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空中加油的“启瓶器”:\'马特霍恩\'计划(图)

(2008-12-23 19:09:23) 下一个


空中加油的“启瓶器”:"马特霍恩"计划
2008年11月 来源:新华网


"马特霍恩"计划

B-29轰炸机[新华网]

    杜立特轰炸东京被誉为"世界十大空战"之一,这不是因为轰炸本身的规模多么巨大,而在于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对美国人而言是奇耻大辱,为了报这一箭之仇,罗斯福总统亲自下令,一定要想办法轰炸日本本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轰炸日本本土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美国本土飞到日本因航程太远而无法实现;大片的中国土地已被日本占领,在那里,大规模的轰炸机群根本无法起降;航母只能起降小型舰载机,中型以上的轰炸机无法在航母上着陆。

    美国海军的金上将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建议:用美国海军航母搭载陆军的B-25轰炸机袭击日本本土,这意味着轰炸机完成任务后根本无法返回,必须到中国内地降落。执行这一大胆计划的是美国陆军航空兵中校杜立特。

    1942年4月18 日夜里,"大黄蜂号"航母上密密匝匝地停放着16架B-25轰炸机。在吉米·杜利特中校的指挥下,轰炸机从航母上艰难起飞,开始了它们的"不归旅程"。航母在航行过程中遭遇了一艘日军警卫舰,B-25轰炸机不得不提前起飞。在完成了对日本四个城市的轰炸后,飞机的剩余燃料已经不够到达目的地——浙江衢州机场。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一架架B-25飞机像黑色的幽灵,呼啸着从中国江南的丘陵飞过,最后不是弃机跳伞就是匆忙迫降在稻田。到达中国的75名飞行员中,3名死于降落过程中,8名飞行员被日军俘虏,剩下飞行员都被中国军队或游击队搭救。杜立特轰炸的确是一个壮举,它给日本人造成的损失也许微不足道,而轰炸产生的政治影响却是巨大的,美国人和中国军民的士气得到大大的提升。

    对于日本本土的轰炸并没有随"杜立特轰炸"戛然而止,同盟国一直在策划着下一次轰炸。

    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在酝酿之中,1943年11月,"马特霍恩"(matterhom)计划在魁北克和开罗会议上得到同盟国的批准。

    其具体方案是:在印度集结一支新型B-29轰炸机部队,转场推进至成都附近的基地,在那里加油、装弹后,对日军实施远程攻击。在此之前,罗斯福总统已经承诺,要在中国开展一次针对日军的轰炸战役。"马特霍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计划。1943年底,新研制的威力强大的B-29轰炸机才刚刚装备美国本土部队,而从中国起飞的机场还缈无踪迹。为了实施"马特霍恩"计划,飞机需要远程部署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轰炸机所需的大量燃料和炸弹需要运输,还需要在中国成都附近修建多个机场,一切似乎都还遥遥无期。

    1943年12月,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张群在成都召集紧急会议,部署在四川省建设"特种工事"的任务,计划包括在四川近郊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建立四处轰炸机基地,另在成都、温江、德阳等地建立五处战斗机基地。工程需从四川29个县抽调32万民工,直接参与工事的人员多达50多万人,工程必须在五个月内完成,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工期。在这个伟大工程的建设中,四川人民体现了极大的坚韧和爆发力。如此浩大的工程几乎是用手工完成的,工程所需的原料都从当地获取,原料的输送、跑道的建设艰苦卓绝。1944年5月下旬,庞大的工程全部如期完成。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堪萨斯州,第20、21轰炸机部队相继组建,1944年4月,在第20、21轰炸机部队基础上成立第20航空队,由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上将亲自兼任司令。

    1944年4月,第20轰炸机部队的第一批B-29飞机,由肯尼思·沃尔夫准将率领进驻印度加尔各答,美军随即开始进行紧张的战前训练。4月14日,92架B-29轰炸机从加尔各答起飞,沿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有79架飞机抵达中国成都。

