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

(2007-06-17 10:17:23) 下一个
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

作者:佚名

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和民众涌现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思潮。2003年3月5日,在斯
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这股思潮达到一个高峰。

2002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即将访问波兰之前接受波兰记者采访,应邀回答有关
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功过时说道,“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这毋庸质疑。但问题
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
与他的名字相关联。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可见,目前俄罗斯对斯大林的评价已
经引起了相当层次、相当范围的关注。

苏联解体以来,围绕斯大林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但这一次的特点,正如《消息报》
指出:“在人民领袖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为他恢复名誉完全成为有组织的行动。
”同时,如果说过去对斯大林的情感主要在老一辈人中,现在呈现出向俄罗斯年轻人
转移的倾向。俄罗斯共产党对此观点十分鲜明。早在1999年12月21日,俄共领导人久
加诺夫拜谒斯大林陵墓时的讲话,对斯大林评价就有一个新的高度。他说,斯大林不
仅是20世纪俄罗斯史,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2003年3月3日晚
,俄共在莫斯科“巴库”电影院举行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活动,整个晚会响彻歌颂
斯大林的歌曲。人们纷纷表示:“不准玷污历史”,而把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只是看
作是“过火”行为。甚至有人建议“克隆斯大林”。俄共领袖久加诺夫在会上说道:
“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没有完成斯大林的遗训——保住苏联这个伟大的国家。
但我确信,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胜利都将属于我们。因为我们的国家不可能没有社会
主义和苏维埃政权而存在。”

但据最近的统计,重新肯定斯大林的已经不局限于共产党(占该党被调查者75)。最
多的是自由民主党(占该党被调查者83),在亲总统的俄罗斯政权党“统一俄罗斯”
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到被调查者58。2000年6月10日,《真理报》、《消息报》等
多家报纸报道:“统一俄罗斯”诺夫戈罗德分部在当天会议上,把其报纸《我们的时
代》主编阿·维诺格拉多夫开除出党,因为他一个月前在报纸上发表攻击斯大林的文
章,“犯了政治错误”。甚至在右翼党派“苹果”党,肯定斯大林的也占41。

至于俄罗斯民众在这方面的观点,据国际文传2000年4月21日《Итерфакс》
统计,在问卷调查中,对俄罗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家评价,占第一位的是斯大林
(占被调查人中11),其次是列宁,占10,普京占第三位6。2003年3月26 日,俄罗
斯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罗米尔”(ROMIR),就斯大林逝世50周年进行民调,发表题
为“斯大林——这条‘暴龙’又活了?俄罗斯人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文章写道:“
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斯大林并没有死,而作为一个伟大的受尊重的所谓‘暴君’活
着。而且对他的爱不象以前那样是仅仅来自‘人民’方面,而是来自广大‘群众’。
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两者人数的
比例约3比2。”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会出现重新评价斯大林的热潮,是什么原因促使发生这样的变化


一、重评斯大林背景

1、这是当前俄罗斯存在的深刻社会危机的反映

2003年3月5日,俄罗斯举行“我们怎样认识斯大林”圆桌会议。参加者有俄罗斯“发
展研究所”基金会主席维克托·米利塔列夫、著名政治家齐普科、莫斯科大学哲学人
类学教研室副主任弗·吉列诺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阿·涅克列萨、“欧亚
党”领袖阿·杜金等人。弗·吉列诺克教授认为,今天俄罗斯的社会秩序的混乱、生
活普遍不稳定“未必能和10世纪相比”。齐普科教授指出:“今天俄罗斯年轻人对斯
大林主义兴趣的增长和试图重新评价历史……是俄罗斯现实存在深刻的社会危机的反
映。可以说500年来俄罗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衰弱。俄罗斯的年轻人比其它人更尖
锐感受到国家的衰落和混乱,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感
情。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了对斯大林的向往。”

2002年出版了由扎格拉维耶写的《给斯大林说句话》一书。出版社介绍该书时写道:
“今天的俄罗斯无论是左派或者右派对斯大林的兴趣都在日益增长,这是由于国内悲
剧性的生活状况引起。俄罗斯在遭受贫穷,人民因此把视野转向苏联历史光辉、强大
的一页和它的领袖斯大林。”

