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书 就是和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多划算呀。”-黄永玉-
记得那年第一次遇见这个老头的时候,是在湘西一个叫凤凰的小镇。
我喜欢川流不息的沱江水,喜欢看着那些红衫绿袖的女子们在江水中嬉戏槌衣,喜欢在雨雾蒙蒙中行走在青石板的小巷中,喜欢闻着苗家腊肉微微烟熏的那股子陈年岁月的味道。
却绝没有想到,我会在凤凰喜欢上这个叫黄永玉的老头。
去凤凰是因为沈从文,而黄永玉是我几乎没有多少感觉的名字,尽管曾经为了失去的那枚猴年邮票伤心不止,却不是为了所谓的艺术,而是贪图那点价值而已。所以,我一向是俗人,与文学艺术之类高尚情操的东西总是若即若离,仿佛很近,实则很远。
黄永玉是鼎鼎有名,这名气自然在现在是可以和其表叔沈从文媲美一二的。可是,我却对时下的文学艺术向来不感冒,总觉得这浮华嘈杂之下其实荒芜与荒凉。越是那些被人吹呼的玄乎其玄的,我就越发的不感冒,甚而内心有极度的厌烦。
好在,因了凤凰之行,我没有错过这个好玩的老头。
《黄永玉的柒柒捌捌》,在我无意中路过那个书摊的时候随手翻阅的。那个叼着烟斗,光着脚丫,躺在椅子上,无所忌惮而笑的老头在进入我视线的一瞬间,就把我深深打动了。于是不自觉的被他的故事吸引,以至于天黑之时,还在寻觅准提庵,还在搜索夺翠楼。
老头子自然是没有遇见,却在老人常去的素心酒吧听闻了他许多的趣事轶闻,饱足了耳福。他豁达开阔的人生观,对于我那时低迷沉郁的境况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老头子对凤凰的情感,好像用多少的笔墨铺述,都觉得过于繁琐,因为他的爱单纯而炽烈,深深浸透在骨髓里,无人能够了解那爱的厚度与深度。
我知道,他可以拒绝送来的千金求墨宝的附庸附雅者,却会为家乡一个快濒临倒闭的小小酒作坊设计包装,然后拿出自己的稿酬买来那些酒,亲自在北京饭店推销。他会每年在这个叫凤凰的小镇住上三两个月,静心画他没有画够的凤凰。
我对绘画或者说艺术门类的东西是纯粹的门外汉,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论及这些,是显见的捉襟见拙。正如,我能看见一朵鲜花的美,却未必能知道这多鲜花的名字与习性。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我做一个真诚的观赏者,有时,我以为观赏者的幸福是专业者所不能有的。他们太执着于艺术本身的那些探索研究,对于实实在在表露出的美有时是视而不见的。
所以,我这类人能吃到鸡蛋,而绝对不会去挑鸡蛋里的骨头。即便鸡蛋真的是有骨头的,也在这鲜美与可口中忽略不计了。
准提庵那面壁墙上黄永玉依情僧苏曼殊诗句“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而作的美得出奇的画境,无须专业的知识去剖析,便能把美感受得淋漓尽致。艺术是说不得的,说得的,其实离艺术都很远。就如文学,大多好的文学,并不是给人用来做研究的。却不见一本红楼梦,已经被那许多的红学著作淹没,一个曹雪芹被那千千万万的红学家们肢解得面目全非。小说的虚构性,也要在现实与历史中去严丝合缝的敲酌,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
离开凤凰回到北京的时候,跑去书店买了他的几本书回来,狠狠地满足了自己久违的酣畅淋漓阅读的快感。
而今年的这一个夏天,我几乎都在读《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说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这样一本并不厚的书,我却读了如此之久。每天,随手翻一点,有时是没看过的那页,有时是看过的,不管是看没看过,我都会再去重新阅读。这种阅读的经历也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很少这样去看一本书,而他的这本书却是你无论是从前看还是从后看都可以很流畅地看下去的。
