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当今俄罗斯主力舰艇防空导弹系统与集成方式解析(组图)

(2008-08-28 08:08:50) 下一个
当今俄罗斯主力舰艇防空导弹系统与集成方式解析
2008年08月28日 10:15:18  来源:新华军事博客

 

“格布卡”小型近程舰空导弹系和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

    目前,俄罗斯已经发展了三代舰空导弹系统,正在研发第四代系统。就现有资料来看,俄罗斯舰空导弹系统的作战空域将显著扩大,对多目标的拦截能力和在复杂电子环境下的作战能力会显著提高,并能实现“一弹多架”和“一架多弹”等标准,武器系统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利用新技术改进现有舰空导弹系统、发展改进型,也是俄罗斯海军舰空导弹系统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合海上战场环境的新特点和舰艇平台的新要求,利用高新技术对现役舰空导弹系统进行改造,充分挖掘其技术潜力、改善其战术性能,提高综合作战能力,是未来俄罗斯舰空导弹系统发展的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近几年来,俄罗斯舰空导弹系统的主要设计研究机构——“牛郎星”舰空导弹系统研究所的专家们提出:利用俄罗斯最新发展的“格布卡”、“施基利”-1和“里夫”-M简化型和标准型等舰空导弹系统,以及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进行装备组合和综合集成,实现不同排水量的水面舰艇分层对空防御。

    当今俄罗斯四大主力防空系统

    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

    该舰炮由俄罗斯图拉仪器制造设计院从60年代开始研制,于6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苏联海军,逐步取代AK-230型双管30毫米舰炮。该炮的主要任务是防空反导,兼顾对水面舰艇射击。由于该炮的体积小、重量轻、射速高,非常适合吨位较小的舰艇安装。此外,该炮还出口到古巴、原东德、印度和波兰等国。

    AK-630M型舰炮系统主要由发射系统、供弹系统、炮架、摇架、炮塔防护罩、随动系统和弹药等部分组成。发射系统采用AO-18型自动机,自动机工作循环借助于舰炮发射时的火药气体能量维持而无需外能源,采用电击发方式和等齐膛线,6根炮管外带有冷却水套,采用循环淡水冷却炮管以提高身管寿命。供弹系统采用弹链供弹方式。炮塔防护罩内充2个大气压的气体起密封作用。随动系统为液压随动系统,弹药配有杀伤爆破燃烧弹和杀伤曳光弹。

    AK-630M型舰炮采用加特林型转管自动机,射速3000发/分。采用火药燃烧后的内能源作为维持自动机工作循环的动力是该炮的另一技术特色,这在“加特林”型转管炮中实现起来难度更大,但与外能源型“加特林”型转管炮相比耗电量更小。

    此外,该炮采用弹链供弹方式,减小了供弹系统的接口,可靠性也随之提高。在炮架以及机械其他部分广泛采用了铝合金铸造和铝合金焊接件,因此,舰炮的全重不到2000公斤。该舰炮由MR-123型火控雷达提供目标指示,可完成对低飞目标的防御任务,成为末段端防御的好手。

    “格布卡”舰空导弹系统

    在2005年圣彼得堡世界海军武器展会上,该系统首次面世。“格布卡”舰空导弹系统由光电瞄准制导装置、小型回转式发射装置、火控显控台和4~8枚舰空导弹组成。该系统使用的是由“针”-S肩扛式地空导弹系列发展而来的舰空导弹。这种新型导弹具有高效打击小型目标,例如巡航导弹和无人飞行器的能力。

    与早期“针”系列型号如SA-18、SA-16和早期的“箭”系列SA-7和SA-14不同,新型“格布卡”舰载防空导弹系统上的“针”-S导弹采用近炸引信引爆战斗部,而过去的型号均采用的是碰撞引信。

    “针”-S导弹在对付各种类型的目标时战斗部的杀伤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由于采用新技术解决方案,导弹在杀伤概率方面有重大的提高。“针”-S在攻击喷气式战斗机时效能是原型的2倍,在打击直升机时是原型的3倍,在攻击巡航导弹时是原型的5倍。

