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50年代倒蒋及孙立人“兵变”(组图)

(2007-09-26 14:49:13) 下一个

  

1955年,蒋介石炮制了“孙立人兵变案”,曾经远征印缅、所向披靡的一代抗战名将,并曾任台湾“陆军总司令”的孙立人将军因此被囚禁了33年。本文依据上世纪90年代美国解密的有关档案,重新解读了这一历史事件。

将军在缅甸打出了赫赫威名

史迪威将军与孙立人和廖耀湘在一起


卫立煌(右二)、孙立人(左四)与美军顾问在缅甸战场


  1991年11月19日,孙立人将军在台中市去世,出殡队伍长达一公里,与蒋氏父子去世时的送葬队伍不相上下。早在1942年,他率不足一团之众,在缅甸取得仁安羌大捷,营救出被围困的英军七千余人和五百多名战俘时就已震惊世界,被誉为“东方隆美尔”。当时孙立人的新38师英勇善战,打出了赫赫威名,令日军胆战心惊。被救的英军官兵热泪盈眶,向中国官兵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此役是二战中以少胜多最著名的范例,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2年5月3日,英军的亚历山大和史利姆两位将军,均以私人名义派员给孙立人送来了感谢信。亚历山大是第一次缅甸战役时英缅军总司令,战后曾出任英国国防大臣。他对孙立人在仁安羌营救英军第3师深怀感激之情,并告知英国女王将向孙立人颁发“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向全体官兵宣读了他们的来信。而后,他慷慨激昂地说:“勋章的授予,是全体官兵的光荣,尤其是死伤的同胞,以血肉之躯换来的光荣?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是中国军官第一次以战功获得外国勋章,而是表现了中国和盟军第一次并肩作战所付出的血汗和舍己救人、不背盟信的中国精神,这一精神已得到了公平的评价?”驻印英军统领代表女王向孙立人颁发“大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该勋章是英国级别很高的荣誉,受勋者都要加封爵士爵位。

  在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孙立人率领新38师和以后的新1军,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缅甸北部,与日军5个精锐师团连续作战17个月,所向披靡。印缅战区其他盟军部队相形见绌。孙立人出色的军事才能,使他受到盟国政界要人及众多盟军将领的尊敬。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孙立人颁发丰功勋章。


孫立人視察新一軍部隊


  二战期间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战后曾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也对孙立人颇为敬佩。

  6月17日,孙立人应邀到英国访问。在英国陆军部,英国女王授予孙立人第二枚“大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以答谢新38师114团在缅甸孟拱郊区援救英印军第3师77旅的友情,表彰孙立人将军在北缅横扫日军5个师团的卓越功勋。

  6月23日,孙立人又应美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的邀请赴美访问。孙立人1923年从清华毕业后被保送美国印第安纳州普度大学工程系读书,获工程学士学位后,又转入弗吉尼亚军校,与马歇尔将军等很多美国名将是同学。1928年孙立人从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回到南京从戎。

  孙立人的欧美之行,在蒋介石看来是“大逆不道”,为他以后的仕途埋下了祸根。

  蒋介石炮制“孙立人兵变冤案”

  美国政府在蒋介石兵败大陆之际,曾打算“弃蒋保台”,由孙立人主政台湾。盟军远东统帅麦克阿瑟亲自游说孙立人,“有意要请阁下负起保卫台湾的责任”。对于美国的游说,孙立人至少有三次予以拒绝。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但蒋介石为笼络美国,重登“总统”宝座,尚需得到孙立人拥戴,所以在1950年3月1日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随着蒋介石地位的稳固,遂罢免了孙立人的兵权,并在1955年炮制了震惊岛内外的“孙立人兵变冤案”,将孙立人囚禁了33年。


孙立人陪同蒋介石视察


  1955年5月25日,台湾陆军少校郭廷亮被捕,经审讯,他承认,时任“总统府参军长”的孙立人指使他在军中联络了大批军官,并派人侦察台湾阳明山西子湾、“总统”官邸等敏感地区的地形,企图以武力实行“兵谏”。


1954年10月10日,蔣中正率張群、彭孟緝等人走向國慶閱兵臺,左為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


  5月28日上午,蒋介石召见孙立人,说:“你以后少跟政客们来往。”孙说:“是的,我一生最讨厌玩政治和与政客打交道。”蒋说:“这次我要把你给孤立起来。”双方不欢而散。

  6月6日,蒋介石在孙立人等人陪同下,前往屏东机场阅兵。阅兵后立即产生流言,说有人企图在现场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以排除腐败,巩固台湾。

