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回顾阿琼:世界上耗费最长时间成果却最不理想的主战坦克研发专案

(2008-11-04 08:46:59) 下一个

阿琼主战坦克

维基百科

阿琼印度教神话中战神名字。此型战车成为世界上耗费最长时间成果却不理想的主战坦克研发专案,但也看出印度坚持国防自主的毅力,虽然就计划执行层面来看是失败的。且在研发过程中不断想苦追模仿当年度最先进设计做修改,但旧有一些最基础战车工业所需技术背景却始终没有根本解决;导致至今大量依赖欧美进口零件拼装丧失国产本意,战时后勤也有忧虑。

发展沿革

1984年3月,在耗费了三亿卢比的研制资金后,印度战车研发局终于研制出两辆样车。由于技术原因直到1988年初印度战车研发局总共才研制出10辆样车。验证后由于这一坦克存在严重缺陷,研制进程不得不中断。1990年计划重启但印度陆军1991年底提议放弃这项目,评语是这种坦克“中看不中用”,但该提议因为政治因素没有获政府批准,阿琼坦克在接下十多年的野外试验中频频出现故障,印度陆军告知国防部称,该坦克仍不能用于实战。 2007年印度现任国防部长态度出现转变,认为阿琼已经可以投入实战,并完成所需演习科目;唯外界仍抱持疑问是否是印度战车已经老化到极限非得换装,而阿琼专案累积的庞大时间金钱耗费也必须回收,才勉强接受此战车,至今仍是问号。

阿琼战车研发时程与争议
年度进展
1972年印度军方提出用一新型坦克来代替原有的“胜利”主战坦克
1974年印度政府批准了阿琼研制计划,并拨发一亿五千万卢比
1983年样车研发失败,计划推迟
1984年耗三亿卢比资金后,研发局终研制出两辆样车
1988年产出10辆样车后中断,6辆交给陆军试验4辆留做生产试验
1990年计划重启
1991年陆军提议放弃计划,但被否决
1994年实战验证达不到上战场要求
1996年样车出现重大故障
2005年野外试验出现故障,陆军认为还是不能使用
2007年印度国防部宣称阿琼已经可以作战服役
2007年阿琼出现引擎故障,军方表示已请德国原厂解决


自制装甲

阿琼级防护思想依然着重于硬防护的大装甲主义,导致车重直线上升,甚至逼近桥梁载重极限,而欧美主流的匿踪思想和主动式防卫武器则未有太多体现,可见东西方科技等级还是有所差距。

印度为“阿琼”专门研制了一种新型复合装甲,号称性能直逼英国“乔巴姆”装甲。该种新型装甲十分神秘,连印度军方特派的项目负责人和印度陆军总长都不知道其性能资料的坎昌(Kanchan)陶瓷复合装甲,并可外挂反应装甲,这些特种装甲均由位于印度海德拉巴市的“国防冶金研究所” (Defence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DML)研制(该研究所以前还曾研制过用于改进T-72M1的“贾卡尔”复合装甲),而总体防护等研究则由“终点弹道研究院” (Terminal Ballistic Research Loboratary—TBRL)承担。

炮塔正面两侧各有一块体积比较大的复合装甲块,装置类似于日本90式战车,但是其厚度明显更大(大约有800—900毫米),预计该复合装甲也是按模组化思想设计的,可方便地更换或升级。车侧面前3个负重轮处裙板用附加装甲加强。




东方军事

从1974年印度正式批准研制“阿琼”坦克至今,其创造了3代主战坦克研制周期的世界之最,曾被世人称为“最难产的坦克”。由于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虽然大量选用了国外先进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同时整个坦克中这些关键进口部件的比例过高。“阿琼”原型车自制部件的比例为73%,但到实际生产中,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其所谓自主研制成为笑话。“阿琼”实际沦为了国外产品的“组装货”。

“主战坦克”成为“主败坦克”

  1972年,根据与巴基斯坦作战的经验,印度军方提出用一种新型坦克来代替“胜利”式主战坦克。同年8月,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开始了新型坦克的方案研究,起初将该新型坦克命名为MBT80,后以印度教神话中战神的名字改称其为“阿琼”式主战坦克。但这位“战神”的降临十分艰难。

  1974年3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阿琼”的研制计划,并为该项目进行了第一次拨款。原计划在1983年12月前完成第一辆样车,以后按每月一辆的速度再生产出12辆样车,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困难重重,实际研制进度落后于计划,到1984年3月,才制成了首批两辆样车并在次年3月迫不及待地将其首次公开展出。但该项目进度并未因此而走上轨道。印度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只好借助外国的力量,结果将“阿琼”弄成了“八国联军”,造成各子系统之间难以匹配。