    与原型相比,“针”-S还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长的服役期限。目前“针”系列导弹在攻击临近目标时的最大射程可达4500米,最小射程为500米;在打击离去目标时的射程达5200米,最小射程为800米。而“针”-S攻击离去目标时的射程可达6000米。

    “针”-S可攻击最大目标速度为400米/秒的临近目标,其原型根据目标类型的不同最大目标速度为360~400米/秒。“针”-S对不确定目标的最大拦截高度为3500米。原“针”系列导弹攻击离去的直升机时高度可达3500米,攻击离去的喷气式飞机时高度为2500米,攻击迎面的喷气式飞机时高度为2000米。   

    “针”-S的最低拦截高度与其原型相同为10米,待发状态的总重不超过19公斤,比原型的18公斤略重。根据以上数据仍不很清楚“针”-S是否改进了其火箭发动机,但导弹飞行速度和打击高度基本上没有变化暗示射程的改变可能是导弹制导系统改进的结果。

    “针”-S鼻锥处的导引头仍保留了“针”系列的气动杆,可减少波阻和导引头天线罩的动能加热。在早期“针”系列导弹中使用的LOMO 9E410制冷双信道导引头的工作波段是3~5.0微米红外波段,俄罗斯官方没有提供“针”-S导引头的技术参数,但称其对地物杂波和热干扰具抵抗性。

     在导引头后部的控制部件不仅包括了鸭式前舵面和与之相关的展开机械与致动器,包括重新设计的光-电近炸引信。近炸引信可能是一个主动激光系统,其有五对光学口分布在导弹周围。标准型“针”防空导弹携带0.405公斤高爆破片杀伤战斗部,并可起爆剩余的固体推进剂(0.6~1.3公斤)使其效能得到提高;“针”-S战斗部增加到了1.17公斤,杀伤概率达到0.59。无疑,在俄罗斯未来舰载防空武器系统设计者的眼中,“格布卡”舰空导弹系统成为了对付低空、超低空目标的理想武器系统。 

“施基利”-1中程舰空导弹系统

    “施基利”-1中程舰空导弹系统

    该系统是由“施基利”舰空导弹系统改进发展而来,系统使用的导弹也由9M38E改进为9M317E。近几年,作为“一弹多架”的范例,俄罗斯海军又实现了9M317E导弹的垂直发射,型号定为9M317ME,其标准垂直发射装置可备弹36枚,使“施基利”-1舰空导弹系统的作战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9M317E是由俄罗斯阿尔泰科研生产联合体生产的一种中程舰空导弹,弹长约5.75米,直径约0.4米,弹翼翼展0.712米,尾翼翼展0.86米,弹重约690公斤,战斗部为70公斤的破片,最大射程可达38公里,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修正+末段雷达半主动寻的制导,动力装置为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9M317ME导弹基本性能与9M317E型导弹相同,由于其采用垂直发射系统,应用前景广阔,将成为未来俄罗斯主力中程舰空导弹系统。  

    “施基利”-l系统主要由MP-710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连续波照射器、TV电视头、目标分配台、精跟显控台、射击控制台、中央计算机、导弹、发射架、弹库及发控设备等组成。9M317E导弹采取极小展弦比边条翼正常式气动布局,前后弹身直径不同,中间有过渡锥,尾部有收缩段,导弹分为4个舱段:一舱为仪器设备舱,包括天线整流罩、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捷联惯测组合和计算机、无线电引信,舱外有无线电引信天线;二舱为战斗部舱,内装战斗部、安全执行机构和触发引信,为破片杀伤式;三舱为发动机舱,为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四舱为尾舱,内装燃气涡轮舵机、气压指示器及火箭发动机喷管。

    MP-710型三坐标搜索雷达平时按6转/分的速度进行对空警戒,进入作战状态后以12转/分的速度在方位上进行搜索,同时在俯仰上进行频扫。一旦发现目标,立即向舰上的目标分配台和对空态势兼火力分配台输送粗精度的点迹视频信号,目标分配台在对目标建航的同时,还进行目标运动诸元的粗略计算、威胁评估,以选取适当数量的目标给精跟显控台。

