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岳阳楼记》应该跟《义田记》一起读

(2010-02-02 23:59:33) 下一个
《岳阳楼记》应该跟《义田记》一起读

丁启阵

宋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千古名文,如今又为中学语文课本中必不可少的篇目。因此,熟读乃至背诵过整篇文章的人,不计其数。朗读这篇名文的时候,对于文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估计,大多人是衷心服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的。文人墨客,抒情言志之时,一再引用这句名言,就是有力的证据。

但是,不得不承认,真正能够把这句名言落实到行动上的人,古往今来,是少而又少的。大多数人,不但没能实践先贤的名言,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有些人,著书立说的时候,面对媒体的时候,俨然一位乐善好施的博雅君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对亲戚朋友的时候,却可能是一毛不拔的悭吝小人。出书、上电视、得原始股票,赚得盆满钵满的“文化学者”,也不免闹出区区一二十万元的“诈捐门”传闻。

清华大学校园内一块石头上,刻有“行胜于言”四个字。这四个字,已然成为不少人津津乐道的隽语。“行胜于言”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原因在于:行难于言。不费吹灰之力,摇唇鼓舌便是言;而行,不但需要栉风沐雨、胼手胝足,往往还要动真格的,牺牲一点自家利益。

因此,我认为,读过范仲淹(989—1052)的《岳阳楼记》之后,不能不读一下范仲淹同时代人钱公辅(1021—1072)的《义田记》。读了《义田记》,我们就可以知道,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的范仲淹,是一位言行合一之人,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的先贤。

《义田记》开头两节,专门写范仲淹购置田地(义田)照顾、接济亲族事迹,如下: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因为照顾、接济亲族,高官厚禄的范仲淹,自己却清贫终身,去世的时候甚至出现“无以为敛”的窘况。

叙述完范仲淹照顾、接济亲族的事迹,钱公辅忍不住大发感慨:世上那些“都三公位,享万钟禄”者,“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独自享受,而族人“不得其门而入”;那些“为卿,为大夫,为士”者,“廪稍之充、奉养之厚”也是独自享受,由着亲族“操壶瓢为沟中瘠者”——提着葫芦瓢,四处漂泊,最终饿死在路边沟壑之中。也就是杜甫诗中所说的,自己家里是“酒肉臭”,亲族却沦为路边“冻死骨”。钱公辅痛骂这些不义之人,称他们都是范仲淹的罪人。

钱公辅痛骂的这类人,我敢肯定,今天非但没有绝种,反而是生齿日繁——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古时候。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朗读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同时,也捎带读一下钱公辅的《义田记》。《义田记》既可以佐证范仲淹的言行合一,文如其人,又具有现实的警示意义,值得推荐给更广大的读者。因作此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