近年来俄罗斯国际地位日渐式微也使他们怀念斯大林时代的俄罗斯大国地位。《消息
报》指出,只要扼住俄罗斯的咽喉的手没有松开之时,斯大林就会在所有人的心中活
着。

2、斯大林牢固地和“稳定”、“秩序”这两者连在一起

莫斯科大学教授弗·吉列诺克认为,在任何历史阶段俄罗斯民众都希望社会和秩序的
稳定,而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斯大林牢固地和“稳定”、“秩序”这两者连在一起
。可以说在俄罗斯,只要存在对秩序的需求,就会产生对斯大林主义的强烈需求。他
特别强调,这是由于其中内在逻辑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现在恢复传统价值观念:家庭
、信仰、祖国的时候。如果借口全人类或者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使家庭、信仰的观念消
失;借口所谓的“改革”而使国家的概念消失,那就特别需要加强斯大林主义。要实
现现代化必须使秩序制度化,就需要相应的权威,俄罗斯特别需要严厉的整顿秩序的
机构。

2003年2月27日,基里尔·亚基梅茨在“斯大林先生万岁”一文写道:“目前20岁一
代的人更希望国家强大和有秩序,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俄罗斯所缺的。对这一代人,
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在其心目中是不坏的象征,如果历史地看,苏维埃政权在俄罗斯
历史上是光荣的时代,而斯大林则是最后一个伟大历史人物。那时候国家是强大的国
家,领袖们都是天才的管理者,在国家如此有效率的建设中,有所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

戈尔巴乔夫在当上苏共领导后,曾经猛烈批判“斯大林的集权体制”,提出代之以“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结果造成苏联社会和思想的混乱无序,导致苏联解体。经
过这些年苦难的教训,俄罗斯人总结出了稳定和秩序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对俄罗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

所以,相当部分俄罗斯人希望未来俄罗斯政府能够是强有力的。在对2004年俄罗斯总
统人选的民意调查中,有35.8的人希望当选总统“应当有一双强有力的手”,他们认
为这方面普京远远不如斯大林。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前杜马议员、著名报人列昂尼德·拉津霍夫斯基对斯大林和普京的
比较分析。他引用斯大林1931年讲话:“我们落后先进国家50-100年。我们必须在
10年内缩小这个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被人家击溃”;同时,对比2003年
普京总统的一段国情咨文:或者我们在10年内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或者俄罗斯作
为一个统一国家不复存在。拉津霍夫斯基指出普京总统只是用另外的话表达与斯大林
同一种意思,两人所提出的任务惊人地一致。然而,从两人相同内容讲话可能得出不
同结果。他说,为了在10年内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具有如同斯大林所说的条件:“首
先需要一个有力量和愿意为了人民利益利用国家巨大的自然财富促使社会发展的政权
;其次,这个政权能够得到千百万群众支持;第三,还需要有一个相当团结和思想统
一的党,群众才能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这个党还需要足够的经验,在面临困难时才
不至于胆怯退让,能够坚定实行革命的布尔什维克的政策。”然而今天的俄罗斯类似
这样的条件什么都没有。

所以重新审视斯大林时期是出于对未来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希望。

弗·吉列诺克认为斯大林主义今后再现俄罗斯非常可能,俄罗斯政治舞台将很快出现
“斯大林”的政治力量。原因在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促成了这个进程。目前俄罗斯明
显跟不上全球化步伐,全球化只属于大国、强国。因此,那些要求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具有“刚性”一面思想的人将促使新的斯大林主义在俄罗斯形成.