    精跟显控台计算机完成精确的目标航迹平滑外推和目标运动诸元计算;在特殊情况下,精跟显控台也可通过模球进行人工锁定、人工跟踪并输出粗的目标坐标信息,这些信息都送到中央计算机,并启动作战应用软件、完成目标的威胁排序、拦截目标概率预估等,进行火力分配。

    中央计算机将所要拦截目标的信息一路送给目标照射器,一路送给射击控制台。目标照射器一旦收到目标坐标信息后立即调转,把波束指向目标方位并连续跟踪下去。与此同时,位于防空作战指挥室的操作员根据对空态势台上显示的目标态势,明确系统所要打击的目标,射击控制台前的指挥员一直监视所要拦截的目标态势并选定发射架,中央计算机计算出来的、为保证单发杀伤概率0.8的垂直平面发射区显示在射击控制台上。

    一旦目标进入该区,计算机已算出导弹的最佳弹道参数、发射倾角等,并把它们送入导弹发射装置,完成导弹的飞行参数装定和发射架调转以及导弹的发射。导弹离架后执行程序飞行,飞行约3~4秒后,弹上雷达导引头开始搜索目标,一旦雷达导引头截获目标,导弹以大弧形弹道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为保证导弹的引信波束不接触海面,导弹始终处于目标的上空,在接近目标时以大约200左右的俯冲角逼近,直至命中目标。

    导弹对目标的毁伤效果可以从射击控制台的显示屏上观察到。在作战过程中,如果目标回波被强电子干扰杂波埋没而无法跟踪时,可采用电视头跟踪目标,以控制导弹的发射。

    与其他中程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相比,9M317E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搜索、跟踪、照射均需专用雷达的导弹作战模式,直接利用MP-710型三坐标搜索雷达的目标信息,取消跟踪制导雷达,形成新的搜索、照射的导弹作战模式。这样,既简化了系统结构又增加了拦截目标的火力通道数,系统作战效费比高。

    二是导弹采用了弧形弹道拦截超低空目标,可有效地消除杂波及镜像多路径效应对导弹制导的影响,使之具有反掠海导弹能力。

    三是采用模块化结构,有较灵活的适装性,火力通道数可根据载舰的情况而定,最少为2个,最多为12个,可装备1500吨以上的各类舰船。

“里夫”-M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

    “里夫”-M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

     该系统是从1985年装备的S-300PMU地空导弹系统发展而来的。作为“一架多弹”的范例,S-30OPMU系统可使用的导弹代号分别为5V55K、5V55B、SV55BUD、48H6E、48H6E2、9M96E和9M96E2。“里夫”-M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可使用9M96E,48H6E和48H6E2等3种导弹。

    48H6E和48H6E2这2种导弹具有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标准型配套使用。

    9M96E导弹的发射质量、弹径、战斗部质量等较48H6E和48H6E2都大大减小,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简化型配套使用,以拦截掠海飞行的目标为主。

    9M96E导弹拥有自身小型储运发射箱,也可利用装载48H6E和48H6E2两种导弹的大型储运发射箱。一个大型储运发射箱内可装4枚9M96E导弹,从而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火力密度。48H6E弹长约7.6米,弹径为0.508米,翼展1.134米,弹重1800公斤,战斗部144公斤,最大射程150公里,射高约25~2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约6.1~6.7马赫,单发杀伤概率为0.7,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末段TVM制导,导引方法为比例导引,发射方式为垂直发射,动力装置是单级单推力高能固体推进剂发动机。

    48H6E和48H6E2在重量、尺寸和性能上比较接近。比48H6E小很多的9M96E导弹最大射程达到40公里,重量约400公斤,可用来拦截飞机、战术弹道导弹及飞行高度在5米至25公里范围内的其他类型导弹目标,该导弹采用了惯性导航系统,并在中段靠地面雷达站进行无线电指令修正。9M96E导弹最大可用过载在距离为15公里时为60g,而在40公里距离时为30g。由于采用末段燃气动力控制,提高了制导精度。

    具有多点起爆能力的杀伤爆破式战斗部使9M96E导弹战斗部的重量大大减轻,仅为24公斤。尽管战斗部重量减轻很多,但由于战斗部是在导弹与目标最接近点时引爆,破片密度大,故其杀伤威力提高了2.5倍。与48H6E和48H6E2导弹最大的不同是,9M96E导弹不需要相控阵雷达,只需要一部三坐标雷达就能工作。

