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元璋巧遇老板娘(下)

(2007-05-17 08:45:56) 下一个


(接中篇)


老板娘回头给伙计奇怪地咳嗽了一声,大声说:“刘先生光临,还不上好茶?”伙计一听,马上会意地进了厨房。一会儿工夫,拎出一壶热腾腾的茶来。

老板娘说:“这是今天新摘的六安瓜片,两位先生请用。”说完,就给朱元璋他们一人倒了一杯。

刘伯温一闻,连忙夸赞:“嗯,这茶不错,香味纯正,的确是好茶。朱先生也尝尝。要是你也喜欢,我找人明年找人到六安给你搞几斤。”说完拿起茶杯就喝。

这边的朱元璋多了一个心眼,他觉得老板娘对刘伯温的态度有点特别,心里担心是不是老板娘看出啥来了。他觉得这茶里好像有点东西,香味闻起来有点太过了。所以他自己拿起茶壶给老板娘也倒了一杯,然后端起茶杯对她说:“谢谢老板娘,我来敬你一杯。 ”

老板娘嫣然一笑:“呵呵,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说完,端起茶杯喝将起来。朱元璋这才放心。

三人说了一些闲话,朱元璋后来开口说:“哎呀,今天没有把香盒子拿来,有点对不住老板娘。这样吧,这酒饭钱要加倍。由于是刘先生的姨太太把香盒子拿去的,这钱就罚刘先生出。刘先生你有意见吗?”

刘伯温心想,你问我有没意见?我有意见也不敢提呀。可是这话不能说出来,连忙笑着说:“这个自然,谁让我拿了你的香盒子呢,我出,我出。”说完就让跟着的道童从带来的包袱里拿出50两银子,交到老板娘手里,说:“你看够不够,不够我以后再派人给你送过来。”

老板娘笑了:“两位太小看我了吧。我怎么能够多收钱呢。这顿饭菜,充其量也就2两银子。就是朱先生给不起,也没关系,我怎能让一个没吃饭的客人给钱呢?坏了规矩不说,要是把小店的风水搞坏了,我那当家的还不把我给休了,卖了,送窑子了?好了,饭钱就算了,算我请客。二位就请便吧,我这里不送。”说完,脸上就有点不高兴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没主意了。自己掏不出钱来,老刘给钱她还不要,这咋整呢。刘伯温虽然平时诡计多端,但这时候脑子也转不过来了,手里拿着那锭大银子在那里发呆。

老板娘看他们俩莙迫的样子,噗嗤笑了。说:“我看这样吧,这银子我收下,但你们得依我一件事情,怎样?”

朱元璋说:“行,我们依你。快说是啥?”

刘伯温一听笑了,心想人家还没说是啥,你就依了?她要是让你娶她当皇后,你能依吗?人老了,反而不稳重了。所以他笑着说:“只要是合理要求,我们还是可以考虑的。”

老板娘说:“其实这不难,我这门面准备扩大装修。别的不缺,就缺一个门匾。刚才看朱先生给刘先生写的那个条子字很不错,所以就想让朱先生写个匾。另外,也想请这位刘先生写个中堂条幅。怎样,这算合理要求吧。”

刘伯温一听,这点要求你要拒绝就说不过去了。他会意地看看朱元璋,见他没有反对意见,就答应了。一会儿,伙计把文房四宝准备好,两人就开始写了。

朱元璋说:“请问你这宝号怎样称呼?”