今天俄罗斯已经不可避免地转为“第三世界”的一员,即属于世界“南北”格局中的
“南方”。俄罗斯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况,但在俄罗斯缺乏能制定发展战略计划的人
。实行斯大林主义就可以出现能制定战略目标和提出创新纲领的人。

但也有不同看法,以著名学者齐普科为代表,他说,斯大林主义不可能在俄罗斯再现
,因为没有产生斯大林主义的前提:现在的俄罗斯民众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民众;同
时,斯大林主义产生在革命的条件下,现在没有实行革命的条件。

当然,即便是赞成在俄罗斯重现斯大林主义的人,如“发展研究所”基金会主席维克
托·米利塔列夫也强调,这个新斯大林主义不是从前旧的简单回归,而是吸取了历史
经验、更加灵活的斯大林主义。

所以,需要强调的是,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并不意味着对苏联历史、包括斯大林时
期一些错误思想、方针、政策的肯定。正如尤·叶梅利亚诺夫指出,揭示那些否定斯
大林的谬论的虚假性,对于清除强行填充到人们头脑中那些欺骗性的意识是必要的。
这些关于斯大林的谬论和谎言不仅歪曲了我国领导人的形象,而且扭曲了国人的历史
观念。但如果这样做被认为是要返回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则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理解成是要返回到过去过分严酷、甚至目无法制的时代,则是荒谬的。

二、关于斯大林某些历史事实的澄清

尤·叶梅利亚诺夫在其著作《对斯大林编造的谎言》指出:过去强加给斯大林的几项
罪名主要是:违背列宁明确要解除他领导职务的遗言;篡夺了党的领导权力;为了建
立其个人专政,实行残酷的恐怖行动而首先打死基洛夫;由于其多疑的性格,斯大林
大清洗消灭了很多军队领导人导致卫国战争初期红军的失利;过于相信希特勒,忽视
有关希特勒将进攻苏联的警告等等。因此最近俄罗斯学界大量论著是围绕着关于斯大
林历史事实的澄清。从笔者有限查阅的资料看,可以说涉及斯大林所有有争议的问题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作简要介绍。

(一)关于流放少数民族问题。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曾经把部分少数民族从当地流放到边远地区。伊·佩哈诺夫在其
著作《斯大林为什么迁徙部分民族——鞑靼、车臣、印古什人》指出:“‘镇压少数
民族’目前仍然是那些反对斯大林的人安在他身上的罪名。如一本高校教科书写道,
‘为什么苏联内务部部队要把成千上万无辜的人运到荒无人烟的地区去?以致充塞了
铁道?迄今为止这是一个谜。可能是由于斯大林的一个荒诞的想法,或者听信内务部
报告:某些民族的代表曾找德国占领者,请求接受该民族自治要求;或者是斯大林如
此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是为了摧毁他们试图独立的想法,以巩固自己的帝国’。教科书
试图使人觉得斯大林如此残酷对待少数民族只是出于‘荒诞的想法’”。

佩哈诺夫认为斯大林这样做有非常重要的理由。而且镇压少数民族这句话不确切,主
要涉及克里木鞑靼人、车臣和印古什人。为什么当年要放逐这些民族?他说:

第一,这些民族在战争中有投降行为。根据贝利亚1944年5月10日给斯大林报告,克
里木鞑靼人有2万人参加苏联红军,但在1941年红军从克里木撤退时,这2万人全部逃
离红军,并加入德国占领军。车臣和印古什人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第二,并非是如同过去所说“斯大林因这些民族的部分人犯罪而惩罚整个民族”,实
际上这些民族绝大部分成年男人都卷进去了;

第三,并非把整个民族都迁徙了,这些民族中一些参加了红军的人、包括一些妇女并
没有迁徙;

第四,可以与此比较的是:1942年2月 19日,在和日本开战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签
署命令:从美国西部某些州把所有居住在美国的日本民族、无一例外迁移到中部地区
的集中营。按照这个命令一共拘禁了12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是美国籍人,其余的也都
是合法居住在美国的人。与迁徙日本籍美国人同时,美国政府还解除了所有在美军服
役的、在日本出生的军人的职务。后来美国历史书籍在谈到这件事时,认为由于这样
做,整个战争时期没有一个敌人踏上美国领土。

《统帅斯大林》一书作者索洛维约夫驳斥了过去认为斯大林在战争胜利了还迁徙民族
的说法。事情发生在1943年底和1944年初,当时战争情况仍很严重,这些人和德军的
配合直接影响了苏军解放北高加索和克里木地区。