    “里夫”-M导弹武器系统由制导雷达、中央控制舱、自动发射装置、导弹及发射系统等部分组成。

“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

    “里夫”-M导弹武器系统所配置的制导雷达是一个单面旋转相控阵雷达,西方称之为“顶罩”雷达。该雷达由五部天线和高频舱组成一个雷达天线座,该雷达主要依靠舰上的三坐标搜索雷达提供目标指示。制导雷达最上方大圆罩内装有一个单面旋转相控阵天线,是主雷达,天线直径为3.5米;在其下方是3个并排安装的柱形天线;在大天线罩和柱形天线之间有一个小的圆形天线罩,内装有一个0.5米直径的小型相控阵天线阵面。

    该雷达的天线群和高频舱室都在一个大天线座上,三者共重26.5吨,尺寸约为6.2米(长)×5.6米(宽)×7.65米(高)。其中主天线阵面(主雷达)用来跟踪、照射目标并跟踪导弹,接收导弹返回的目标坐标信息并发送导弹控制指令;小天线阵面(小雷达)用来在导弹发射初段时截获发射后的导弹,将导弹的坐标信息送到主雷达,引导主雷达截获导弹;3个柱形天线用于电子对抗作战时旁瓣对消。

    主雷达的发射机由三级速调管组成,只能工作在一个频率点上,更换频率必须更换速调管。制导雷达天线所在部位由于船体变形而会出现较大的随机测量误差。为此,在天线座上配有一个双轴稳定的陀螺平台来校正此误差,以对波束进行稳定控制。

    中央控制舱包括雷达发射机的激励器、接收机的中频和视频部分、火控计算机、导弹控制台、目标指示设备、数据交换设备、机内检测设备以及A/D变换等22个机柜。中央控制舱负责与外部信息交换、信息处理和显示、系统的工作方式和功能控制以及导弹发射控制并完成系统的检查及操作训练等。

    导弹控制台是中央控制舱的核心设备,它的任务是完成“里夫”-M系统所要攻击目标的录取、射击诸元的计算、导弹射前参数装定、导弹的发射控制以及导弹飞行制导指令形成。导弹控制台上有P型显示器和A型显示器。P型显示器显示威胁目标的方位、距离,A型显示器显示目标、导弹的信息以及遭遇点。火控计算机由两台计算机组成,每台计算机有3个CPU构成多处理机,其中有1个CPU作为备份。每台计算机完成3个目标和6枚导弹的跟踪照射处理。此外,还可以完成目标参数的模拟,机内检测以及故障定位等。机内检测设备完成系统的功能检查和故障检测、隔离以及目标模拟等。

    “里夫”-M系统的自动发射装置主要控制弹库中的转柱转动、导弹发射准备、射前检查、参数装定,并将导弹射前的状态信息反馈到中央控制舱。1台自动发射装置可控制4个发射井。“里夫”-M系统导弹的贮存、运输和发射都由贮运发射筒完成,导弹贮运发射筒头部有较厚的易碎盖,背面刻有预制沟槽,在3个大气压下即可破碎。底部有固定导弹机构、导弹弹射器、2个燃气发生器,沿发射筒水平方向的两侧有活塞筒及推杆,下部有电缆及导轨。贮运发射筒在导弹发射后,经过一定修复如更换顶盖等,可重复使用3~4次。在每个发射井内都设有大型转柱,上面挂有带贮运发射筒的导弹8枚,弹筒围绕着转柱分布,挂弹后转柱直径为3.8米,转柱下面还有转动机构。待发射导弹转至发射井口后,这枚待发导弹被加电并装定参数,其他导弹可进行射前检测。弹库是一个大通舱,由4个、6个或8个发射井组成,高约9米,四周有装甲保护。   

    “里夫”系统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接收舰上指控的目标指示工作方式,另一种是在某一位置制导雷达自主搜索、跟踪目标工作方式。通常“里夫”-M系统工作在前一种方式下,舰上三坐标雷达给出目标信息,经舰上作战情报指挥系统进行目标识别、威胁判断,再分配到“里夫”系统,由中央控制舱内的目标指示设备接收,并送到导弹控制台;控制制导雷达天线调转到目标指示方向,雷达截获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状态,计算机根据导弹控制台送来的目标参数计算目标射击诸元。