老板娘说:“我这里本来也没个店号,今天看你写的字条上四个字不错,干脆就叫'红袖添香'吧。”

朱元璋心里一乐,我这暗号成饭店名字了,以后不能用了。他也没说啥,在纸上写下了这四个大字。

轮到刘伯温时,老板娘说:“刘先生你就看着写吧,只要是顺口的就行了。”按道理,刘伯温才高八斗,应该想个雅的写写。可他怕别人认出来,所以就故意弄个俗的来:

上联:财源茂盛通四海,生意兴隆达三江,横批:喜迎宾客。 

写完以后,老板娘很高兴,又留着说了一会儿话。朱元璋没有了无钱付账的烦恼,说起话来又无拘无束了。但是刘伯温不耐烦了,心想,你在这里乐不思蜀了,我还要回家种我的梅花呢。所以他站起来说:“朱先生,老伴娘,你们谈吧,我要告辞了,出来时没跟家里人说,久了,他们该着急了。”

朱元璋一听,对,我出来快一天了,宫里人要是知道我出来了,找不到我,还不闹翻天了。他也站起来,对老板娘说:“谢谢款待,下次再来。”

可是,老板娘说话了:“现在都已经是晚饭时间了。你们能给小店写匾和条幅,我怎么也得招待一下吧。朱先生虽然吃过饭,但刘先生连筷子都没拿,这要传出去,还不得坏我的名声呀。不能走,我这里饭菜都准备好了。”

两人没办法,只好留在店里。老板娘摆了一桌淮扬大菜,开了两瓶几十年前的洋河特曲。老板娘殷勤相劝,朱元璋和刘伯温开怀畅饮,一会儿,两人都相继进入醉乡了。

其实朱元璋和刘伯温酒量都很大,为何一下子就不胜酒力了?原来,下午老板娘在哪壶茶里做了手脚。她让伙计在里面放了点东西。这种东西你喝了以后,12小时内不喝酒一点事都没有。但是你要是在12小时里喝酒了,这东西就出来工作了,不管你喝多少,都直接能把你醉趴下。平时,老板娘是用这个来控制老板的,如果她知道老板当晚要去逛窑子,她就会让伙计在茶里加点这东西,结果,老伴在窑子里刚吃完花酒,就成一滩泥了。就这样,十几年来,这个老板愣是在风花场合里没失过身子!

今天老板娘把这个用到朱元璋和刘伯温身上了。她让人将他们俩送到楼上些休息。然后开始让伙计们分头行动。让人刻匾的刻匾,买东西的买东西,送请帖的送请贴,忙到半夜才消停。

第二天早上,朱元璋刚醒过来,就听见楼下有人喧哗。起来一看,太阳都老高了。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昨晚喝高了。他打开门刚要下楼,就见朱元璋在老板娘的陪同下朝他走来。刘伯温对他说:“你先在房间里等一会儿,等我们安排好了再叫你,别出来呀。”说着就把朱元璋推进房间里。

原来昨天老板娘把请帖发到南京城里几乎所有四品以上官员的家里,落款是“刘伯温的外甥女”。 这些官员接到请帖直发蒙,都怀疑这是假的。他们串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决定派个人早上去饭店看看虚实。要是假的,干脆叫人把酒店给封了。如果是真的,这刘大人的面子一定要给,大家就一起去赴宴祝贺去。反正今天朝廷放假不用上朝,到哪里喝顿酒也不错,没准儿还能见到刘老先生。这老头好久不见了,还怪想的。

去探视的人是一个翰林院编修,文才和书法都不错。这人假装成一个买菜的,拎个菜篮子就往酒店走来了。走到酒店门口,一抬头就看见了伙计正在挂“红袖添香”那块匾。这家伙一看,吓得差点没把菜篮子给丢了。这不是洪武皇帝他老人家的字吗?好了,这真假肯定不用问了。如果不是刘伯温的外甥女,谁能搞来这玩意儿。正要离开,不想有人把店门打开了,这家伙朝里面瞄了一眼,刘伯温写的那个条幅对联又进了他的眼帘。好了,这家伙放心了,double check 过了,回去交差吧。

那帮官员听他这一说,心里的疑团都没了。有人说,还愣着干吗,回去准备礼物吧。大家正要离开,有一个60多岁的老官员说话了:“事情没这么简单,你们想想,你们要是有外甥女开张做生意,你会去让皇帝写匾?皇帝不敲你脑袋才怪呢。如果这人是刘大人的外甥女,他自己写不就可以了,难道刘大人的名气还不够大?另外,这匾上的四个字也是非常有意思。依我看来,这根本不像是饭店的名字。哪有饭店叫‘红袖添香’的?”