    1944年6月15日夜间,75架B-29重型轰炸机从成都起飞,攻击目标是远在3200英里之外的日本八幡制铁厂——日本最大的钢铁基地。起飞后一架飞机坠毁,而后又有多架飞机因故障中途返航,有68架飞机到达中国海岸,仅有47架飞机攻击了目标,15架目测轰炸、32架靠雷达进行了轰炸,仅有一枚炸弹命中了目标,返回途中,又有多架飞机因故障或燃油不足而坠毁。

    B-29飞机轰炸日本本土引起了巨大的的震动。日本大本营分外震惊,陆军部报道部长松村秀逸大佐回忆:"早4时,八幡遭受轰炸的消息传到市谷,这是B-29从大陆起飞的第一次轰炸"。 消息在中国各地迅速传开,以往经常发布日军空袭警报的播放塔,如今发射出空袭日本战果的电波。各家报社发行号外,大街小巷、茶馆饭店里的人们大声议论着空袭日本的话题,曾饱受空袭之苦的中国民众因此而欢欣鼓舞。

    第二十轰炸机集团司令官奥尔菲准将对中央通讯社记者发表了讲话,称赞50万中国农民为建设空军基地所付出的努力。他说:"如果没有50万离开家园建设机场的爱国的中国人,这次空袭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马特霍恩"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将充满艰辛,轰炸过程中的飞机损失及人员伤亡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更令人生畏的是补给问题。装载物资、燃料和人员的船只从美国出发,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大西洋、太平洋航线到达卡拉奇和加尔各答。从印度经中国向日本发动攻击之前,必须将燃料运至成都附近的机场。准备进行轰炸的B-29先得执行运输任务,仅携带燃料(每次飞行携带7吨燃料)飞越驼峰到达中国成都,为了准备一次对日本的轰炸,要飞越驼峰航线六次。

    在执行运输任务的过程中,飞机和人员都有损失,也减少了发动机和机身的使用寿命。截至1945年1月,B-29从加尔各答起飞到成都加油、挂弹,或直接由成都起飞,对日本九州、本州西部、冲绳、中国台湾、鞍山、沈阳等地的钢铁厂、飞机制造厂、炼油厂、交通枢纽和港口进行了多次轰炸。由于从成都起飞的B-29飞机只能到达日本西南部,无法轰炸东京、大阪等日本大城市,所以美军对日本本土只进行了十次空袭,投弹仅800吨,难以扩大轰炸效果。

    飞机的损失触目惊心,到1944年底,美军第二十轰炸机部队损失了147架B-29轰炸机,显然,这样的轰炸已经难以为继。1945年1月15日,最后一次从成都起飞的攻击目标是日军统治下的台湾,至此,"马特霍恩"计划宣告结束。轰炸日本本土计划的尴尬局面,直到1944年8月,美国人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才宣告结束,美国人为此付出了死亡5200余人,伤2万余人的沉重代价。11月24日,111架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起飞,轰炸日本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东京郊外的中岛飞机制造厂,这是1942年"杜利特轰炸"以来首次轰炸东京。

    "马特霍恩"计划的指挥者之一,海伍德·汉塞尔少将如此评价该计划:从军事行动的角度看它(马特霍恩)并不成功,你不能通过驼峰航线向B-29提供足够的物资来完成一次成功的轰炸战役;但从战略效果的观点看,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回顾马特霍恩计划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靠地面补给进行的大规模远程轰炸代价巨大、收效甚微,这也是二战后美国战略家在总结东京大轰炸时得出的结论。如何解决远程攻击的补给问题,人们想到了二十多年前发明的一项技术——空中加油。直接参与"马特霍恩"计划的B-29轰炸机对于空中加油技术的发展意义非凡,因为,世界上第一架专门设计的空中加油机正是由B-29轰炸机改装而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