当然,怎样看待斯大林对这些民族实行强制迁徙?这在学界还存有争论。而且很多俄
罗斯学者出于对今天车臣局势的忧虑,在评价当年的车臣问题时或许带有情绪,这也
是值得注意的。苏共20大后,苏联政府给这些民族平反,让他们回到原地并恢复民族
自治,应当说在一定程度缓和了民族矛盾。

(二)斯大林与宗教。
以往盛传苏共和列宁、斯大林迫害宗教人士。如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
斯基在《大失败》一书写道:“列宁曾亲自敦促某个区的党领导人采取无情的集中恐
怖手段对付……神职人员。”他还说,被斯大林“直接处死或慢慢虐待致死的受害者
包括……宗教界人士、虔诚的信教者及其亲属”。200年3月6日,阿·斯捷潘诺夫在
《领袖之谜——斯大林政治肖像》一文写道:“从1927年下半年苏共调整宗教政策。
主要表现就是支持传统的东正教,不支持东正教中的‘革新教派’。1943年9月斯大
林和东正教总主教阿列克谢、尼古拉等人座谈,主教们感到十分满意。共同解决了以
下问题:1、容许召开已经有18年因国家禁止而未能举行的教徒会议选举总主教;2、
恢复东正教教会事务协商会议;3、容许开办神学院;4、容许出版宗教书籍,包括定
期刊物;5、释放还关押在监狱、集中营及流放地的神职人员。正是由于苏共和宗教
界关系的改善,宗教活动迅速恢复,在战争初期实际上已经停止活动的教区中有150
—450个教区恢复活动,还重新开放多达2200个教堂。

所以,斯捷潘诺夫引用1995年著名牧师德米特里·杜普科的话表达他对此的看法。杜
普科说道:“斯大林就是我们的上帝。他建立了如此强大的国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
崩溃的国家。他保卫了俄罗斯,并向全世界证实了她的价值。甚至我们全俄大牧首阿
列克谢也把他称为上帝似的领袖。当他逝世时全俄东正教都为他祈祷。”

(三)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作用
2002年,两个亲身经历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出版了自己写的书《斯大林统帅》,俄罗
斯著名学者、科学院院士、原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库库什金亲自为之作序:“以往
关于卫国战争的大量著作较少涉及苏联最高军事指挥部的活动,这样关于战争的总体
情况就是不完整的。更为遗憾的是还出现大批歪曲历史真相、特别是歪曲最高统帅部
活动的反科学的所谓学术著作,集中在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斯大林进行残酷无
情的攻击。如他们提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遵循斯大林的领导,恰恰是违背他的领导取
得的。这两个老战士写的书,以雄辩事实证明了斯大林作为统帅在俄罗斯特殊历史条
件下带领苏联人民取得战争胜利的伟大功绩。”出版社在介绍这本书时写道:“该书
以详尽的档案文件和史实描写斯大林作为战争统帅的活动,斯大林的活动与苏联人民
和苏联军队是不可分割的。该书还尖锐批评了那些试图贬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作用和
苏联军事艺术的作用的论调,这还是第一次出版这样的研究著作。”

该书认为斯大林作为伟大统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战争的全部过程中善于选择主要
打击方向;建立并善于利用战略预备队;发动战役的突然性、适宜性和坚定性;能巧
妙地集中、调动部队。

否定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作用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代价论”:认为尽管战争取得胜利
,但斯大林似乎不顾士兵的生命,为之付出“过大代价”。如语言学博士鲍里斯·索
科诺夫断言苏军死亡人数与德军之比为10比1。

该书引用大量文献加以驳斥。指出,第一,战争中斯大林曾多次发出命令要尽量减少
牺牲;第二,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颁布了著名的227号文件,即“一步也不准后退
”命令。由于文件规定对擅自撤退、擅离职守等临阵脱逃行为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
对前线部队实行火力督战……被认为是过分残酷。该书指出,在当时德军已经深入苏
联领土、苏军战斗处于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严厉的措施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在发布这个命令后,当年底苏军就逐步扭转战场形势,德军疯狂进攻被遏制住
了;第三,实际上按照苏军总参谋部的统计,苏军与德军死亡之比是1.3比1。苏军比
德军多损失些人是因为战争初期德军的突然袭击,以及战斗中苏军对德军的人道主义


