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29岁当红军最年轻方面军领导人 | |
来源:新华网 |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萧克将军
萧克:1907年7月14日出生在湖南嘉禾的萧克,容战将、军事教育家和作家于一身。他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29岁正式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前夕,刚刚而立之年的萧克就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成为那一级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同时还是在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都担任过高级将领的将军,与十大元帅中的每一个都共事过的将军和南昌起义唯一健在的将军。新中国成立后,萧克曾任军训部长、训练总监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
枪林弹雨中,萧克创作了日后引起巨大反响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小说还未出版就被批判两次。50多年后正式出版,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长征前的"长征",一张法文地图和一个外国传教士帮他找到了贺龙
对于萧克来说,长征应该在1934年8月7日下午就开始了。
时年27岁的萧克是湘赣苏区的领导者,是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他和另外两位苏区领导任弼时、王震并不知道,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不断失利,中央决定六军团和七军团分别西征和北上,目的分别是探路和引敌。
萧克等人接到命令只是,到湖南去,找贺龙。按照中央的要求他们把苏区大搬家,把省保卫局的犯人,医院、兵工厂、石印机,甚至连个老虎钳子都带上了。这种搬家式的行动,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机动能力,结果是一路走一路丢。国民党的报纸曾经形容说,红军是前头"乌龟"扒开路,后头"乌龟"跟上来。指的是萧克先遣西征,中央红军随后跟进。湖南军阀没有想到红六军团会突然突围,显得比较慌乱。六军团时而西,时而东,时而北,时而南使敌人难以捉摸。不久就跳出了湖南军阀何键的包围圈,进入贵州境内。
萧克回忆,贵州山高,谷深,道路窄小,最大的问题是部队对地形不熟悉,没有地图,全靠找向导问路。当地的向导对五里以外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六军团只能在贵州大山中艰难转战。直到攻入地主武装盘距的老黄平县城旧州,才有了转机。在旧州,他们遇到了外国传教士薄复礼和海曼。查明身份后萧克释放了两人的家属,但没有释放这两名传教士。这是因为,西征以来,部队连续行军50多天,伤、病兵日益增多而又无药医治,萧克他们认为,传教士肯定有办法弄到药品和经费,于是提出,释放他们的条件是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和经费。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在教堂,找到一张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萧克马上把墙上的地图取下来,一看全是外国文字就找来稍懂外语的张子意和袁任远,说不是英文看不懂。萧克听说那个叫薄复礼的传教士会汉语,就让他把地图上的地名翻译成中文。薄复礼说是法文,在一盏煤油灯和一盏马灯的照明下,薄复礼说,萧克记,一直干了大半夜完成了翻译工作。直到这个时候,萧克才知道,他要去与贺龙会合的地点在什么位置,这张地图对六军团后来的行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薄复礼则一直随着萧克行军,与萧克谈信仰,一起搞娱乐活动,长征途中还利用难得的休息日子聚餐。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进至昆明时,萧克把扣留了18个月的薄复礼释放。后来萧克从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中看到,薄复礼不仅没有诋毁红军,相反还说了不少赞誉红军的话。离开老黄平后,萧克带领部队向东前进,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敌人正在频繁调动,以近24个团的兵力对六军团实施大包围。萧克在甘溪一带与敌人遭遇。结果整个军团被截为四段,减员严重。52团是全军后卫,遭敌包围,全团苦战数日损失惨重,18师师长龙云惨遭杀害。部队常在悬崖峭壁小路上攀行,有些部队一天一顿稀饭。中央代表任弼时患疟疾,手柱木棍指挥行动。萧克意识到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任弼时看出了萧克的紧张,问他:"怎么样?"萧克用力地说:"坚决向东去,脱离这个地区。"给自己打劲。在敌石阡至镇远封锁线上,部队找到当地老猎户引导,深夜进到一条人迹罕见的谷涧水沟,从沟底鱼贯向东。这时南北两面湖南和桂系军阀发现了红军主力的行动,南北夹击,幸好掩护部队借地形进行有效阻击。第二天天亮,掩护部队改为后卫,随大部队走出了深谷,站在谷口亲自指挥的萧克看到了正在东升的太阳,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回忆说:"这是一个极端紧张而又关系到全军团大局的军事行动。直到现在,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跳出三省军阀的包围,历经80余天,转战5000多华里,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二军团会师。从出发时的9000余人锐减到不足4000人。六军团的行动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这一天,中央红军正式开始长征第8天。