    与此同时,自动发射装置进行导弹选取、加电,并对待发导弹进行射前参数装定。导弹发射后离舰面25~30米高度,主发动机点火。当导弹穿过制导雷达的小雷达(截获雷达)的截获屏(320×320)时,小雷达将导弹的坐标参数送到主雷达;当主雷达截获导弹后,制导雷达对导弹、目标进行跟踪,并对目标照射。舰上计算机根据目标、导弹的信息计算导弹偏离弹道数据,以此形成指令,并发送给空中的导弹,指令周期为0.1秒。制导雷达对目标的照射是脉冲式的,当导弹的导引头搜索、捕获到地面照射经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后,就由中段指令制导转换到TVM末段制导。

    与其他系统相比“里夫”-M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射程远、作战空域大。“里夫”有效射程为90公里,低界为25米,可拦截各种携带近程空舰导弹的载机和如“冥河”类大中型反舰导弹,具有远程区域防空作战能力。

    2、对付多目标的能力较强。由于采用了垂直发射技术、相控阵制导技术,“里夫”-M系统在900方位角范围内能同时发射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因此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3、抗干扰能力较强。这主要是因为该系统采用TVM制导体制以及相控阵制导雷达技术,抗干扰措施多。

    4、可靠性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都用同一个筒,使用维护方便,筒内导弹可10年不用检测,导弹第10年时的发射飞行可靠度还大于0.75。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付中程和远程目标时,“里夫”一M系统均可从容应对。 

“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标准型垂直发射系统

    当今俄式防空导弹系统集成方式

    俄罗斯舰空导弹系统集成方式的依据主要是舰艇的排水量,依据舰艇不同的排水量就会集成不同的防空导弹系统。

    排水量小于1000吨的舰船

    为了保卫导弹艇、扫雷艇和各种保障舰船等小型舰艇不受空袭目标的打击,俄罗斯专家设计了一种“超短射程”的分层末段防御体系,由“格布卡”小型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和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组成。如果舰艇上装备有平高两用大口径舰炮系统,也可以参与对空防御作战。系统中的作战指挥控制显控台负责协调舰空导弹、火炮两类武器系统的工作,控制4~8枚“针”-S导弹和舰炮分梯次对空袭目标实施拦截射击。

    这种集成方式已经体现在了俄罗斯海军最新的10411型导弹艇上。10411型导弹艇满载排水量386吨,主要用于近海近岸防护,可巡逻国家边界和领水、保护200里海上经济区、打击走私、贩毒、犯罪(包括海盗)、保护海军基地、沿岸基础设施、船只和其他人工构筑物。在10411型导弹艇上主要装备的舰载火炮系统为AK-176M、AK-630M,主要防空武器是16套“针”-1M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预计在“格布卡”近防武器系统研制成功后将替代“针”-1M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排水量介于1000~3000吨的舰船

    对于这类中、小型水面舰艇,俄罗斯专家提出了基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简化型、配备9M96E导弹的实现方案。9M96E导弹拥有主动式末制导头、弹上惯性导引系统,具有较强的机动飞行能力,能以很高概率拦截空中目标。简化型“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具有垂直发射装置、制导雷达等,体积和质量相对较小,具有良好的适装性。对于末段防御,可配置几套“格布卡”小型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和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完成拦截已突防目标的任务。

    该防空导弹系统集成方案可以从俄罗斯新型20380型隐身护卫舰上看到影子。20380型护卫舰是俄海军正在倾力打造的新一代轻型护卫舰,也是自苏联解体后研制建造的首种全新战舰,将成为未来俄海军近海作战的中坚力量。该型护卫舰首次采用了先进的模块化结构设计,可根据用户需要迅速更换舰载武器、动力装置及电子设备,排水量为2200吨。

“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标准型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瞬间

    目前我们知道20380型原有4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第1方案可以明显看出采用了“顶板”+“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简化型(采用9M96E导弹)+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这样的防空组合,这也反应出了俄罗斯海军对此方案的特别关注。