(四)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点
阿·斯捷潘诺夫认为:斯大林是布尔什维克党内民族问题最大的专家和权威,早在年
轻时就对民族问题感兴趣。1904年他曾撰文“怎样理解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民族问题”
,坚决反对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犹太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倾向。

十月革命胜利后,斯大林制定了国家民族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不是突然产
生的,而是经过长期内部严酷的斗争逐步形成的。

1、和民族分裂主义斗争。斯大林和那些打着“民族独立发展、保持民族传统”幌子
的政治企图进行了无情的斗争。1926年4月斯大林曾坚决反对“乌克兰化”的企图。
他写信给乌克兰政治局:“不能使居住在乌克兰区域的俄罗斯工人群众放弃俄语和俄
罗斯文化而被迫接受乌克兰语和乌克兰文化。这样做不是实行民族自由,而是民族压
迫。”斯捷潘诺夫认为这封信对抑制民族分裂主义起到作用:当年6月乌克兰共产党
在中央扩大会议上检讨了“乌克兰化”的错误。此后,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勒担等
共和国的民族分裂主义者也遭到解职或镇压。

(四)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点
阿·斯捷潘诺夫认为:斯大林是布尔什维克党内民族问题最大的专家和权威,早在年
轻时就对民族问题感兴趣。1904年他曾撰文“怎样理解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民族问题”
,坚决反对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犹太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倾向。

十月革命胜利后,斯大林制定了国家民族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不是突然产
生的,而是经过长期内部严酷的斗争逐步形成的。

1、和民族分裂主义斗争。斯大林和那些打着“民族独立发展、保持民族传统”幌子
的政治企图进行了无情的斗争。1926年4月斯大林曾坚决反对“乌克兰化”的企图。
他写信给乌克兰政治局:“不能使居住在乌克兰区域的俄罗斯工人群众放弃俄语和俄
罗斯文化而被迫接受乌克兰语和乌克兰文化。这样做不是实行民族自由,而是民族压
迫。”斯捷潘诺夫认为这封信对抑制民族分裂主义起到作用:当年6月乌克兰共产党
在中央扩大会议上检讨了“乌克兰化”的错误。此后,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勒担等
共和国的民族分裂主义者也遭到解职或镇压。

2、民族平等。处理犹太人问题证明斯大林坚持了这条原则。斯大林一方面反对歧视
犹太人,1927年在联共(布)15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指出:“最近在部分党组织中
存在反犹太人情绪,必须与之作无情斗争。”1931年他又说道:“反犹主义是一种极
端沙文主义……对那些积极的反犹主义者按照苏联法律可以判处死刑。”另一方面,
革命胜利后,由于犹太人确实在国家领导机构中占据要职;而在以色列国家建立后,
苏联的犹太人民族、甚至在占据国家高官位置的苏联犹大人中产生了犹太复国主义情
绪,斯大林与这股思潮开展了斗争。总之,斯大林努力避免在民族政策上出现偏差,
在各级领导机构中充实各民族代表,从具体政治形势出发保持民族平等原则。

3、以俄罗斯民族为支柱。斯大林坚决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同时他也有勇气公开反对
“仇俄、憎俄”思想。还在20年代的党内斗争中,如1923年在党的12次代表大会上,
斯大林不顾当时在与托洛茨基的斗争中布哈林是其同盟者,公开反对布哈林的“仇俄
”思想。在1945年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祝酒词中,斯大林发表了他对俄罗斯民族热烈
赞扬的话。

总结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一方面主张民族平等,同时认为俄罗斯民族是国家的基础和
国家的领导力量。所以不是偶然,斯大林成功的民族政策使他获得“各民族父亲”的
荣誉称号——在俄国历史上除斯大林外,只有1721年彼得大帝在北方战争胜利后获得
同样的称号。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

以往占优势的观点认为斯大林对马列主义理论发展起负面作用。2001年,俄罗斯《对
话》杂志发表了莫斯科大学历史学副博士瓦·萨哈罗夫的文章《论斯大林对马克思列
宁主义理论的贡献》,驳斥了这种观点,肯定了斯大林不仅在民族问题、工业化问题
、集体化问题、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而且从整体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发展所做
出的重要贡献。

