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称4-6艘核潜艇可满足中国威慑需求 | |
2008年12月 来源:新华博客 |
中国可能只需要4艘SSBN战略核潜艇。图片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在过去的几年中,西方就中国不断出现的战术导弹潜艇部队(SSBN)对中国的全局核战略有何种预示进行着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满足中国安全需求基础的陆基导弹部队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种观点则预测中国将很快会将SS-BN舰队部署在海洋,以使其与美国海军的实力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对比更加均衡。本文节选自美《联合部队季刊》,阐述了中国的核立场并试图对中国SSBN部队的规模和部署方式进行估计。文中所提到的数据和信息皆来自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杂志,文中观点系作者个人观点。本刊刊登此文.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不代表本刊赞同或支持其中观点。
中国的核立场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五个宣称有核同家中树立了一个相当独特的形象。自从在1980年展示了发射洲际战略弹道导弹的能力,中国的核立场令人惊奇地保持温和以及稳定。中国保持了许多西方分析人士所称的"最小威胁"主义,即要求:严格的防御立场,小型核武库,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意不攻击和威胁无核国家。这种核最小化主义对中国的核立场影响深远,限制了核武器部队结构的规模和作用。根据一名分析人士的说法,"中国所谓的规模小但有效的核武器部队…相比任何其它四个在核不扩散条约下被承认的核国家,在核武库和规模上都要小很多,并且相比而言,还没有准备好执行真正的任务"。
然而,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时,中国的核武器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明显进步。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一代的SSBN(094型或"晋"级潜艇)已经进入了中国的战略设想,例如.在接连几年的白皮书中强调增强海上的核威慑力量。最新版本的白皮书预想解放军海军将"增强其综合海战行动能力和核反击能力"。
足够数量的SSBN
从理论上说,相对中等规模的SSBN部队应该不会引起美国竞争式的反应。换句话说,中国很可能愿意接受一种与美国保持稳定威慑关系的受限制的部队配置方式。然而,在同时具有威慑力又不引起美国反对的条件下,准确确定海基战术导弹的数量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例如,如果中国有4艘装备12枚有3颗弹头的"巨浪"一2型战术导弹的094型潜艇,其水下威慑力量将拥有144枚弹头。如果有6艘SSBN,且每枚"巨浪"-2型导弹携带6个弹头,弹头总数将跃升至432枚。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可以装备多弹头的陆基洲际导弹。即使美国与中国相比在核武库的数量和质量上继续保持优势,这种数量上的激增可能也会引起美国的忧虑:
有研究表明,美国摧毁SSBN的能力不会在下一个十年中有显著的提高。这种能力包括美国对海洋的探测能力和反潜能力。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舰队和反潜飞行分队--对水下威胁最有效的部队已经在数量上减少了很多,这种情况可能要在十年后才能逆转。美国的战术导弹对潜射导弹也没有办法。从日前的情况看,在未来的几年中,美国的反潜作战能力将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国所有的陆基核威慑力量在第一次攻击中全部被摧毁,只要有一艘装备多弹头的SSBN能保留下来,就可以实施毁灭性的反击。
这些因素表明,对中国来说,更保守的估计更加准确。美国海军计划人员熟知的"拇指规则"(经验法则)指出,在任何时候,需要三个航母群来保障一次海上行动。在两个保留的航母群中,一艘航母将处于维护期,可能在某个船坞中,另一艘将进行训练和战前准备(因而参战可能性降低)。假设中国采取类似的行动规程,最小核威慑立场将无法在数量上满足需要。假设海上SSBN被敌军反潜部队摧毁的概率是50%--这是一个考虑SSBN隐身性和安静行动情况的大体估计,在任何时候只需要两艘SSBN在海上就可以保证第一次攻击后至少有一艘存活。
根据上述的部署循环,中国可能需要6艘SSBN来满足最小核威慑的需求。另外,在094型潜艇的技术质量、可靠性和功能特性的基础上,中国甚至可能不需要6艘SSBN。如果中国海军采纳了类似美国海军的"蓝组/黄组"轮休体制,即在每次巡逻后短期的维护期内对两艘船的船员进行对调,一组执行任务另一组轮休,便可以在岸上舰只与海上舰只的比例为2:1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4艘SSBN将满足中国的需求。
可能的部署模式
最近,在美国分析人士间出现了一种关于中国"堡垒"策略逻辑的猜测。中国似乎也对苏联在这点上的经验有兴趣。中国可能试图通过将亚洲海岸线的地理特征转变为自身的优势来复制苏联模式。例如,中国可能将SSBN集中在渤海和黄海之内的安全海域。核攻击潜艇、岸上起飞的战斗机以及水面舰艇可以作为"宫廷卫士"来保护中国SSBN不在受敌军攻击的危险之中。
"堡垒式"的方式可以为昂贵的SSBN行动提供庇护。理论上说,海基和陆基的部队完全可以保障渤海和黄海海域的安全。另外,狭窄的沿海地区以及复杂的声学环境对美国在冷战期间设计的高速反潜技术提出了挑战。