    但有趣的是,最后俄罗斯第一艘20380型护卫舰的防空武器为2座“卡什坦”近防系统和2座AK-63OM导弹系统。两者配合使用,对掠海反舰导弹的拦截概率很高,基本可以满足自身防空需要,但显然难有方案1中的防空导弹集成方式带来的打击效果强。这也许是综合考虑了性能与成本的折中方案,未来如果有需要相信俄罗斯海军也可能采用第1方案提升20380型护卫舰的防空能力。

    排水量介于3000~6000吨的舰船

    为了在驱逐舰等大、中型舰船上建立分层对空防御系统,俄罗斯专家提出了基于“施基利”-1舰空导弹系统,配备9M317E或9M317ME导弹的方案。“施基利”-1系统是多通道舰空导弹系统,采用半主动制导方式控制多枚9M317E或9M317ME导弹拦截多个空中目标,是性能优良的舰艇编队中、近程防御武器。对于突破“施基利”-1系统空袭目标的防御,可通过配置几套“格布卡”小型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和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来完成。

    这样的集成方式其实可以从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上就能看出一些苗头。虽然其排水量稍微大于6000吨,但新型“现代”级经过“减肥”已经接近6000吨,其防空导弹系统就是4部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和2部老式“施基利”舰空导弹系统。这样的组合虽然防空效力不如“施基利”-1舰空导弹系统+AK-630M,但思路是相同的。因为俄罗斯近期没有新建防空型导弹驱逐舰或大型护卫舰的计划,所以我们还看不到这样“理想”组合实例。

    排水量大于6000吨的舰船

    对于这类大型舰船,俄罗斯专家提出了基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配备9M96E、48H6E和48H6E2等3种导弹的方案。通常,9M96E导弹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简化型配套,使用小型专用储运发射筒及发射装置,可实现40公里的射击远界;48H6E和48H6E:导弹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标准型配套,使用大型储运发射筒及发射装置,可分别实现120公里和150公里的射击远界。当然,也可以在48H6E和48H6E2导弹的大型储运发射筒内安放4枚9M96E导弹。同理,对于突破“里夫”-M系统的空袭目标的拦截,可通过配置几套“格布卡”小型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和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来完成。

    这种方案最初体现在俄罗斯“光荣”级巡洋舰上,其标准排水量为9800吨,防空系统主要为“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其发射装置在舰中后部的甲板下面,沿纵线两侧对称排列,每边4个,共8个。发射井内沿圆周布置8个导弹发射筒,l窗总共备弹64枚。另外,该级舰还装有6座AK-630M型6管30毫米炮用于末段防御。一对设在舰桥前方甲板室上部,纵向排列;另外二对设在舰中部两侧专用平台上。

    另据报道,北方造船厂将为俄罗斯海军建造22350型多用途驱逐舰。22350型驱逐舰排水量约8000吨,这将是俄罗斯海军15年来采购的第一艘新型、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22350型驱逐舰的首舰预计耗资4亿美元,按照进度将于2009年交付。从透露出来的消息我们可以看出,其防空系统完全按照基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配备9M96E、48H6E和48H6E2等3种导弹的方案,外加“格布卡”小型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和AK-630M末段防御舰炮系统。有趣的是,在我们前面提到的20380型隐身护卫舰的第2套方案上,也出现了“里夫”-M+AK-630OM系统的集成方案,但显然这样的配置太不现实。


 

舰艇防空导弹系统示意图

    结语

    上述几种不同排水量舰艇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综合集成,是建立在统一信息综合处理和指挥控制平台上的。

    这个平台采用高速局域网络技术、通用化标准显控台,集中处理来自全舰对空警戒、制导雷达等传感器的目标信息,协调、控制各型武器系统工作,在各武器系统的杀伤区内,实现对空袭目标不间断的分层防御射击、转火射击,形成单舰及编队分层的对空防御体系。

    利用高新技术对现有舰空导弹系统进行改造和集成,提高舰艇综合对空防御作战能力,是未来舰空导弹系统发展的方向。

     感谢新华军事网友“郁郁葱”提供。本文原载《现代兵器》2008年第1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