大家听他一说,又立马愣住了。仔细一琢磨,他说的有道理呀。可是也有人说了:“这人要不是刘伯温的外甥女,难道还是朱皇帝的外甥女不成?既然她自己说是刘伯温的外甥女,我们就当她是了。时间不早了,大家别瞎琢磨了。”

“我看这人比皇帝的外甥女还要高,我说说我的判断,你们看对不对。”那个老头又说话了:“如果她是皇帝的外甥女,她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把身份亮出来。现在搞得这样神秘,我估计她可能是皇帝的亲女儿。”

大家一片哗然,都说你老人家是不是昨天晚上在姨太太房里多喝了几口奶吧,这脑子怎么就像小孩子一样了。皇帝的女儿,一个个金枝玉叶,还需要去开啥饭店?再说,朱皇帝有几个女儿我们都是清楚的呀,没听说还有个女儿在街上做买卖。

可是老头儿又说了一番话让大家沉默了:“我不是说是他举事以后生的女儿。我估计她是皇帝年轻时生的女儿。我们都知道,皇帝常跟我们说在他当和尚的时候,有一次出门化缘,病倒在路上。有一个紫衣人救了他。但是他没说这紫衣人是男是女。假如是个女的,不但救了他的命,而且还发生了一段爱情故事,留下了龙胎。那老皇帝不就有了一个皇宫外的女儿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红袖添香'的意思不就是说紫衣人添了一个香喷喷的小女儿吗?还有,这两天皇帝突然放假,难道有这样的巧合?我估计没准今天皇帝也会去赴宴。”


这下大伙又头痛了。朱皇帝说了,这两天他不见大家,谁要违反,轻则打屁股,重则杀头。要是他也在那里,我们还敢去吗? 这时,老头又说话了:“这倒不用担心,他是说不要让我们到皇宫里找他,也没说不让我们在大街上碰见他。只不过,既然他出了皇宫,估计就不会要大家把他当皇帝看。我看,我们到那里相机行事。”

简段截说,这些人回家买了礼物就到酒店来了。老板娘笑脸把大家请到里面,让伙计们倒上茶,摆好点心。然后说:“你们先等一下,我去叫我舅舅。他老人家昨晚睡晚了。”

官员们一听,连忙说:“没关系,要是刘大人还没起来,就让他多睡一会。”说完,一个个紧张而又拘束地坐下喝茶。

这时老板娘上楼把刘伯温叫醒,当时她就把以他外甥女的名义请官员的事情说了。刘伯温一听,先是吃了一惊,但马上就镇定下来了。他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刘伯温?”

老板娘说:“我小时候见过你。你又没整容,没披马甲,这还看不出来。”

刘伯温又问:“朱先生昨晚回去了吗?”

“没有,醉得比你还厉害,现在还在睡觉。”

刘伯温说:“哦,我们出去看看。你最好少说话,弄得不好会出大事。你怎么能这样呢,居然冒充我的外甥女。”

老板娘说:“谁让你名气那么大呢,我不就想借你的威风壮壮门面吗。”

刘伯温心想,现在我也没法跟你说明白,等事情完了才跟你算账。所以他就同老板娘出了房间,准备下楼去见这些官员。刚到楼梯口,就看见朱元璋从房间里出来。因此他们就先把他劝到房间里,让他等着。

两人刚下楼,这些官员就过来给他们道喜了。老板娘跟在刘伯温身后舅舅长舅舅短地叫着。这时候,刘伯温就是想否认都没机会了。不过,刘伯温到底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尴尬来。他现在脑子里面想的是如何处理楼上的朱元璋。