  1988年8月,印度对“阿琼”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技术试验,结果发现了很多严重的技术问题。到1991年年底的时候,印度陆军对“阿琼”的缺陷实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弃这个项目,但没有获得政府批准,使该计划得以继续进行。然而在1994年和1995年的试验中,娇贵的“阿琼”仍无法满足已经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军方的试验报告中,多难的“战神”竟被判定为“不适宜上战场”,印度媒体则把“阿琼”由“主战坦克”戏称为“主败坦克”。而祸不单行的是,1996年用于部队试验的该型坦克又遭严重损坏,这引起了印度一些陆军军官的不满。他们公开称“阿琼”是“白象”,即“无用的累赘东西”。

“战神”长成“豹”模样

  尽管如此,印度政府仍然对该项目进行了总结性回顾,决定继续拨款支持研制,并再次拨款。此时,以制造“豹”2坦克而闻名的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出手相助。于是,印度“战神”摇身一变,长成了德国“豹”的模样。

  “阿琼”的炮塔设计接近德国“豹”2坦克,形状方正,采用平直装甲。据称,印度还为“阿琼”专门研制了一种新型装甲,号称性能直逼英国“乔巴姆”装甲。该种新型装甲十分神秘,连印度军方特派的项目负责人和印度陆军总参谋长都不知道其性能数据。为了提高坦克的作战性能,印度研制部门为“阿琼”加装了许多国外装备,导致坦克一再“增肥”,全重达到58吨的设计极限,不但超过印度大部分公路和桥梁的承重标准,宽度也超过印度铁路货物宽度的限制。

  印度军方预期,“阿琼”坦克的主要作战地域是西部沙漠地带。因此,坦克的机动能力至关重要。印度原本想用国内制造的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结果产品研制了10余年无法过关。“阿琼”只好换上德国MTU公司制造的柴油发动机。由于订货时没有提出在印度使用的特定条件,造成发动机使用问题。尽管厂商宣称产品性能一流,但1988年7月“阿琼”进行沙漠试车时,德国发动机也“掉了链子”。

  1999年3月印度政府决定拨款4.25亿美元用于生产124辆“阿琼”Mk.1坦克(每辆单价235万美元),在2003年前装备2-3个坦克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计划又未能按时执行,一直拖到2000年9月底,瓦杰帕伊政府才宣布“阿琼”Mk.1正式投产。根据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预测,每辆坦克单价高达470万美元。而且这些估价还没有包括“阿琼”服役后在弹药、备件和保障方面的费用,其项目总投资为35亿美元。

  这样执著究竟是为什么

  “阿琼”从正式批准研制到批量生产,时间长达30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国研制“豹2”和美国研制M1所花费的时间都不超过15年,“阿琼”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难产的。由于该坦克研制中屡屡出现问题,且预生产型车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因此遭到印度国内各方面激烈批评。迫于无奈,印度决定进口310辆俄罗斯T-90S坦克(其中大部分在国内按许可证生产),同时宣布将在现有的“阿琼”Mk.1基础上研制“阿琼”Mk.2型主战坦克,以满足陆军需要并应付国内的批评声浪。

  在推进“阿琼”坦克的研制进程中,尽管“阿琼”命运多舛,屡屡受到军方责难,但印度政府却一意孤行。缘何?印度陆军现有主战坦克2000辆左右,全是外国货。印度陆军一直担心,命根子捏在别人手里。一旦有急事,印军就可能面临困境。吸取伊拉克“买”军队装备现代化在海湾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印度决心发展民族军事工业,自主研制发展军事装备。尤其是民族自尊心很强、以倡导民族主义为己任的国大党获胜后,印度发展民族军事工业的愿望日趋强烈。

  此外,还有个小插曲是:在“阿琼”Mk.1投产之前,印度已经特许生产1000辆以上的T-72/T72M1“阿杰亚”,而且已经能自己对其进行改进,按理说应该对T72/T72M1的技术已经很熟悉,但T-72/T72M1的炮管2000年以来却连续发生了数十起炸膛事件,使得相关厂商被迫回收了自产的770根炮管。此事更坚定了印度政府自力更生的决心。

  由于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虽然大量选用了国外先进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同时整个坦克中这些关键进口部件的比例过高。“阿琼”原型车自制部件的比例为73%,但到实际生产中,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其所谓自主研制成为笑话。“阿琼”实际沦为了国外产品的“组装货”。

  在印度陆军的反对和抵制下,印度政府很不情愿放弃这个被众多印度政治家推崇为“印度民族军事成就的典范”的“阿琼”主战坦克计划,并自我安慰说,这些坦克用于执行训练任务还是可行的,因此并不会完全浪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