  8月20日,蒋介石下令成立以陈诚为首的“九人小组”调查孙立人。同时,为了向舆论、特别是美国舆论显示公正,又下令成立监察院“五人小组”进行调查。1955年10月31日,台湾“陆海军军事法庭”作出判决。从此,孙立人被软禁33年之久。

  转眼到了1988年3月20日,台湾“国防部长”郑为元来到台中孙立人家里,告诉他:此后,他享有充分的自由了。3月22日,郭廷亮发表声明,说他当年是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的指使下诬陷孙立人的。

  1990年,90高龄的孙立人,在“总算在死前亲得以平反”的慰叹中与世长辞了。

  1992年,美国政府开始解密50年代对台关系的有关档案,这批秘档分别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中国科、中央情报局、麦克阿瑟和柯克私人档案,通过这些档案和美国政府早已公布的《外交关系文书》(1949年、1950年),以及中华书局现已出版的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口述史,可以重看孙立人案。
  美国密谋倒蒋,频频试探孙立人

  早在1948年底,国民党在大陆兵败如山倒,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开始积极寻找可能的替代人选。并对麦克阿瑟誉之为“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台湾,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

  1949年2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莫成德向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报告:“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能力强、做事脚踏实地的人,不必听命蒋介石,亦毋须服从李宗仁联合政府,而专为台湾谋福利。孙立人的经验也许不足,但其他条件却甚合适。”艾奇逊当即指示,可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商量,伺机向李宗仁提出以孙立人代替陈诚。

  1949年5月,莫成德回国,向艾奇逊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由孙立人主持台湾政局,以此作为向台湾提供经济援助的条件。6月23日,美国务院政策计划处主任凯南向国务院和“国安会”提出处理台湾问题报告书。其中就有“邀请孙立人将军加入占领军的新政权,如孙愿意接受,则美国分化国民政府驻台军队的合作,即告成功”;“通知蒋介石,如他愿意留在台湾,当以政治难民之身份相待”。

  与此同时,中央情报局拟定了刺杀亚洲一些政治领袖的计划,中国有两人入选黑名单:一是周恩来,一是蒋介石。后因担心过分刺激盟国,改成以“西方公司”名义,协助逃入中缅边境的国民党军李弥残部骚扰大陆。

  当时,美国国务院主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腊斯克与艾奇逊一样,对蒋介石政权的腐败堕落深恶痛绝,一直积极推动倒蒋运动。这年秋,他派莫瑞尔去找孙立人,莫瑞尔以印缅战场战友的身份探孙立人的底,孙立人大发牢骚,但未正面回答他的提问。

  1949年12月,美国驻台“大使馆”代办斯特朗和前美国驻台北领事克伦兹抵台,与孙接触,他们向孙立人明确表示:如果孙愿意控制“国民政府”,美国将予以全力支持,遭孙婉拒。

  美国方面并没有放弃努力。1949年底,蒋介石的心腹郑介民赴美,西太平洋美海军司令白吉尔对郑露骨地表示,必须任命一位新的台湾省主席,否则他们将撤出台湾。12月28日,白吉尔诘问台驻美武官为什么“台湾防卫司令”孙立人没有“充分的权力”﹖白吉尔还对蒋介石密使说:必须兑现授予孙立人全权的诺言。

  麦克阿瑟不甘寂寞示好,孙立人改变暧昧态度

  麦克阿瑟也不甘寂寞,1950年1月,他派其情报处长韦龙比访台表示:如蒋不愿离台,则不应干预行政,麦克阿瑟可以派人入台相助。被蒋断然拒绝。

  1月3日,美参议员弗格森询问台“驻美大使”顾维钧:孙立人是否已和麦克阿瑟见面,因孙曾请他帮助安排。顾维钧大吃一惊:想不到孙立人瞒着蒋介石与美国政客交往。

  2月21日,麦克阿瑟竟然不与蒋介石打招呼,直接派专机去台湾接孙立人。孙为了表示“清白”,请求陈诚核准。孙立人到东京会晤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希望他负起“保卫台湾”的责任,并表示将尽力提供军援。孙立人返台后向陈诚转告他在东京的情形。孙立人以为这样可免遭蒋、陈的疑心,实际上,不去东京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是他临死前的醒悟,可惜太晚。

  在麦克阿瑟以军人的莽撞姿态向蒋介石示威的时候,美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分别拟定了《台湾政变草案》和《台湾可能的发展》。《草案》建议以孙立人为指挥官,以“反共、保台、联美”为主旨,对蒋实行软禁或放逐。《发展》则说:“最近几个月,各种报道均暗示,受过美国教育、现负责台湾防务的孙立人,正计划发动政变,俾使蒋介石成为有名无实的领袖,同时并铲除其亲信。目前有几项因素不利于在此时发动政变。有关政变的谣言广为流传,蒋周围的人亦已知悉。此外,孙立人缺乏政治经验,对军政领导人欠缺影响力,显示他也许没有力量从事造反。如果未获美国事实上的支持,将不可能发动政变。”