29岁成为红军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与贺龙一起被国民党称为"萧贺匪部"
1935年这一年,"萧贺匪部"这个词出现在国民党报纸上和蒋介石口中的频率很高。
中央红军经湘江一役损失五万人后,蒋介石一度对"剿匪"的前景感到十分乐观,但"萧贺匪部"攻城夺地打胜仗的消息却不断传来,使他不得不多次从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部队中抽调100多个团来应付,使得中央红军能够比较从容地开遵义会议,相对从容地北上。"萧贺匪部"先后粉碎了蒋介石的两次"围剿",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一带越打越强,从开始的8000人发展壮大到21000人。中央红军北上后,南方的革命局面完全由二、六军团支撑,他们成为革命群众唯一的希望。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18000人,分别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开始长征。此时,他们并没有呆不下去,不过他们分析到:第三次"围剿"兵力大大超出以往,且多为蒋介石的嫡系、半嫡系;根据地东有洞庭,北有长江,南有沅、澧二水,西北为大山,不利大部队展开;根据地经济、文化落后,长期发展困难等等。退出苏区之前,萧克等人只是想转移一下,摆脱敌人包围,保存有生力量,到湘黔边或黔东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并没有想到渡金沙江,更没有想到要长征到陕北。
长征第一天的晚上,萧克就住在张家界边上一个小村子里。那一天,前卫部队行军120华里,主力行军80华里,宿营之后就休息了。直到1990年,萧克重返湘西,发现张家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而当年他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样好的风景。几天后,二、六军团到达比较富裕的湘中地区,短暂休整了一个星期,本想在这个地方创建新的根据地,但发现大批敌人围了上来,只好撤往贵州。这时已经结束了长征的中央军委来电,指示他们:"速转黔西、大定、毕节地区,群众地形均可暂作根据地"。无奈的是,这一次他们依然没能站住脚,但是部队得到了20天的休整和补充,兵员充实,士气旺盛。
1936年2月,二、六军团透过滇军防线,直趋滇东。在南北盘江地区,他们在长征路上第三次尝试创建根据地。这时,他们接到红军总司令部的来电,电报署名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要他们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大举北进。对于张国焘另立中央与一方面军闹矛盾的事,贺龙、萧克等人还不知情,二、六军团在盘县开会,大家认为在这里能否站住脚还不一定,全国形势来看,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可见全国革命大势转向北方,应执行总部的指示,于是决定北上。萧克认为,盘县的这次会议对二、四方面军,乃至日后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起了重要作用,否则他们可能留在云南了。萧克建议部队佯逼昆明,却突然西进。他们在丽江和石鼓等地出其不意地北渡金沙江。蒋介石带着云南军阀头子龙云,乘飞机在金沙江南丽江一带上空盘旋,无可奈何,他们的部队追到金沙江边时,红军早已远去多时。后来与四方面军会合后,李伯钊率剧团来二方面军演一出戏,叫《破草鞋》,说敌人追到金沙江边只拣了红军丢下的一只破草鞋就收兵了。接着萧克又连翻了三座大雪山,经过了今日也是著名风景区的稻城。于1936年6月在理化与前来接他们的四方面军32军会合。
7月5日,与四方面军大会师后的3天,在四川甘孜,红二、六军团接到中央军委电令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年仅29岁的萧克为副总指挥。萧克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
两个月后,红军总司令朱德亲自命令萧克代替生病的王树声出任31军军长,打胡宗南。10月20日,红军长征结束4天后,萧克正式赴任。至此,萧克成为极少数在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都工作过的高级将领。抗日战争开始后,萧克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在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中,他依然是最年轻的。(新华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