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在骊靬县(今甘肃省永昌县)寻找罗马第一军团后裔(组图)

(2008-10-31 11:34:46) 下一个


甘肃小村现古罗马军团后裔 村民似欧洲人(图)

村民蔡均年(音译)有绿色的眼睛和泛红的皮肤

罗马军团移动的路线

  【搜狐科学消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科学家们认为,中国甘肃省境内骊靬村居民很可能是“古罗马失落军团”的后裔。科学家将对他们进行进一步DNA检测。

  科学家已采集了93名村民的血样,并试图解释该村居民为什么具有西方人的面部特征:绿色眼睛、大鼻子和浅色的头发。当地村民宋国荣(音)表示:“我完全相信我们是罗马人的后裔。这里的居民都有不同寻常的特征,此外历史记录证明这里很久以前就已经住人了。

  这一事件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目前,该村庄已建起了罗马式的石柱,村民盼望以此促进这一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该村庄与古罗马军的联系是上世纪50年代牛津大学霍梅尔-达布斯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该村庄是由古罗马士兵建立起来的,这些士兵于公元前36年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被俘。而且,这些古罗马士兵本应属于古罗马名将克拉苏率领的一支失踪的古罗马部队。

  公元前53年,克拉苏被目前位于伊朗境内的帕提亚人击败,自己也被斩首,从此古罗马帝国停止东进。据记载,当时有145名罗马士兵被俘虏并滞留在亚洲。梅尔-达布斯教授认为,这些士兵后来可能成为雇佣兵参加与汉朝的战争,并在17年后被俘虏。

  此外,中国古代文献也有记载,称这些士兵采用一种“鱼鳞阵”,专家认为这就是古罗马军队常用的方形阵列。这种阵型使用大盾牌防护士兵的两侧和上方。

    甘肃永昌的古罗马军团后裔疑似者

  神秘失踪2000年的古罗马军团在中国被发现,缘于一个叫做骊靬的地方。根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而“骊”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语,指的就是“罗马军团”的意思,也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于是众多历史学家纷纷推测,骊靬城正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专家竟然在骊靬城旧址周围,找到了许多具有明显欧洲人体貌特征的居民。

  记者随同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调查组前往骊靬城所在地———甘肃省永昌县者来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谢博士告诉记者,他们已从者来寨的志愿者身上采集了全血样本,准备通过DNA技术和体质人类学测量,对骊靬人群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将有助于解开史学界长期的争论。

  者来寨村坐落在河西走廊东端,是个宜耕宜牧的好地方。在村头巷尾,随处可见有别于普通中国人外貌特征者,他们个子高大,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这让历史学家甚至村民自己都感到大惑不解。

  与调查组同行的宋国荣就是该村村民之一。他身高185厘米,鼻子高挺,红色的卷发和轮廓鲜明的容貌,看上去不像是传统的中国人。“我相信罗马人曾在数世纪前到过中国,我们应该就是这些古代访客的后裔。”宋国荣告诉记者,者来寨共有300多人,其中有欧洲相貌特征的100多人。多年来,宋国荣一直在收集剪报,寻找证据。

  64岁的孙树银俨然就是一个“老外”。老人说,他一直定居在此处,全家祖孙七口,唯有儿子孙小云与他有些相似,小孙子头发则呈乌黑,全家人对此一直无法解释。

  当天下午,调查组在与骊城相距3公里处的杏树庄、河滩村、焦家庄等村寨,也见到十几名具有欧洲民族特征的居民。

 

  村民至今保留古罗马人斗牛遗风

  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如今,他们的后裔在这里还保留着不少古罗马的习俗。记者发现,当地葬俗与众不同,他们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并且,当地人对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

村民在春节时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放牧时,村民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而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不过记者注意到,这些被别人称为“黄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只因为怕被别人议论。即使他们中有人出外,也一定会把头发染成黑色。

  骊靬遗址属古罗马“重木城”

  在村中央,记者还见到了已是断壁残垣的骊靬古城遗址,只剩下一段近10米长、1米来高呈S形的土城墙。南墙正中的一阙口,应为城门。这段土墙,被许多专家认为就是当年骊靬古城的城墙遗迹,成为历史学家向世人证明“古罗马失踪军团最终定居中国”最有力的实证之一。

  致力于骊靬研究的原永昌县委书记贾笑天告诉记者,从地理上看,古城峙守祁连入口,背依大山,进可攻,退可守。西汉政府择此作为罗马军队战俘的生活和驻防之地,确经过一定的考察。

  在已所剩无几的古城墙遗址上尚残留着模糊的椽木印痕,这让历史学家兴奋不已,它说明骊古城是“重木城”,而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御方式,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古罗马军团在中国史据轰动欧洲

  贾笑天还告诉记者,在与者来寨邻近的杏树村,村民曾挖出一根丈余长的粗大圆木,周体嵌有几根一尺多长的木杆,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古罗马军队构筑“重木城”的器物。邻近的河滩村则出土了写有“招安”两字的椭圆形器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罗马降兵军帽上的顶盖。

  不过,据记者了解,考古学家迄今未对这个古城遗址进行过任何科学发掘,因为他们估计,要完成这项发掘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

  贾笑天告诉记者,最早发现罗马军团在中国的是牛津大学教授德效骞。1955年,德效骞第一个披露罗马古城存在于大约公元前36年的中国汉朝。

  但直到近些年,他的研究才逐渐被引起重视。贾笑天说,提到骊的研究不能不提及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关教授几年前已过世,但他的研究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奠定了基础。

  关意权在阅读中国史籍《汉书·陈汤传》时发现: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苏联的江布尔城)……征战途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手下有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而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当年陈汤等人看到的这支奇特的队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之后,关教授从史书上查到郅支城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余人。甘延寿、陈汤等将这些战俘带回中国。而与此同时,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靬城堡。这两大事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通过研究史籍,关教授还注意到《后汉书》的一条记载:“汉初设骊县,取国名为县。”“骊”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既然是“取国名为县”,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县肯定是为了安置罗马人而设置的。

  这一系列发现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欧洲时报》连载贾笑天所著的《一支罗马军团在中国》,更引得无数罗马人后裔自发来中国寻找祖先的足迹。

  多名学者认为目前史实依据不足

  当诸多学者为销声匿迹的罗马第一军团在中国被找到而兴奋之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疑问。兰州大学教授刘光华称,“骊”来源于埃及的城市名———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第二和第三个音节,“骊”曾被中国人用来称呼罗马帝国。而亚历山大直到公元前30年才被罗马占领,在此之后,骊才会被用来指代罗马帝国。因此,骊的建立远早于假定的罗马人落户于此的时间。

  另外,对于永昌县发现的欧洲特征的居民这一奇怪现象,刘光华指出,永昌位于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人群迁移及混杂的过程相当复杂,况且两汉时期已证明罗马人到达过洛阳。

  与此同时,包括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共乐在内的多名学者也认为,古罗马军团在中国的史实依据不足。

  但赞成者坚信他们的研究已无限逼近历史真相。贾笑天告诉记者,几年前已有一个叫罗英的“骊”人到北京中科院遗传所作了DNA鉴定,结果证明他有欧洲血统。

  对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此次所做的大规模DNA鉴定,贾笑天更是充满了期待,因为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确定的遗传标记,届时,最后的罗马军团落脚中国是历史事实还是童话般的推测,或许会有最后的定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