也或许是画与文字相得益彰,总之怎样去翻拣,都觉得其妙无穷。黄裳序中所说“随着作者的‘画笔’领略一些美丽的碎屑”,正因为它的细碎,所以可以不那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就如那些散落的珍珠,你无论捡拾起哪一粒都觉得莹润可人。他许多的书,便也正是这样由无数的珍珠串联而成。
老头子文章的妙处,便是能在不经意间,就把国人的劣根剥得赤裸裸,一丝不挂。
国人是不崇尚文化的,文化是用来进取功名的捷径,一张好看华丽的面子。所以老头子毫不容情地说,国人把那些破四旧没破完的东西当宝贝一样供奉起来,不是因为认识到它的文化价值,而是发现了它的经济价值,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利益。
所以看老头子在翡冷翠的生活,不是羡慕他生活得多富足逍遥,而是羡慕他能在一个把文物当文化的地方随意触摸。我们已经把文物与文化隔绝了,因为文化是为了流传大众的,而文物是藏匿在少数人的珍宝阁子中,彰显它尊贵的价值的。
所以有些地方文化越来越发达,而有些地方文化越来越匮乏,终日里表现出营养不良三餐不继的惨烈模样来。
他的文字,很少有那种跳跃的叫你一眼就能抓在手心的好词佳句,都是简洁拙朴得没有多少鲜亮色泽的,就如那些被时间打磨得很深的旧家具,它的自然滑润,只有在光影的作用中,才能体味出陈年的韵味,持久的魅力,在这淡淡朴实中自然的走进他为你开陈的世界。
有些人的情感会在时代的更迭变迁中失去那些意气风发,失去那些朝气蓬勃,失去那些诗情画意,而逐渐的苍老衰退,直至淡漠得没有了丝毫的情趣。
老头子却是不同的,他在岁月沧桑中不老,在年华洗涤中鲜活,他会把朴素的没有多少意味的东西给你整出许多的诗情画意来,在他感伤与优雅的叙述中,感受那些幽默与智慧,体味时间带来的丰厚财富。没有章法,没有拘束,犹如一个在草原上信马由缰的人,不知道他会把笔触指向哪里,在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总是随着他自己的性子,带着你在他的文字中游弋。
他曾经说沈从文有天生的从容,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文革中游街回来,他还能谈笑自若的描述北京街头的风景。没有这些从容与乐观,那样艰难的岁月该如何熬过。
我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不是苦难太多了,而是我们爱得太少了。在文革后出现的潮水般的苦难记忆中,我们几乎快被窒息与淹没。沉浸在对往昔苦难的追忆与痛斥中,人变得越发狭隘与偏颇,而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在这场灾难中,去回味人性的光辉。
我不喜欢看那些苦大仇深的文革回忆录,这些文字中所折射的恰恰是人性最卑劣的部分,没有人真正在关心大众的命运,没有多少人在真正反思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每个人只推卸自己的罪责,把所有的过错给那些死去的或者失去了当年权势依托的人身上,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的伤疤揭出来,让人看见其中溃烂的脓包,对于未来,他们只想索取那些失去的或者更多的补偿。
老头子,是从文革中走出来的,阅读他的文字,也有文革,可是这些叙述文革的文字,是与别人迥异的,你能在那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灾难中,懂得人的存活,不是靠卑微的屈膝,不是靠奴媚的讨好,不是靠权术,不是靠阴谋,而是人性的纯净与自然,是人对生命真正自内心深处的执著与坚持,是人的心灵铺开的宽阔的路,让那许多优秀的人在狭小阴暗的路上越走越宽阔。
拯救灾难的,是爱,唯有爱是灾难后的余生。“爱过、歌颂过的那几条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永存的流动着的情感……”(摘自《比我老的老头》,这些关于爱的记忆,就是这样温润如新,在那些艰辛的日子里带来心灵的抚慰。
今天,或许我们只看见了他的风光与荣耀,财富与自由。翻开他的人生书页,你看见的是不比别人少一分的艰辛与磨难。因为有爱,并且执著于这样的爱,所以他能够潇洒地越过那些沟沟坎坎。
Please let me k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