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平诗稿

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
个人资料
正文

读一首乞丐诗

(2007-10-13 07:38:16) 下一个

 偶然翻到一本旧笔记本,发现一首以前抄录的乞丐诗。作者未留名,只有佚名乞丐四个字,显然只想传诗,不想传名——讨饭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嚒。诗还是写得很好。录如下
 
秉性生来似野牛,手持竹竿过通州。
饭篮向曉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 

这诗第一句说明这乞丐,性情倔傲,不是低声下气之人。身有傲骨而不得不讨饭,也真难为他了。第二句道出乞丐形象,因竹竿正是旧日乞丐的随身武器,用来打狗的,有时也吓吓小孩。通州是地名。中国有好几个通州,浙江,江苏,山西,河北,四川都有。我推测,或不妨姑妄认为,这是四川通州,穷地方。白居易有“虫蛇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的句子描写通州。在穷地方讨饭,就更难了。三四两句很生动,如画在目,如声在耳。提着饭篮天不亮就出发,干吗起这么早?我想是因为夜里栖宿在荒山野寺之中吧,得赶早进城。城中谁家愿意一个讨饭的在门口过夜呢?郑板桥咏乞丐的《道情》中就有“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它雨打风吹”的句子。往日乞丐,沿街乞讨时,还打竹板唱歌,讨人欢喜。有郑板桥道情中“数莲花,唱竹枝”为证。这一联对得工整,“饭篮、残月、临风、晚秋”等词,烘托出一幅凄凉的行乞图。好句!五六两句是抒情。七律八句要写得好,意思一定要有递进和转折。踏翻尘世路,感叹日日跋涉的艰辛。古今愁当不是忧国忧民的愁,而是吃穿住的生计之愁。不愁吃不愁穿正是小民百姓古往今来的追求。有意用一肩担尽这样高雅的词句来形容,语气中透出的是自嘲和调侃。读到最后两句,才知道作者现在已不讨饭了,因有才学,也许已当官做老爷了。往日行乞的事当然也不想让人知道了。但挨过竹竿的狗认得人,知道这就是当年那讨饭的,仍朝他狂吠不已。这实在有点恼火。作者不得不大声对狗说:“我已不讨饭了,你干吗还叫个不停呢!”
 尾结得幽默,但仍透着辛酸。末句两个“食”字,前是动词,后是名词。嗟来食,施舍之食也。

周末,写此小文,博城中朋友一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