这时候,有个以前的老朋友过来说话了:“刘大人,这店前的那门匾可真是稀罕的东东呀,恭喜‘红袖添香’。”

其他官员也跟着说:“恭喜‘红袖添香’。”

一听这个,刘伯温才想起来还有这块匾的事情。这些官员都看过皇帝的御批,一看笔迹都知道是谁写的,这时候就是想敷衍都不行了。但是必须封住这些人的口,不能让这些人把这事情说出去。所以他挤出一点笑容来:“哦,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给写的。”

这时老板娘也说:“对,是舅舅的朋友朱先生写的。舅舅,要不我们把朱先生请出来,然后就可以开饭了,我看大家都饿了”

大家一听这话,一个个张着嘴说不出话来了,都把惊讶的目光投向刘伯温。

刘伯温咳漱了一下:“好了,大家请坐吧。这位朱先生偶尔来到南京。正好遇到本外甥女店面装修,所以就挥毫提笔帮她写了个匾。昨天他喝高了点,一会儿我把他请下来。大家注意了,这里是酒店,我们就按酒店的规矩办。大家见了朱先生,都要坐有坐像,站有站相,别把官场上的坏风气带过来,免得人家看不起我们。大家都知道怎样跟朱先生说话了吗?要是不知道怎么说,跟着我学学。”


你说大家这还听不出来他的意思嘛。大家都说了:“你放心,刘大人,我们别的不会,给你当学生我们还不会。你就快把朱先生请下来吧。”


刘伯温这才放心,赶忙上了楼,来到朱元璋的房间里把事情简单地给他说了。朱元璋一听,不但没生气,反而乐了。对刘伯温说:“这下好了,以后要是查这事,你这个舅舅是跑不了了。”


刘伯温也笑了:“这时候你还说笑话。我已经给那些官员打好招呼了,一会儿他们就把你当我的朋友朱先生,你可别端天子架子呀。”


朱元璋说:“你放心,我还挺喜欢朱先生这个角色。我们出去吧。”

两人下楼以后,这些官员一个个还都没下跪,只是齐声道贺:“祝贺朱先生‘红袖添香’。”

朱元璋一听,这都哪儿跟哪儿呀,这“红袖添香”是我和刘先生约好的危机事件的暗号,你们祝贺个屁呀。估计你们是看了我写的那个匾,来给我拍马屁了。他笑了:“好了,大家都坐下吧。今天是刘先生的外甥女店面装修,我只是客人,你们还是向他祝贺吧。”

刘伯温说:“对,大家入座吧,记住一会儿喝酒要小心点,别喝醉了。”他是怕有人不注意又把事情给搅了。不过他多虑了,有朱元璋在这里,这帮人谁敢喝醉?

这时,老板娘赶紧让伙计上菜上酒。两个时辰过后,官员们都告辞走了。朱元璋本来还想和老伴娘说说话,刘伯温死拉硬拽把他给拉走了。

他们走了以后,老板娘这个高兴呀,立刻让人从窑子里把当家的给找回来,两人商量着如何扩大店面和开发连锁店。几个月过后,“红袖添香”就成了南京城最响的字号。尤其是官员们,隔三差五就过来用公款给老板娘捧场。 后来,老板娘把生意发展到了全国。

几百年后,“红袖添香”飘扬过海,杀到了美国。生意不光是饭店餐饮业,还扩展到金融,房地产,娱乐等行业。最近听说还涉及到文化业。一日,老楚偶尔转到一座文学城,看见一个街道名叫“百家杂谈”。 街两边商店林立,人群嘈杂,好不热闹。老楚正东张西望,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个很气派的店铺,门匾上书闪耀着四个金色大字“红袖添香”。就在老楚欣赏这苍劲的书法时,里面出来一位三十出头,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的女子,这女子对着老楚说了一声“Hello”,并招呼我:“嘿,我是这里的老板娘,欢迎大家到我店里来聊天,喝茶,写贴,灌水。。。。。”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