  在美方日趋明白地将政变计划付诸实施的感染下,孙立人也开始改变其暖昧立场。1950年3月,美巡回大使吉塞普向艾奇逊报告:“孙立人将军陷于困境,他向我抱怨无权指挥海空军,亦无人在‘宫中’帮他说话。”腊斯克于5月30日向艾奇逊提出长篇报告建议:应告知蒋介石,要他离开台湾,将权力交给孙立人,然后,由联合国决定台湾前途,台湾获托管后,即宣布撤销杜鲁门1月5日决定不协防台湾的声明。美国国务院倒蒋态度日趋明朗。其实,早先,美国防部曾由坎拿德提出一份计划:由孙立人担任陆军总司令,由一群自由主义分子在胡适领导下组阁。
  6月19日,美国国务院制定出在台实施政变的机密计划。这份计划规定:(一)美国如要达成防卫台湾的目的,蒋介石及其党羽必须离开台湾,将一切权力交给由美国确定的中国人领袖;(二)上述步骤完成后,美海军驻防台湾海域,以防止中共攻台或台湾“反攻”大陆;(三)如蒋抵制这一计划,美国应派出密使“以最严密的方式”通知孙立人,如果他愿意发动政变,则美国提供必要的军援。

  档案显示,此密使为美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他被蒋介石称为“我中国最良之友人”,1949年到1950年初,为台湾在杜鲁门政府的禁令下购置大批武器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柯克支援台湾,并非冲着蒋介石,他是“以美国利益为重”的。他看到蒋政权日益腐败,1950年2月,他曾劝蒋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孙立人。据说当年3月,孙立人出任“陆军总司令”,4月,出任“台湾防卫总司令”,均是柯克建言的结果。其后,鉴于蒋介石并未将“充分的权力”赋予孙立人,他对台湾能否经历解放军的攻击大感怀疑,所以,越来越倾向于国务院的“扶孙倒蒋”政策,因此被艾奇逊选为密使。蒋介石抓住时机除去眼中钉柯克尚未去台湾,形势就发生了最有戏剧性的变化———孙立人主动将一封密函送交柯克。孙立人在信中提出愿意领导兵变以除蒋,但要求得到美国支持,至少是默许;他表示,一旦掌权,将制止腐败,并在对付共产党方面,更具弹性(即不强求反攻大陆)。

  杜鲁门当时虽未立即作出决定,但鉴于其一贯的反蒋态度,所以,艾奇逊等紧张地部署政变前的准备措施:6月23日,腊斯克与胡适在纽约会晤,正式要求胡出面领导反共亲美的自由派内阁以取代蒋,胡表示毫无兴趣,还指责美国在盟友遭难的时候落井下石;不过,他认为蒋不宜再做“总统”。第二天,胡适在宋子文在场的情况下,向顾维钧报告了此事。

  据档案显示,美国务院拟定的政变日期是6月最后一个周末,并决定:在政变前,蒋介石“必须被解除权力”。然而,25日晨,朝鲜战争爆发,艾奇逊等面面相觑——他们知道,美国在朝鲜激战的时候,无法在一个并非没有一点利用价值的“盟邦”发动政变。蒋介石就这样赢得了喘息之机?

  蒋介石曾在“史迪威事件”中摸透美国政治家不敢真翻脸的脾气,这次幸运之神再次降到他头上,他自然不会错过时机。据美驻台情报人员报告,孙立人已被蒋经国主导的政工特务盯梢,孙的一举一动尽在其监视之下。

  1953年3月21日,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访问”台北,约孙立人会面。据称:“孙立人显得不太自在,声音压得很低,显系担心房里装有窃听器。”孙立人对史蒂文森说,马歇尔1946年对国民党贪污腐化、没有效率、众叛亲离的批评“绝对正确”,他表示:“国军”仍然是不错的,亦有望“反攻”大陆,但其领导层不行。但是,孙立人的一番慷慨陈词并没有获得史蒂文森的任何承诺,相反,却为蒋经国的特务提供了“谋叛”的又一证据。

  1954年6月24日,孙立人被调为“参军长”,实际上脱离了军队。12月,美台签订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台湾成为美国封锁中、苏的“环太平洋岛屿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蒋介石不再担心会与美国决裂。于是,“久蓄异志”的孙立人已成为他可以随时、任意处置的俎上肉,“屏东事件”只是个“人造”的借口而已。

文 刘维荣 文摘录入:《环球展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