2003年3月 5日,《俄罗斯杂志》刊登《斯大林的生与死》一文,阐述在“世界革命
”和建立国家形式问题上斯大林对马列主义的发展。文章写道,斯大林从1898年入党
后,除到国外参加党代表会议外,一直在国内工作。他从1912年即是布尔什维克党中
央委员、政治局成员。1917年2月领导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1917年夏天,列宁
转入地下活动后斯大林成为党的实际上的领导者,十月革命前夕领导党的武装起义中
心——彼得堡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他是十月革命具体操作的领导者。因此他对俄
罗斯人民十分了解,较之其他领导人,更能从俄国实际情况出发而不以教条式的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

四、对斯大林历史地位的评价

历来对斯大林的评价无非是基本否定、基本肯定、有功有过等几种观点。这一次俄罗
斯学界对斯大林历史地位的评价有以下特点:

第一,强调不能脱离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环境来评价当事人。尤·叶梅利亚诺夫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斯大林不仅是时代的骄子,而且是这
个时代的创造者。他常常为了加速前进而使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甚至这些代价并不始
终是那么完全合乎理性的、值得的。例如,他试图使党内和社会思想领域保持一致,
而对有独立思想的人实行无情镇压;30年代初造成的饥荒;俄罗斯农村长期的落后与
贫穷;成千上万人历经逮捕、审讯,为了证实自己的无辜,为了摆脱监狱、集中营、
流放地所进行的绝望的斗争所造成的痛苦……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造成的直接后果。尽
管从时代要求看这有可以理解的部分,但斯大林本人执拗、专横、过分严酷的性格也
起了很大作用。斯大林必须把一个多年来散乱、懦弱、贫穷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
家,为达到这个目的,有时更加剧了这种严酷性。但不管怎么说,斯大林并非出于个
人目的,斯大林的胜利也是国家的胜利。

学界广泛流传一种说法:斯大林靠使用暴力达到目的。这种观点认为,斯大林仅仅是
依靠专制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经过工业化、强制集体化、镇压、战争,才成
功地把俄罗斯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种观点认为:“斯大林渴望成为独裁者,最可
怕的罪行在于,他造成一个现象:把个人政权与伟大的思想之间划等号,就是说他从
列宁那里夺取对权力的垄断,同时又说这是捍卫列宁的思想。他把握对列宁思想的诠
释。斯大林逐渐达到了这个目的——在社会意识中他的名字自然而然成了社会主义的
代名词。暴力乃是斯大林达到目标的主要手段,他建立严酷的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国
家机构和人民政权成为摆设,斯大林成为专制制度的体现。由于采取非常措施,国内
消除了各种政治反对派,知识界噤若寒蝉,各种自由派思想消灭了。”

阿尔图宁·尼古拉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批驳,指出: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掠
夺一空的贫穷国家,而居于领导层的是幻想国际金融资本统治的托洛茨基分子。在这
样的条件下他怎样贯彻自己的方针?严峻的国际形势要求建立强大的工业以保证国防
生产能力。但哪里找这些生产力?俄罗斯是一个农民国家,只能依靠农民建设工厂,
如马格尼钢铁厂、第聂伯水电站,但拿什么东西养活这支生产大军?俄罗斯单薄的、
落后的农业承担不了这个任务,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实行集体化。同时,必须建
立拥有知识水平的管理队伍,从哪里找这些人?管理阶层都是被托洛茨基分子把持的
,只有从工农队伍中找寻,因此大规模地开展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运动,所以苏
联在斯大林时期达到了人人识字的状况,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
到的。国际金融资本看到由于斯大林的活动,苏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榜样,他们正
日益丧失对世界的支配,于是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斯大林依靠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
各族人民,战胜了法西斯。战后同样是在十分艰巨的条件下,在国际金融资本威胁、
恐吓下,短期内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阿尔图宁·尼古拉否认斯大林政权主要是依靠暴力。他说,斯大林政权的民主性体现
在:保证每个人(无论其出身或处于什么地位)都有受到尽可能高的教育的权力;在
管理的各个环节消除了“精英阶层”的垄断;在各个社会劳动团体间消除了对劳动产
品的高价垄断,因为这极易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严重对立。

