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平诗稿

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
个人资料
正文

有感于诗的逻辑

(2008-09-27 07:31:15) 下一个

诗,讲究浪漫、夸张、想像,所谓天马行空,逸兴湍飞,这自然是无疑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诗可以不讲逻辑。我以为逻辑是表达一切思想感情见解的最基本的要素。缺少逻辑的自然科学论文不能服人,缺少逻辑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也不能感人。它们同属于科学,人文科学而已。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当作者就一个特点的环境写景抒情时(注意特定的环境),疏忽了时令,天气,地点的一致。前面刚写了晓露,后面来了夜雨,何时天黑,何时变天,没有交代。造成矛盾。究其原因是作者的脑子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场景,没有真把自己摆进去。只是在那儿收集堆彻美丽的词汇,而忽略了前后一致。看毛泽东那首沁园春《雪》,开头一路写雪景,最后是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在红妆素裹前,作者加了“须晴日”三字。告诉读者,这是天放晴后的景色。没这三字,前后就矛盾。清人郑板桥也有首沁园春,写落梅,开头是“小苑闭窗,细雨初晴,日射朱扉”接下来写景,一直到下半阕,笔锋一转,来了句“昨夜三更,灯昏月暗,铁马檐前说是非”这“昨夜三更”四个字,就见板桥老人的縝密,不然就不能上灯昏月暗这些句子。别人读诗,是跟作者一起走,作者不能让人家一会儿暴晒,一会儿淋雨,也不打个招呼。  

但话说回来,有时好诗又常会妙在逻辑之外和情理之中。比如唐人王湾那首五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向为人称颂。好就好在初读似不合逻辑,因日总是初日,哪会夜里出?春自是新春,怎会旧年来?但如果看到诗句开头的“海”和“江”字,立刻就感到极合情理。因为海阔见远,天未曙而览朝日;江因暖而有生气,冬未尽而春意已来。你不能不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和潜在的道理。类似的例子还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可怜闺里月,常在汉家营”。同样,不要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合逻辑,因为水从高处往低流是常识,远水接天是常景,黄河为什么不能上天,水为什么不能从天上来呢。 

所以逻辑不能不顾,又不能墨守。这也是对诗人的一个考验。成熟和稚嫩,也会在这儿见个高低的。 

(附记一件旧事。大约四五年前,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副刊上曾登一文,专谈古典名句,将王湾这一联写成“海日生残夜,江流入旧年”,作者大谈江如何“流”入旧年。在下曾因此发了封短信到编辑部,指出其错误,未见只字回音。袁鹰已老,邓拓不再,恐怕编辑部也没几个真懂古诗的人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