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战争
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的南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参战的一方是英国人,另一方是荷兰人的后裔布尔人。这次战争是因英布双方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进行了2年7个月。最后,以布尔人的失败而告终,历史上称之为英布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英布战争中的布尔人战士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爆发了一场英帝国与“世界末端”国家的一场战争:英布战争。是英国与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战争,这两个国家是由荷兰移民建立的。这些荷兰人被称为布尔人,布尔意思为“农民”。17世纪末,荷兰移民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的新家园,建立了农场,以放牧为生。
早在1877年英国就已承认了南非共和国。1881年布尔人战胜了英国军队,因此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再次承认南非共和国。但是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矿。欧洲移民大批涌入,开矿寻宝。越来越多的英国移民要求自己的完全公民权。然而荷兰人的后裔觉得没有任何理由让英国人来分自己的大蛋糕。
英国垄断资本家开始收买矿权,建立矿业公司,垄断了金刚石和部分黄金的生产。德国也逐渐在布尔人治地内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英、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金矿资本家的怂恿下,英国政府为控制所有矿区,力图占领德兰士瓦,兼并布尔人治地。布尔人为维护其利益,靠拢德国,对抗英国。
南非共和国总统保罗.克鲁格(Paulus Kruger)拒绝向英帝国妥协。另一方面,英国驻南非总督阿尔弗雷德.米乐尔(Alfred Milner)对克鲁格的态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米乐尔在1898年拒绝了南非共和国的有关“外国人”选举权问题的建议,并积极备战。然而英国本土离南非遥远,调兵遣将并非一日所能。这时的布尔人也看出一场战争在所避免,为了先发制人,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共同成立了联邦议会,并于1899年10月9日向英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碟。通牒要求英国撤走当年6月1日以后到达南非的军队,并限期48小时内答复。英国于10月10日拒绝了布尔人的要求,11日布尔人发动了对英作战,12日英布战争爆发。
英国先后动员了44万军队,布尔人有8.8万人参战,战争进程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9年10月~1900年1月)。战争初期,布尔人采取攻势。12月,在科伦索、斯托姆贝赫和马格斯方丹3条战线上 ,布尔军击退了英军解围部队的进攻。英军损失惨重。到了1899年的最后一周,英军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伦敦报纸以“the black week”来形容当时的情形,欧洲的各大报纸的头版均被“英军被驱”的标题所占。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被迫作出反应,伦敦委命了两名殖民长官,他们是Lord Roberts(远征军司令)和Lord Kitchener(总参谋长)。此外英国迅速向南非增兵,6万英国军队开赴了开普敦,伊利萨白港和东伦敦。但到年底,布尔军进攻失去了势头,转而采取分兵围攻城市,分散了兵力,致使主力未能直捣东部沿海和德班港。
第二阶段(1900年2月~1900年9月)。连遭挫折的英军更换主帅,援军源源开到,总数增至18万人,分东、北两路突入布尔人心脏地区。2月28日布勒将军(Buller)所部(两万六千人)从布尔人手中夺回了Ladysmith。3月31日,Lord Frech 率领的4万军队开进入了Kimberley城。奥兰治自由邦被英国吞并,6月5日比勒陀利亚陷落,不久后南非共和国也寿终正寝了。9月,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流亡欧洲,共和国的执政权被副总统布尔格(Burger)和军国主义者的博塔(Botha)分瓜。英国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
第三阶段(1900年9月~1902年5月)。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分成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切断铁路交通,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骚扰市郊,甚至远袭开普中心区。英军为了应付到处袭击的布尔人游击队,疲于奔命,伤亡重大。
博塔从来不承认对英作战的失败,并积极准备报复性攻击。英军对此作出激烈的反应,罗伯茨下令焚烧农庄,屠杀布尔人所有的牲畜,毁灭所有庄稼。1901年初罗伯茨被召回伦敦,克其纳(Lord Kichener) 接管帅印。为了不使自己丢掉帅印,克其纳想尽快结束战争。尽管布尔人和英军之间有协议,战争不能涉及无辜百姓。克其纳还是建立了集中营,将成千上万的妇女和孩子赶进去,并组织集体屠杀行动。其间克其纳招募了1万自愿兵 。
布尔人也采取了相应的报复措施 ,他们枪毙所有被俘的自愿兵。克其纳也毫不留情地处决布尔人的俘虏。战争结束时,大约有三万平民死于战乱,无数的士兵阵亡。英国人惨绝人寰的行径被世界所指责,但是只要维多利亚还在位,克其纳就根本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向南非忏悔。直到维多利亚的长子爱德华七世登基,南非的血腥统治才得以收敛。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 。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 ,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布尔人被迫同英国妥协。1902年2月开始和平谈判,5月31日签订和约。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
布尔人的重炮部队在阻止克其纳(Lord Kitchener)部队的进攻
罗伯茨(Lord Roberts)率领下的英军在战争的第二阶段
英军南非军队的服装和武器
布尔人的军服和武器
在那些艰苦日子里奋战的布尔人步兵
在18世纪的欧洲及北美的战争中,绅士风度被发扬到了极致,作战的双方既可以你死我活地搏杀,也可以心平气和地侃侃而谈。
凡是看过有关那个时代战争电影的想来都会发现两军交战,总有军乐队相伴左右。作为现代人似乎很难理解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怎么还要找一帮人来吹拉弹唱?在那个时候,几乎各个欧洲国家的部队几乎全部配备军乐队,基本上的编制是每个连队配属3名鼓手或是笛手。实际上,作为军乐队的首要任务是替指挥官传递作战信号和指示。当日年的作战,可没有什么“无线电”之类的好东西,对士兵在战场进行大范围的命令十分困难。相较而言,依靠鼓手们来敲出作战信号就变得十分方便可行了。换言之,不同的军乐也就象征着不同作战命令。再说,18世纪的战斗所采取的最常见队型既所谓“线形战术”,这有利于发挥大规模排枪齐射的威力,但同时也要求是并行军时的步调一致划一,如此乐手就可以让士兵们根据他们乐曲的节奏来掌握自己的步伐,维持战线的队形。在战场,有着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作战双方都不应主动地向对方的军乐手攻击,凡是主动对军乐手袭击的一方往往会被舆论斥为“卑鄙的小人”。
至于军官在那时也就像类似的“优惠”政策,既在进行射击的不应把对方指挥官作为瞄准目标。一个标准18世纪的欧洲步兵连的编制为,一名上尉,一或两名中尉,一或两名少尉,5名下士和3名乐手及140名列兵。所有准尉以上的被视为军官。最明显的识别就是,军官一般手里都会拿着一把长矛,以作为指挥之用。
然而自英布战争以后,整个世界完全告别冷兵器时代,作战方式也大有改变.以前的战争遵循一定的礼仪,此后则完全以取得胜利为唯一宗旨,至于手段是否卑鄙,完全不再计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