第二,强调斯大林当时所制定的措施对后来俄罗斯发展的意义。俄罗斯学者指出,半
个世纪以来,斯大林的名字始终和整个时代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对斯大林内外政
策一直有两种矛盾的评价,这就意味着和其它共产党领袖相比,斯大林的政策是独一
无二的,而且直到现在无论是他的同时代人及后代人都不能准确解释他的政策。但有
一点是肯定的,斯大林的政策对俄罗斯历史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斯大林政策评价存在着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的政策是暴君的、恶
行的政策,由此篡夺了政权,建立了专制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建立了一种
新的生活安排构想,它能保证国家稳定发展,从而使俄罗斯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阿·涅克列萨指出,斯大林的贡献是试图在苏联建
立一种新的模式,按照一种新观念安排生活。出于卫国战争的严重教训,以及新的“
冷战”的来临,斯大林在1946年2月提出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任务。事实证明这是非
常适宜的,这就是建筑在原子——宇航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纲领,并建立了强大的科学
院及其遍及各地的分部。这个计划取得有效的结果:1949年苏联造出原子弹,打破美
国的垄断;1953年氢弹爆炸;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成为宇航大国,从而使
苏联跻身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工业社会国家中。俄罗斯今天由于拥有热核武器还是世
界强国,其基础完全是在斯大林时期奠定的。斯大林亲自领导了这方面的全部工作。
但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激励精神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消失了。由于惰性,苏联
没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会文化革命的浪潮,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的非斯
大林化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创新精神抛弃了。

尤·叶梅利亚诺夫指出,无可怀疑,斯大林所采取的方针达到了和美国军事战略的平
衡。如果此后继续斯大林的方针,苏联未必会在“冷战”中失败。然而国家在1989-
1991年不光彩的失败,是那些试图使人们相信斯大林为达到这些胜利采取的方法是不
必要的,为此付出代价是不值得的。

斯大林的另一个贡献是,在吸收俄罗斯学界全部地缘政治学说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真
正的地缘政治学说。阿·斯捷潘诺夫指出,众所周知,在19世纪的俄罗斯政治精英中
形成了两个学派:以著名学者尼古拉·丹尼列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斯拉夫人
大地域”学派和以米哈伊尔·卡特科夫为代表的“帝国自足”学派。斯大林把这两种
学说很适宜地结合在一起。斯大林地缘政治学说的一个观点是:斯拉夫民族联合起来
。据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吉拉斯回忆,有一次斯大林把他带到世界地图前说道:“西方
(美国和英国)从来不希望俄罗斯强大,不希望看见俄罗斯成为一个强国,不希望这
些空间成为红色地带。只有斯拉夫人联合起来,才能对抗他们的侵略”。另一个观点
是斯拉夫民族团结的历史继承性。在1945年5月9日和9月2日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会
议上,斯大林在演说中说这个胜利是自1904年俄日战争俄国失败以来,俄国为洗刷历
史的污点苦苦等待40年才盼来的胜利。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几
个斯拉夫国家都已分离的情况下,俄学者更能感受到斯大林地缘政治学说的意义。


阿尔图宁·尼古拉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
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而斯大林给个人留下什么?在其逝世之际,工作人员在他的住
地仅仅找到几双织补过的短裤,几双鞋跟都已磨破的皮靴和两套军服,其中一套是他
每天都要穿的,另一套是用于节日检阅穿的。斯大林的政策是俄罗斯进一步发展观念
的基础。由于这个政策,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更不应受到
指责的。但在这之后,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当前俄罗斯学界和民众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情况。反映了在苏联解
体后,他们对如何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70年历史等方面一些观点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但同时也需要指
出,俄罗斯学界和民众对斯大林评价还有不同看法,更为重要的是,正如俄罗斯学者
强调,如果重新评价斯大林被认为是要恢复斯大林时期那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
体制,特别是肯定那一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个人专权、禁锢思想、不依法治国等不正常
现象,则是完全错误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