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美国冷战史学者:中国档案开放程度比日本高

(2009-01-14 07:25:08) 下一个

2009年01月            青年参考

2008年11月12日,外交部正式宣布:1961年至1965年形成的档案,经解密后正式对外开放。那么,这批档案的分量如何?外交部又是如何进行这项档案解密工作的?2008年12月29日,本报记者到外交部实地调阅了这批档案,并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1.《档案法》催生外交部解密档案

2008年12月29日下午北京寒风呼啸,《青年参考》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门南大街的外交部南配楼。顾名思义,南配楼就在外交部大楼的南边,与醒目的外交部大楼隔着一条马路。在南配楼入口处,记者先走进登记处。在来宾登记表上,记者看到在访客单位一栏,填写着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记者心想,不愧是外交部管理档案的地方,真是“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开放档案借阅处在南配楼的7层,坐电梯上去,抬头就看到一块黄铜牌匾,上面用黑字写着:“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

接待《青年参考》报记者的是外交部档案馆鉴定开放处的张素林处长。张素林女士先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开放档案的基本情况。张素林说,2008年11月12日解密的这批档案共有41097件,形成于1961年到1965年。这批文件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类请示、报告、谈话记录、来往电报以及照会、备忘录等外交文书。

公布的文件占了这个时期所有文件的70%左右,这个比例已和其他大国很接近了。例如,美国1975前的外交档案有近95%都已开放,俄罗斯开放了外交档案总数的80%~90%。

记者随即问到外交部为何要开始解密档案这项工作。张女士说:“这是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需要。”目前,没解密的多是一些部里的行政管理文件,涉及国家外交事务的很少。

张女士解释,这还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下简称《档案法》)说起。1987年,我国制定了《档案法》,1988年正式实行。那时候的《档案法》规定,涉及军事、外交的,可以在50年后开放。

但是,《档案法》在1996年又有所修订,改为一般档案保管期满30年后开放,但如果涉及军事、外交的,可以另定期限。这样一来,外交部的很多档案就面临需要解密的问题了。1997年,外交部开始酝酿解密档案,但外交档案解密不是小事,部里非常慎重。经过多方调研,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国内其他部门的做法,最终确定了外交档案的具体解密原则、操作程序等。经过一个时期的准备,外交部1999年成立“开放档案鉴定小组”,正式启动档案解密工作。

“万事开头难”,到了2004年1月16日,外交部终于开放了第一批外交档案。文件形成时间为1949年到1955年。在2004年7月19日和2005年1月10日,外交部还两次开放了1949年到1955年的文件。至今,1949年到1955年的文件,共有15003份解密。

2006年5月10日,外交部1956年到1960年形成的档案正式向社会开放。这批开放档案共25651件,366551页。

2.“绝密”文件约占1/3

由上面的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外交部文件解密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上升。张素林处长透露,这是因为“我们最开始是手工操作,还没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工作效率低”。

后来,所有档案都先扫描,生成PDF文件。专家在电脑上看完原件之后,就直接写上审核意见。经过上报审批后,档案就可以开放。此外,外交部还引进了专门的档案解密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过,解密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部里具体负责档案管理的只有五六个人,就最近这批解密的文件,部里从亚洲司、欧洲司等部门抽调了70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来把关,多数是参赞级的。还有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大使,也被请来从事这项工作。老外交官对一些历史问题比较熟悉,有的人甚至就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道目前该问题发展到什么程度,“能解密的、应该解密的,就解密,尽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材料。”张素林女士说。

当然,凡是影响到国家安全的,不开放;凡是影响到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不开放;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不开放;凡是影响到民族团结的,不开放。这是原则。

这些负责鉴定的老外交官责任重大,不能让不该解密的解密,影响了当前的外交工作。而且,老外交官还得给这些档案重新起个标题,提炼出文件的“亮点”,以简短的文字介绍文件的大概内容,并得出结论——能不能解密,理由是什么。