然而,"堡垒式"的策略也存在着风险。将水下核威慑限制在渤海区域会限制巡逻模式,因而增加了潜艇被敌军发现的可能;放弃了很多SSBN的隐蔽性和机动性优势而且因为更长的射距使特定的目标超出了射程。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中国要建立一只大型的海军部队来保护SSBN舰队在特定的水域不被敌军击沉。这种策略的主要缺点是在保护SSBN方面过分的投资可能会削弱对其它海洋资源的安全防护,例如台湾相关的区域以及海外能源补给的安全。
作为"堡垒"策略的一种替代策略,在海军和陆军航空兵的保护下,战略潜艇可以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更加自由地活动。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中国也许开始了一项沿着海防线建立"争议区域"的计划。在制海权的概念下,这些区域将可以让中国在第一岛链之内的海上和空中具备控制权,大体上说这些区域包括了从日本群岛到菲律宾北部的海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足够自信地让SSBN沿着亚洲大陆进行巡逻,特别是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尽管存在更大的风险,这种覆盖范围更大的"堡垒"战略会为中国海军部队提供新的机会。
如果更为大胆,中国可以像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间的竞争一样,将潜艇部署到太平洋深处。一些美国分析人士预测中国可能会将SSBN基地设在南中国海,以使他们能够进入未曾进入过的更深的太平洋海域。向前部署可以将更多的美国目标纳入到"巨浪"一2型导弹的射程之内。假设中国可以建造功能强大和安静的潜艇,并让其在太平洋巡逻,这会对美国发现和追踪SSBN造成巨大的困难。
但是,采用这种自由的部署方式,中国海军会有战略和行动上的风险。从政治立场上来说,在第一岛链和太平洋进行主动的巡逻被认为是对美国的强烈挑衅,并且几乎肯定会引发其报复性反应。美国海军规划者们会将中国进入亚洲海域视为威胁环境的一种动态变化,假如"夏"级SSBN无法完成单独的威慑性巡逻任务,即使一种非常微小的部署模式的调整也可能会是中国海洋核战略改变的信号,并引起美国的高度警觉。
从战术的角度看,潜艇沿着大陆架巡逻或进入太平洋海域会将中国海军的舰只暴露给美国和盟军的反潜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海军部队将反潜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们的密切合作限制了苏联潜艇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的活动。日本海军自卫队能在靠近日本海域的地区追踪中国"汉"级潜艇,再次说明了日本海军自卫队有着高级别的反潜装备。
在这种巨大的风险之下,中国在战术技巧和经验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尽量不在深海地区进行巡逻,特别是在部署初始阶段的训练中。另外,中国可能没有足够的SSBN来支持这种风险较大、更具进攻性的部署方式。如前文所述,中国可能确保在任意时刻至少有两艘SSBN执行威慑性的巡逻任务的情况。除非"巨浪"一2型导弹的射程在第一岛链内的任意地点足以覆盖到美国大陆,这种情况似乎不可能,距离美国海岸越远显然越不利。
这些因素意味着中国的潜艇部署方式会相当受限制。在SSBN部署的早期,很可能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中更倾向于前者,并会采取一些"堡垒"式的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舰只具备远洋部署的能力,中国或许会放松对巡逻区域的限制,允许它们进入更深的海域。
这些部署方式--"堡垒"策略,近海巡逻以及开放海域巡逻之间并不相互排斥,注意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可能会接纳所有的这些策略,并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中国可能在没有明显安全危险的和平时期采用"堡垒"策略。在战争时期,中国可能会允许更加主动的海岸巡逻或让SSBN部队进入公开海域,以应对或解除敌国的核威胁。总之,即使很小的水下核威慑力量也可以让中国在各类冲突的情形下有多种选择。
更强的水下核威慑力量
最近十年以来,美国的政策界已经预测北京的核立场会从最小威慑向有限威慑转移。许多西方分析人士预测中国会向更加灵活的核能力转变,并参与到更广阔范围的"核战争"任务中,这要求中国的核武器在数量和类型上都要有显著的增加。虽然中国仍然坚持原来的说法,但是三个关键因素会对最小化的立场提出挑战。首先,中国目前并不承认敌国的第一次核打击会成功--最小核威慑概念最核心的内容--部分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保持同中国的关系。如果美国过分追求不给中国反击的机会,中国几乎肯定会以建立一支包括水下战略部队的更大规模和更快速的核部队作为响应。第二,在不可预计的战略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在支持其核立场时可以有更为轻松的方式。可以预想的是(虽然在近期不大可能),天基激光或其它先进技术将大大拓宽中国的视野。第三,美国军队吹嘘的侦察与精确打击能力可能会改变中国特有的防守反击立场。
很明显,新一代的水下核威慑力量会让中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安全环境中有更多的战略选择。然而,SSBN部队并不是中国应对上述战略困境的惟一答案。中国正在积极发展一系列替代方案以加强核威慑部队的可信度。例如,中国宣称有一系列挫败美国战术导弹防御系统的复杂项目,以保证导弹防御系统不会对国家的核立场产生影响。在094型潜艇装备部队之后,中国将有一支更加有效和可信的核威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