国家交通资源发展战略投送能力,以增强海空投送能力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的战略投送拳头力量。

    切实增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支撑

    “军无委积则亡”。现代战争对综合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保障能力已成为衡量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军事保障和作战体系双足鼎立,共同构成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两大支柱。两大体系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保障体系为作战体系提供有力物质支撑,保证作战体系的正常运行。

    信息时代,综合保障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延伸到作战、后勤、装备等方方面面。战场透明化、指挥实时化,要求更加得力的侦察预警、指挥通信、气象水文、工程防护等作战保障力量建设。战争的投入增多、耗费巨大,要求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高技术武器装备体系的一体性强、抗毁性差,更要求及时、专业的装备保障。

    综合保障涵盖面广、涉及点多,必须以系统思维进行科学筹划。在作战保障方面,应立足现有条件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侦察预警和通信保障问题研究,建设纵横一体、无缝链接的通信与信息支持系统,确保具备与作战任务相适应的保障能力。在后勤保障方面,应坚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战略目标,努力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保障管理科学化,并注重保障体制改革和保障力量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在装备保障方面,应突出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注重武器装备的配套建设,提高装备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综合保障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军在新时期的综合保障能力。应积极探索武器装备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健全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也要逐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我军的装备保障能力。

    以军事训练牵引拉动军队现代化建设

    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严格的军事训练则是其强而有力的牵引和拉动。作为军队和平时期建设的基本实践,军事训练是把“人”与“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战斗力的关键和基础。一支军队,即便已经拥有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和现代军事理论等基本要素,仍不能真正称之为实现了现代化。只有通过军事训练这一实践环节,不断加强现代化诸要素的有机融合,才能最终磨炼成一个结构完备、功能完善的现代化作战体系,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也才算落到了实处。军事训练是一个贯穿于军队建设始终的日常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把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的要素整合过程。

    当前,我军训练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训练还不够扎实,联合训练层次比较低,训练保障条件不够完备,现有训练水平不能适应军队使命任务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对军事训练战略地位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对部队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推动作用,对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的牵引和拉动作用。

    联合训练既是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战斗力生长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非战争条件下检验和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综合实践。联合训练的实质是通过训练中的“联”,把各军兵种作战能力融合起来,在更广泛的体系范畴实现作战力量的优势互补和效能增益。必须正确把握联合训练的内涵、标准和要求,不断创新联合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联合训练长效机制,努力把我军联合训练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和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考察军事训练,当前尤其应以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作为重要切入点和抓手,统筹考虑复杂电磁环境、复杂陌生地形、复杂气候条件等因素,推动军事训练向纵深发展,加速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同时,必须不断强化训练的指向性,组织开展相应的使命课题训练,进一步提高军事训练的实战化水平。

    从履行使命任务和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思考军事训练,还必须科学统筹和组织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根据部队可能担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切实进行相关的专业训练,增强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专业技能。提高官兵综合素质是军事训练的根本着眼点。应特别重视抓好首长机关的自身训练,不断增强首长机关谋划指导和组织指挥能力。应通过大抓军事训练,带动官兵素质全面提高,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潘守勇 释清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