在外交部网站上的“外交部档案解密开放工作介绍”一文中提到,“解密开放的档案,均以原来形式对外公开。部分档案中某些字段不宜公开的,在原位置经遮盖处理后对外公开。为保护档案原件,解密的档案一律以电子浏览方式供公众阅览。”这样一来,解密文件的比例也就更高了。张素林女士还说,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绝密”文件约占最新解密的这批文件的1/3。这也说明了这些文件的历史价值。

不过,记者很想知道“遮盖处理”是否可靠,会不会被计算机高手破解,泄露机密。对此,张素林女士表示:“遮盖不会有风险。文件扫描成电子格式后,通过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把相关的字段抹黑,再锁定图层。生成的新画面是不可能再拆分开的。”

张素林女士说,确实有人担心解密这些档案会泄露情报,但把整个解密的流程详细说明后,就都放心了。

3.细节见证周总理的细心

最新解密的这批档案,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故事。“中苏关系”显然是这批档案的“重头戏”,譬如,档案中一份原本属于“绝密级”的《中苏两党会谈记录》(1963年7月),就有600页之多。张素林处长透露,这个时期涉及中苏关系的档案,基本上都开放了,保密的特别少。

“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向中外人士开放。到目前为止,共有3000多人次前往查阅,其中有700多人次来自外国,被查询频率最高的就是“中苏关系”。

由于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所以与中印关系有关的文件也备受瞩目。一份标题为《中国外交部关于释放印俘的声明、照会和通知有关国家的请示》解密文件,其编号为“105-01849-02”。文件的签发者为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

文件的正式内容是外交部的请示报告:4月1日下午,广播我国防部发言人关于释放全部印度战俘的声明,4月2日见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并刊登我照会印度以及我红(十字)会通知印度红会的消息……

文件左上角有一位工作人员补充写道:“3月25日总理指示,发表和通知时间,推迟一天,因为4月1日是愚人节。”

4.达赖在流亡期间盗卖金银财宝?

此外,关于“达赖在流亡期间盗卖金银财宝”的文件也值得一提。

1960年3月29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回一个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达赖喇嘛1951年窃自西藏的一批金银财宝,于1960年2月间由锡金(锡金当时为印度的“保护国”,现为印度的一个邦)运抵加尔各答出卖。据《闪电报》报道,负责执行这次任务的是达赖的哥哥嘉乐顿珠等人。财物价值多少,众说不一。据负责运送的西藏人透露,这批财宝是在1951年西藏解放时,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用1000头骡子运至锡金的,当时400头骡子运金条,600头驮运银块。另外还驮运了一批中国和西藏地方历代金银货币和珠宝。不过嘉乐顿珠否认此说,称出售的仅是些银块和金条。”

5.美学者:“开放程度比日本更高。”

张素林女士透露,下一批解密外交档案的形成时间,将从1965年开始,有可能一直贯穿到1978年。这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受到“文革”的冲击,又有尼克松访华等重大历史事件,所以下一批的档案解密很值得期待。

在会客室的采访结束后,张素林女士带我到7楼的电脑查询室,空间很小,不到10平方米,有两台电脑供查阅者使用。但环境不错,靠窗的地方还有一盆常绿植物。记者在那里查阅时,正好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博士生也在那里查阅档案。他正在写有关中印关系的论文。他向记者介绍,查阅是免费的,但只能看到编号、题目和时间,要看文件的具体内容,得提交申请,到隔壁的房间上机浏览,看一个文件花两块钱。这位博士生说,这个价格对他来说有点高,但他表示能理解。

记者在查阅时,还遇到了美国学者王大卫(David Wolff)教授。王大卫是美国人,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目前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任教,专攻冷战史。

王大卫用普通话对记者说:“这些档案的史学价值很高,对我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可惜我的时间太紧,很快就得回去。”当记者问他中国外交档案的开放程度比日本如何时,王大卫说:“开放程度要比日本更高。”

研究冷战史的国内学者沈志华就曾这么说:“这些档案,有的一页就可以写出一篇学术论文。”

从一个国家外交档案的开放程度,可以看出一国政务的透明度,也可以看出一国的开放程度。外交部档案的解密,正说明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历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